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滚装码头车用岸基登船跳板,所述跳板具有一能够调节其起升的举升结构,所述跳板在码头端与如船端之间,具有一定的出入坡角、坡台角和宽度以满足车辆通过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登船跳板,能够便利调节且适用于内贸江轮进行滚装生产作业的商品车,以保障无跳板江轮靠泊码头进行商品车滚装作业时的船岸稳定连接,减少辅助人工作业,提高码头生产对不同运输船舶进行滚装作业的适应性,提升商品车的滚装作业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滚装码头车用岸基登船跳板
本技术涉及码头配套设备设施,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滚装码头车用岸基登船跳板。
技术介绍
以往码头装卸作业的主要对象是大型专业滚装船,这些大型滚装船靠泊码头后进行商品车滚装作业时,可以凭借自身配备的跳板衔接码头与船舶。而随着进出口商品车运输业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车作为货物通过内河运输进出码头,这些承载商品车内河运输的船舶由于自身设计大多没有设置跳板,因此靠泊码头时必须通过岸基的接船设施来连接船舱面与码头面,满足滚装作业的基本要求。对于河口港,船舶相对于码头面的垂直位置会随着潮汐涨落而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小型江轮在停靠码头后,作业过程中由于作业面相对于码头面的高度会随着潮水涨落变化增大或减小,使得固定式的坡道结构无法满足河口港潮差频繁变化条件下连接船岸作业面,保证车辆滚装作业的需求,所以就需要通过可进行高度调节的跳板设施链接船岸。另一方 面,由于潮差的变化较大,简单的跳板虽然可以连接船岸,但由于商品车滚装作业对行驶通过性能的要求较高,因此一般的岸基跳板无法满足长时间持续作业的要求。国外一些河口港码头在码头建造之初采用封闭式港池的结构布局解决了潮差对滚装作业的影响,但成本较大,且适用性有限。而一些国内的河口港码头配备了浮动趸船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解决大潮差引起的舱面与码头面的落差变化问题。但随着内贸水运的发展,滚装江轮的载货量和船型越来越大,船舶满载状态和空载状态下的吃水差也逐渐增大,卸船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装卸货舱面与(浮动)码头面的高度差过大的情况,普通结构的跳板无法满足长时间持续装卸作业的需求,且无法进行灵活的搬运与船岸斜街动作,会导致长时间的作业待时,导致码头作业和船舶装卸的延迟,给船舶营运方和码头运营方增加了一定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滚装码头车用岸基登船跳板,能够便利调节且适用于内贸江轮进行滚装生产作业的商品车,以保障无跳板江轮靠泊码头进行商品车滚装作业时的船岸稳定连接,减少辅助人工作业,提高码头生产对不同运输船舶进行滚装作业的适应性,提升商品车的滚装作业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滚装码头车用岸基登船跳板,所述跳板具有一能够调节其起升的举升结构,所述跳板在码头端与如船端之间,具有一定的出入坡角、坡台角和宽度以满足车辆通过性倉泛。所述跳板可移动。所述跳板的底端安装有滚轮,以使所述跳板可移动。所述举升结构设置在跳板的如船端,并且采用限位铰链结构以使跳板的高度调节自适应。所述跳板的起升幅度为1.9m,出入坡角小于8°,坡台角小于10°,通行宽度不小于2m。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首先,降低了人力成本,使原先的跳板举升作业完全由电力代替;第二,提升了跳板接船作业过程的效率,通过牵引方式,能够直接进行跳板入舱的精确定位,减少了叉车反复调整位置进行定位的时间;第三,提高了跳板的通过性能,能够更好的适应高档商品车低底盘的结构特性。【附图说明】图1是车辆通过性能测试中的三个角度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跳板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限位铰链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滚装码头车用岸基登船跳板的制作将针对江轮滚装作业过程中作业舱口与码头面的相对高度差的变化幅度,能够满足在此幅度变化区间内进行高度调节的变幅要求。本实施例中,为确定登船跳板的作业起升幅度,首先对内贸江轮的甲板面高度参数进行大量的测量、收集与统计。由于使用登船跳板的作业甲板层面只限于主甲板以上的层面,因此收集相应甲板面的净高数据。从结果来看,主甲板的平均净高度普遍在2.4m左右,而二层以上的甲板净高在2.2m左右。由于滚装码头内贸泊位的基准层高分别为5.0m和5.8m,有0.8m的高差,再加上船舱结构0.2m左右的厚度,要求岸基登船跳板的举升高度的变幅应大于2.4m-0.8m,即1.8m以上便可以满足内贸江轮作业的基本需求。因此,将跳板的起升幅度L设定为1.9m,以尽量满足甲板作业高度的需求。滚装码头车用岸基登船跳板在使用过程中应能够满足商品车在作业过程中的通过性能,保证商品车上下坡道与进出船舱的安全,因此设备在设计构造上应充分考虑商品车的结构特性,主要是结构通过性能。而对于车辆来说,衡量其通过性能的最重要的数据就是它的通过角度。一般在车辆设计过程中会引入三个通过角度的概念,即接近角al、离去角a2和纵向通过角a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为确定岸基登船跳板的结构需要达到的相应通过性能,首先要对滚装作业的对象,即商品车的行驶通过性的相关参数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从结果来看,商品车接近角大于8°,离去角大于12°,纵向通过角大于10°,车辆型宽在2m以下。因此,基于车辆通过性能的需要,本技术的跳板采用出入坡角Cl小于8°,坡台角c2小于10°,通行宽度大于2m的结构,以能满足大部分车辆通行的要求,如图2所示。由于各江轮装卸作业舱口的位置不同,在靠泊过程中,船舶的舱口位置又无法进行精确的定位,因此就需要码头方及时调整登船跳板设备的水平位置来对准作业舱口,来实现作业舱面与码头面的连接。而登船跳板主要用于商品车滚装作业,因此自身结构具有一定的重量,无法直接通过人力进行举升变换作业高度,因此搬移和接船(与船舱甲板面搭靠)动作就需要使用大型叉车设备进行操作。而码头生产作业用的叉车在搬运跳板作业过程中,由于跳板结构较长的原因,只能横向铲运,在纵向移动过程中只能依靠叉齿的平移功能,因此在将跳板接入船舱的动作时,会受到功能限制,无法同时做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定位动作。因此,就需要将登船跳板设计为可移动式设备。可以采用在跳板底端安装滚轮I来实现,如图2所示。登船跳板完成船岸连接动作后,在承载车辆长时间进行滚装作业的过程中,由于河口港的潮汐变化较快,登船跳板的接船端在使用过程中就需要适应作业高度频繁升降的变化,始终保持与船舱作业面的高度位置的一致。因此,需要设计能够满足现场操作人员简单、快捷操作要求的举升结构,且能够在跳板搭靠舱面后有一定的高度调节的自适应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跳板2如船端(唇板)的设计上采用了限位铰链3的结构,如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滚装码头车用岸基登船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跳板具有一能够调节其起升的举升结构,所述跳板在码头端与如船端之间,具有一定的出入坡角、坡台角和宽度以满足车辆通过性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滚装码头车用岸基登船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跳板具有一能够调节其起升的举升结构,所述跳板在码头端与如船端之间,具有一定的出入坡角、坡台角和宽度以满足车辆通过性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装码头车用岸基登船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跳板可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装码头车用岸基登船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跳板的底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峰,徐阳,代晨浩,黄日波,魏加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