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种热交换器中,形成与第二管(43a)连通的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以与形成收集或者分配致冷剂(第一流体)的第一箱空间(163a,163b)的箱单元(16c)内的第一箱空间(163a,163b)分开。箱单元(16c)由在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中流动的冷却剂(第二流体)除霜,所述第二流体的温度高于在第一箱空间(163a,163b)中流动的致冷剂。利用所述结构,来自第二流体的热量被有效地传递到很可能结霜的一部分箱单元(16c),所述第二流体在被包括在箱单元(16c)中的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中流动。结果,能够促进箱单元(16c)的除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在一种热交换器中,形成与第二管(43a)连通的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以与形成收集或者分配致冷剂(第一流体)的第一箱空间(163a,163b)的箱单元(16c)内的第一箱空间(163a,163b)分开。箱单元(16c)由在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中流动的冷却剂(第二流体)除霜,所述第二流体的温度高于在第一箱空间(163a,163b)中流动的致冷剂。利用所述结构,来自第二流体的热量被有效地传递到很可能结霜的一部分箱单元(16c),所述第二流体在被包括在箱单元(16c)中的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中流动。结果,能够促进箱单元(16c)的除霜。【专利说明】热交换器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基于2011年11月29日递交的第2011-260522号以及2012年11月14日递交的第2012-250501号日本专利申请,并通过引用的方式将其合并于本申请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热交换器,其被构造成能够在三种类型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技术介绍
通常,人们已经知晓组合热交换器,其被构造成能够在三利类型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例如,专利文献I公开的是一种组合热交换器,其被构造成能够在致冷循环装置的致冷剂和汽车外部空气(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在致冷剂和冷却引擎的冷却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具体地,这份专利文献I的热交换器被构造成使多个线性致冷剂管堆叠,每个线性致冷剂管均具有与致冷剂箱连接的两端,所述致冷剂箱收集和分配致冷剂;热管在各个堆叠的致冷剂管之间与致冷剂管平行布置,所述热管具有与冷却剂箱连接的一端,冷却剂流过所述冷却剂箱;并且在致冷剂管和热管之间形成的外部空气通道内布置用于促进热交换的散热器。在专利文献I的致冷循环装置中,当允许组合热交换器起到蒸发器的作用时,热交换器的结霜由从热管传递的引擎的废热抑制,所述蒸发器允许致冷剂吸收外部空气的热量以及冷却剂的热量(也就是,引擎的废热),以蒸发致冷剂。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A-11-157326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的研究,传统技术中关注的是使第一管(致冷剂管)外表面附近产生的霜融化,对于分配第一流体(致冷剂)到第一管或者从第一管收集第一流体的收集/分配箱单元(致冷剂箱)的外表面产生的霜却考虑得不够。由此产生在箱单元外表面上的霜不仅造成由融化管外表面产生的霜获得的融化水的排放被堵塞,还可能造成所述融化水结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有可能为箱单元除霜的热交换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示例,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部,其包括第一流体流经的第一管,并在第一流体和在所述第一管周围流动的第三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部,其包括第二流体流经的第二管,并在第二流体和在所述第二管周围流动的第三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箱部,其形成与第一管连通的第一箱空间,以从第一管收集第一流体或者将第一流体分配给第一管;第三流体通道,第三流体流过其中;以及外部散热器。在第二管之间布置至少一根第一管,且在第一管之间布置至少一根第二管。在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形成第三流体通道。在第三流体通道中布置外部散热器,其促进第一和第二热交换部中的热交换,并使流经第一管的第一流体和流经第二管的第二流体之间能够进行热传递。箱部中包括与第二管连通的第二流体流动空间,且第二流体流动空间与第一箱空间分隔开。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在第一管和第二管的堆叠方向上被定位为邻近连接到第一管的箱部的连接部。箱部由在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内流动的且温度高于在第一箱空间内流动的第一流体的第二流体除霜。根据上面的结构,由于被包括在箱单元内的第二流体流动空间中的第二流体的热量被有效地传递到有可能结霜的箱单元的一部分,因此能够促进箱单元的除霜。当为箱单元除霜时,由于在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内的第二流体起到进行除霜的热源的作用,因此第二流体的温度,例如,等于或者高于(TC。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流体的温度造成结霜,因此,所述温度为,例如,(TC或者更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示例,在上述第一示例的热交换器中,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可以被形成为使第二流体在与箱部外壁接触的状态下流动。利用上面的结构,能够提高从第二流体的朝向箱单元外壁的热传递,以进一步促进箱单元除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示例,在上述第一或者第二示例的热交换器中,第二管的前端可以突入第二流体流动空间。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可以包括第二管邻近空间,其在第一管和第二管的堆叠方向上与第二管的前端邻近。第二管邻近空间可以由在彼此邻近的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的箱部的外壁限定,以使在第二管邻近空间内流动的第二流体与箱部的外壁接触。利用上面的结构,来自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内的第二流体的热量能够有效地传递到有可能结霜的箱单元的外壁的一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示例,在上述第一到第三示例的任一个热交换器中,第一管和第二管可以被彼此间隔开,以使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内的第二流体不直接接触第一管。利用上面的结构,与其中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内的第二流体与第一管直接热接触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相比较,由于来自第二流体的热量难以被第一管消耗,因此能够有效地向有可能结霜的箱单元的一部分传递第二流体的热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示例,在前述第一到第四示例的任一个的热交换器中,箱部可以包括中间板部件,其使箱部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箱空间和第二流体流动空间。所述中间板部件可以设有连通孔,第一管通过所述连通孔与第一箱空间连通。可以基于中间板部件内连通孔的布置,确定第一流体是否流入第一管以及第二流体是否流入第二管。利用上面的结构,可以根据中间板部件的结构,确定让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每一个流入多个管的哪一个。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示例,在上述第一到第四示例的任一个热交换器中,箱部可以包括中间板部件,其使箱部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箱空间和第二流体流动空间。所述中间板部件可以包括在中间板部件的厚度方向彼此堆叠的管侧板部件和分隔板部件。所述管侧板部件可以被定位成比分隔板部件更靠近第一管。所述管侧板部件可以包括通孔,且所述分隔板部件可以包括通孔。在中间板部件的厚度方向上,分隔板部件的通孔可以与管侧板部件的一部分通孔重叠。可以基于分隔板部件内连通孔的布置,确定第一流体是否流入第一管以及第二流体是否流入第二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示例,在上述第一到第四示例的任一个热交换器中,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可以被布置得比第一箱空间更靠近露出到外面的第一管的露出部。利用上面的结构,能够有效地为箱单元除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八示例,在上述第七示例的热交换器中,箱部可以包括中间板部件,其使箱部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箱空间和第二流体流动空间。所述中间板部件可以设有连通孔,第一管通过所述连通孔与第一箱空间连通,并且第一管可以穿过所述连通孔以与第一箱空间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九示例,在上述第一到第八示例的任一个热交换器中,在第三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第二流体流动空间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二管的宽度。利用上面的结构,由于第二流体的热量有可能被传递到箱单元的较大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箱单元的除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十示例,在上述第一到第九示例的任一个热交换器中,在第一管和第二管堆叠方向上,第二流体流动空间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二管的宽度。利用上面的结构,由于第二流体的热量有可能被传递到箱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部(16),其包括第一流体流经的第一管(16a),并在第一流体和在所述第一管(16a)周围流动的第三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部(43),其包括第二流体流经的第二管(43a),并在第二流体和在所述第二管(43a)周围流动的第三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箱部(16c,75),其形成与第一管(16a)连通的第一箱空间(163a,163b,741),以从第一管(16a)收集第一流体或者将第一流体分配给第一管(16a);第三流体通道(70a),第三流体流过其中;以及外部散热片(50),其中在第二管(43a)之间布置至少一根第一管(16a),在第一管(16a)之间布置至少一根第二管(43a),在第一管(16a)和第二管(43a)之间形成第三流体通道(70a),在第三流体通道(70a)中布置外部散热片(50),其促进第一和第二热交换部(16,43)中的热交换,并使流经第一管(16a)的第一流体和流经第二管(43a)的第二流体之间能够进行热传递,箱部(16c,75)中包括与第二管(43a)连通的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与第一箱空间(163a,163b,741)分隔开,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在第一管和第二管(16a,43a)的堆叠方向上被定位为邻近连接到第一管(16a)的箱部(16c,75)的连接部,并且箱部(16c,75)由在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内流动的且温度高于在第一箱空间(163a,163b,741)内流动的第一流体的第二流体进行除霜。...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吉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