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61386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5 2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螺旋板、排气管、液相导流板、气相挡流板、丝网除雾器、液相出口挡板、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外壳体、内壳体、螺旋板、排气管和液相导流板同心设置;螺旋板设置于内壳体的内部;排气管和液相导流板设置于内壳体顶部的出口处;气相挡流板设置于排气管的顶部;丝网除雾器设置于气相导流管的上方;进液口穿过外壳体并沿切向与内壳体相通;出液口设置于进液口的上方且与出液口在一个竖直平面内;液相出口挡板设置于出液口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液分离器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运行可靠,体积小巧,便于安装。(*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螺旋板、排气管、液相导流板、气相挡流板、丝网除雾器、液相出口挡板、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外壳体、内壳体、螺旋板、排气管和液相导流板同心设置;螺旋板设置于内壳体的内部;排气管和液相导流板设置于内壳体顶部的出口处;气相挡流板设置于排气管的顶部;丝网除雾器设置于气相导流管的上方;进液口穿过外壳体并沿切向与内壳体相通;出液口设置于进液口的上方且与出液口在一个竖直平面内;液相出口挡板设置于出液口的下方。本技术的气液分离器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运行可靠,体积小巧,便于安装。【专利说明】一种气液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设备,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在流体流量计量系统中安装的气液分离器。
技术介绍
在流体流量计量系统中,当液体介质中含有气体时,会影响质量流量计的计量精度和稳定性,有必要在流量计前设置消气设备。目前工程中一般采用消气过滤器,来消除液体介质中所含有的少量气泡,当介质中气体含量较多时,该设备则无法有效消除气体。目前国内用于气液两相分离的专利技术产品有近万种,但多用于分离气体中的小液滴以及液体中的少量气泡,而对于含有大量气泡的液体流体多采用重力沉降分离,这种分离设备一般尺寸较大,且分离效率低,不适合在流体流量计量系统中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气液分离效果好、方便安装在流体流量计量系统中的气液分离器。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气液分离器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螺旋板、排气管、液相导流板、气相挡流板、丝网除雾器、液相出口挡板、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所述外壳体、内壳体、螺旋板和排气管同心设置;所述内壳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部;所述螺旋板设置于内壳体的内部;所述排气管设置于内壳体顶部的出口处并伸入内壳体,所述液相导流板设置于排气管的外壁;所述气相挡流板设置于所述排气管的上方;所述丝网除雾器设置于气相导流管的上方;所述进液口穿过外壳体并沿切向与内壳体相通;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进液口的上方;所述液相出口挡板设置于出液口侧的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液相出口挡板的顶部与出液口的顶部相切,液相出口挡板使外壳体和内壳体底部之间的空腔与出液口形成一个通道;所述外壳体外侧设置有液位计接口 ;所述外壳体的顶部设有排气口,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设有排液口。其中,进液口的直径与出液口的直径相等,直径的大小取决于流体的流量。排气口的直径与流体中的气相含量有关,当流体中气相含量较大时,应采用较大的排气口直径,但过大的排气口直径会造成液位变化难以控制。通常,进液口直径与排气口的直径比值为3?8。排液口直径与设备有效容积相关,通常,进液口直径与排液口直径的比值为3?8。其中,所述外壳体的直径与内壳体的直径比为1.5?2.5,优选地为1.5,比例过大会造成设备阻力过大,降低分离器的处理能力,且会造成排气口的液相分率升高,比例过小,会造成出液口的气相分率升高。外壳体的高度与内壳体的高度比值为1.5?2.0,优选地为2,外壳体高度越大,对气液分离越有利,外壳体高度一般为1.6?2.5m,超过2.5m后对气液分离的效果影响很小;过大的尺寸将使设备不易安装,且增加制造成本。当流体中气相含量较大时,应采用较小的内壳体高度,过小的内壳体高度会造成出液口的气相分率升闻。所述内壳体直径与排气管的直径壁纸为1.5?2.5,优选地为2。排气管直径与流体中的气相含量有关,对气液分离效果有一定影响,当流体中气相含量较大时,应采用较大的排气口直径,排气管直径选择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造成分离器内气液两相的返混。所述内壳体的筒壁上方开设有方孔,所述方孔的高与宽的比值为4?8,方孔的尺寸将直接影响内壳体出口处液相的排出速度和方向,可以有效地减弱内壳体出口处气液两相返混。所述螺旋板固定在设置于外壳体和内壳体中心的螺旋板中轴上,所述螺旋板中轴上端固定于气相挡流板的中心,下端固定于内壳体底板的中心。螺旋板中轴的直径与螺旋板尺寸及机械结构强度有关,过小的中轴直径将导致螺旋板难以加工,过小的中轴直径将占用内壳体中流体有效流通通道,增大设备阻力,通常为20?60_。螺旋板的圈数越多,气液分离效果越好,但圈数过多会增大设备阻力。螺旋板的板间距一般为50?150mm,板间距过大会增加设备高度,过小会增大设备阻力。所述液相导流板的直径与内壳体的直径比为1.2?1.5,优选地为1.25。当流体中气相含量较大时,应采用较小的液相导流板直径,适宜的液相导流板直径可有效减弱分离器内气液两相的返混。所述气相挡流板的两侧设有有缺口,气相导流管通过螺栓固定于焊接在外壳体内壁的支撑板上。气相导流板与丝网除雾器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00?300mm,两者距离过大会增加设备的高度,过小会造成排气口的液相分率升高。优选地,所述液位计接口包括两个,一个设置于丝网除雾器和气相挡流板之间,另一个液位计接口设置于螺旋板与出液口之间。所述的外壳体底部和顶部分别由椭圆封头密封。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支撑腿。气液两相流体由进液口切向进入内壳体,由下向上流动,并在螺旋板的导流作用下,形成旋流;通过旋流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密度较大的液体流向内壳体壁面,气体在内壳中心形成稳定气芯,沿螺旋板中轴向上流动,气液两相得以分离。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气液分离器具有如下优点:(I)通过在内壳体出口设置排气管和气相挡流板和液相导流板,可避免气液两相在出口处的返混,有效确保了气液两相的分离效率,从内壳体流出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内壳与外壳所形成的腔体向下流动,最后由设在外壳体壁面上的排出口流出;(2)通过设置液相导流板,从内壳体流出的气体沿排气管向上流动,经过液相导流板折流后,使气相中所含的较大雾滴在气相导流板上和外壳壁面处聚集,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汇入液相;除去较大雾滴的气相,继续向上流动,经过安置在分离器顶部的丝网式除雾器,进一步除去气相中所含的微小液滴,最后由分离器顶部排气口排出分离器;(3)在内壳体顶部所设的方孔可使液体沿径向排出,可更为有效地降低气液两相的混合,并且也降低了设备的总阻力;(4)液相导流板的设置可降低液体流出内壳体时沿轴向的流动速度,进一步避免已分离气液两相的返混;(5)本技术的气液分离器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运行可靠,体积小巧,便于安装在流体流量计量系统中。【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沿图1中A-A面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沿图1中B-B面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3所不,一种气液分离器,主体为外壳体1,外壳体I的直径为406mm,高度为1.80m ;外壳体I上下分别由直径为406mm的椭圆封头14密封。外壳体I内部同心布置一直径为210mm的内壳体2,内壳体2高度为1.185m,内壳体2底部与外壳体I底部等高,且底部由直径为210mm的钢板密封;内壳体2侧面筒壁上开有尺寸(高乘以宽)为150mmX 25mm的方孔16。在内壳体2中心布置有螺旋板3,螺旋板3固定在直径为38_的螺旋板中轴15上,螺旋板3总长为1500mm,板间距为等距50mm,总圈数为N13,螺旋板3底部距内壳体底部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螺旋板(3)、排气管(4)、液相导流板(5)、气相挡流板(6)、丝网除雾器(7)、液相出口挡板(8)、进液口(9)和出液口(10),其中,所述外壳体(1)、内壳体(2)、螺旋板(3)和排气管(4)同心设置;所述内壳体(2)设置于外壳体(1)的内部;所述螺旋板(3)设置于内壳体(2)的内部;所述排气管(4)设置于内壳体(2)顶部的出口处并伸入内壳体,所述液相导流板(5)套在排气管(4)上;所述气相挡流板(6)设置于排气管(4)的上方;所述丝网除雾器(7)设置于气相导流管(6)的上方;所述进液口(9)穿过外壳体(1)并与内壳体(2)相通;所述出液口(10)设置于进液口(9)的上方;所述液相出口挡板(8)设置于出液口(10)处的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液相出口挡板(8)的顶部与出液口(10)的顶部相切,液相出口挡板(8)使外壳体(1)和内壳体(2)底部之间的空腔与出液口形成一个通道;所述外壳体(1)外侧设置有液位计接口(11);所述外壳体(1)的顶部设有排气口(12),所述外壳体(1)的底部设有排液口(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立强代小迪潘家贵屈海宁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天梯系统工程控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