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冲击吸收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吸收构件,所述冲击吸收构件是轻量的,并包括底表面部和设置在所述底表面部上的直立部,其中所述底表面部和所述直立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另一个可以包含热塑性树脂,并且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优选地用于移动交通工具例如飞机、汽车、火车和两轮交通工具的冲击吸收构件。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用于制造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在移动交通工具中,为了在碰撞期间吸收冲击以保护人体或车体,已经采用了各种冲击吸收构件。最近,从提高移动交通工具的燃料效率或提高驱动性能的观点来看,对减轻重量的要求逐渐增加,对移动交通工具中使用的壳体或构件已提出了轻量和高刚性的要求。同时,对于碰撞期间的安全性倾向于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并且轻量和冲击吸收的相容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这一背景出发,公开了在其中使用树脂或复合材料的大量冲击吸收构件。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由通过长纤维的交叉堆叠而形成为多层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的能量吸收构件。因此,该能量吸收构件可以相当良好地吸收震动能,但是由于在形状上的低自由度而限于可以使用的位点处。此外,由于长纤维需要在一定范围内交叉堆叠,因此模制变得复杂,并且制造技巧和制造成本高。同时,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能量吸收构件,在其中使用了掺有短纤维的纤维增强树脂。然而,由于在所述掺有短纤维的纤维增强树脂中单位质量的构件所吸收的能量的量低,因此能够吸收高能量的构件的质量大。相关技术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10-138953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H6-123322专利技术概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击吸收构件,包括:底表面部;以及直立部,该直立部设置在所述底表面部上,其中,所述底表面部和所述直立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并且另一个可以包含热塑性树脂,并且其中,以100质量份的碳纤维计,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为30至1,000质量份,并且所述碳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为3至100mm。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1.28 JP 2011-259046;2011.12.07 JP 2011-268171.一种冲击吸收构件,包括:底表面部;以及直立部,该直立部设置在所述底表面部上,其中,所述底表面部和所述直立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并且另一个包含热塑性树脂,其中,以100质量份的碳纤维计,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为30至500质量份,并且所述碳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为3至100mm,并且其中,碳纤维束(A)与所述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中所述碳纤维的总量的比率为20vol%以上并低于99vol%,所述碳纤维束(A)由临界单纤维数以上的所述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中包含的碳纤维构成,所述临界单纤维数由下式(1)定义,并且所述碳纤维束(A)中的纤维平均数量N满足下式(2):临界单纤维数=600/D(1)0.7×104/D2<N<1×105/D2(2)其中,D是单碳纤维的以为μm单位的平均纤维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构件,其中,所述底表面部和所述直立部中的每一个都包括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构件,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的比率为-60%至+45%,该比率通过下式(i),基于所述底表面部中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和所述直立部中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来获得: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的比率(%)=100×((直立部中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的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底表面部中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的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底表面部中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的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i)。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构件,其中,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中所述底表面部的拉伸模量与所述直立部的拉伸模量之间的差为0%至1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构件,其中,通过用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中在所述底表面部的任何平面内方向上和同一平面内与所述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拉伸模量中的较大值除以较小值而获得的比率,为1.0至1.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构件,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的比率为-60%至+45%,该比率通过下式(i),基于所述底表面部中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和所述直立部中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来获得: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的比率(%)=100×((直立部中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的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底表面部中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的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底表面部中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的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i),并且其中,通过用在所述底表面部的任何平面内方向上和同一平面内与所述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拉伸模量中的较大值除以较小值而获得的比率,为1.0至1.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构件,其中,在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中的所述底表面部中和所述直立部中,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和拉伸模量各自相同,并且通过用在所述底表面部的任何平面内方向上和同一平面内与所述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拉伸模量中的较大值除以较小值而获得的比率,为1.0至1.3。8.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井司,小永井祐平,大坪诚,手岛雅智,
申请(专利权)人:帝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