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傲专利>正文

仰卧起坐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54514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4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仰卧起坐器,包括仰卧起坐板、与仰卧起坐板的一端连接的前支脚、与仰卧起坐板的另一端连接的后支脚、设置于前支脚顶端的挡脚架、设置于以前支脚中部的勾脚架及驱动装置,该前支脚包括内前支脚本体、套置于内前支脚本体外的外前支脚本体、与内前支脚本体固定连接的底座、集装于底座内的步进电机、与步进电机的转动轴相连的转动轮、卷积于转动轮上的拉绳、第一弹簧以及设置于外前支脚本体的下端的电磁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实现了前支脚的自动升降,给使用者带来方便。(*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健身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仰卧起坐器
技术介绍
仰卧起坐器属于健身器材,现在人们用来运动收腹。现有技术中,仰卧起坐器包括支架和仰卧起坐板,在运动过程中,对于不同体质的人需要不同的锻炼强度,这就是由仰卧起坐板和支架的角度决定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申请号为200920113472.2的可折叠的仰卧起坐健身器,该可折叠的仰卧起坐健身器包括前支脚、支撑架、挡脚架、勾脚架,挡脚架固定在支撑架的上部,勾脚架设置在支撑架的中部,其特征是:所述的前支脚可伸缩地设置在支撑架的下部,支撑架上铰接有主架,上主架的另一端通过铰链连接下主架,下主架另一端支撑地面。虽然实现了通过调节支撑架的高低调节仰卧起坐的运动幅度,但是该专利中并没有前支脚的结构,不知道是怎么调节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仰卧起坐器,实现了前支脚的自动调节,给使用者带来方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仰卧起坐器,包括仰卧起坐板、与仰卧起坐板的一端连接的前支脚、与仰卧起坐板的另一端连接的后支脚、设置于前支脚顶端的挡脚架、设置于以前支脚中部的勾脚架及驱动装置,该前支脚包括内前支脚本体、套置于内前支脚本体外的外前支脚本体、与内前支脚本体固定连接的底座、集装于底座内的步进电机、与步进电机的转动轴相连的转动轮、卷积于转动轮上的拉绳、第一弹簧以及设置于外前支脚本体的下端的电磁锁,该外前支脚本体为桶状结构,拉绳的一端卷积于转动轮上,拉绳的另一端与外前支脚本体的底部连接,该内前支脚本体的上端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弹簧容纳腔,第一弹簧的一端与外前支脚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弹簧容纳腔内,内前支脚本体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锁定孔,该锁定孔与锁定孔之间的距离与拉绳的卷积或松开长度相等,该驱动装置包括与步进电机电连接的电机驱动器、与电机驱动器连接的单片机、按键电路以及开关电路。进一步的,所述电磁锁包括与外前支脚本体一体成型的外壳、集装于外壳内的电磁线圈、设置于电磁线圈内的第二弹簧以及电磁柱体,电磁柱体的一端穿入电磁线圈与第二弹簧相连,该电磁柱体的形状与锁定孔的形状相匹配。进一步的,所述勾脚架包括两个勾脚本体、套置于外前支脚本体上的套筒以及螺栓,两个勾脚本体分别设置于套筒的两对侧,该套筒通过螺栓与外前支脚本体固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步进电机驱动,步进电机通过拉绳和第一弹簧的作用,实现外前支脚本体相对于内前支脚本体的自动升降,操作简单,只需要按动第二开关或第三开关就可以实现,给使用者带来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仰卧起坐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仰卧起坐器升高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以及图2中后支脚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仰卧起坐器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图1以及图4所示,一种仰卧起坐器包括仰卧起坐板1、与仰卧起坐板1的一端连接的前支脚2、与仰卧起坐板1的另一端连接的后支脚3、设置于前支脚2顶端的挡脚架4、设置于以前支脚2中部的勾脚架5及驱动装置6。请继续参考图2以及图3所示,具体地,该前支脚2包括内前支脚本体20、套置于内前支脚本体20外的外前支脚本体21、与内前支脚本体20固定连接的底座22、集装于底座22内的步进电机23、与步进电机23的转动轴相连的转动轮24、卷积于转动轮24上的拉绳25、第一弹簧26以及设置于外前支脚本体21的下端的电磁锁27。该外前支脚本体21为桶状结构,拉绳25的一端卷积于转动轮24上,拉绳25的另一端与外前支脚本体21的底部连接。该内前支脚本体20的上端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弹簧容纳腔,第一弹簧26的一端与外前支脚本体2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6的另一端设置于弹簧容纳腔内。内前支脚本体20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锁定孔200,该锁定孔200与锁定孔200之间的距离与拉绳25的卷积或松开长度相等,拉绳25的卷积或松开长度由步进电机23的转动角度相匹配。电磁锁27包括与外前支脚本体21一体成型的外壳270、集装于外壳270内的电磁线圈271、设置于电磁线圈271内的第二弹簧272以及电磁柱体273,电磁柱体273的一端穿入电磁线圈271与第二弹簧272相连,该电磁柱体273的形状与锁定孔200的形状相匹配。该勾脚架5包括两个勾脚本体50、套置于外前支脚本体21上的套筒51以及螺栓52,两个勾脚本体50分别设置于套筒51的两对侧,该套筒51通过螺栓52与外前支脚本体21固定。请参考图4所示,该驱动装置6包括与步进电机23电连接的电机驱动器60、与电机驱动器60连接的单片机61、按键电路62以及开关电路63。该单片机61采用AT89S51芯片,该电机驱动器60采用ULN2003芯片。按键电路62包括第一开关、第一电阻、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第一开关的一端与单片机61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第二开关的另一端接地,第二开关的一端与单片机61的第二输入端相连,第二开关的另一端接地,第三开关的一端与单片机61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第三开关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开关与单片机61的节点处、第二开关与单片机61的节点处第三开关与单片机61的节点处,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电源。所述开关电路63包括与单片机61的输出端相连的第四电阻以及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四电阻相连,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磁线圈271相连,所述电磁线圈271连接电源。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按动第一开关,单片机61控制驱动装置6启动。按动第二开关,外前支脚本体21上升;按动第三开关,外前支脚本体21下降。按动第二开关,在单片机61的控制下首先电磁线圈271通电产生磁场,电磁柱体273缩回,内前支脚本体20与电磁柱体273脱离,步进电机23正转,卷积在转动轮24上的拉绳25被释放,在第一弹簧26的作用下外前支脚本体21上升,外前支脚本体21上升后电磁线圈271断电,电磁柱体273在第二弹簧272的回复力作用下穿入内前支脚本体20,外前支脚本体21与内前支脚本体20固定。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仰卧起坐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仰卧起坐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仰卧起坐板、与仰卧起坐板的一端连接的前支脚、与仰卧起坐板的另一端连接的后支脚、设置于前支脚顶端的挡脚架、设置于以前支脚中部的勾脚架及驱动装置,该前支脚包括内前支脚本体、套置于内前支脚本体外的外前支脚本体、与内前支脚本体固定连接的底座、集装于底座内的步进电机、与步进电机的转动轴相连的转动轮、卷积于转动轮上的拉绳、第一弹簧以及设置于外前支脚本体的下端的电磁锁,该外前支脚本体为桶状结构,拉绳的一端卷积于转动轮上,拉绳的另一端与外前支脚本体的底部连接,该内前支脚本体的上端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弹簧容纳腔,第一弹簧的一端与外前支脚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弹簧容纳腔内,内前支脚本体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锁定孔,该锁定孔与锁定孔之间的距离与拉绳的卷积或松开长度相等,该驱动装置包括与步进电机电连接的电机驱动器、与电机驱动器连接的单片机、按键电路以及开关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仰卧起坐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仰卧起坐板、与仰卧起
坐板的一端连接的前支脚、与仰卧起坐板的另一端连接的后支脚、
设置于前支脚顶端的挡脚架、设置于以前支脚中部的勾脚架及驱动
装置,该前支脚包括内前支脚本体、套置于内前支脚本体外的外前
支脚本体、与内前支脚本体固定连接的底座、集装于底座内的步进
电机、与步进电机的转动轴相连的转动轮、卷积于转动轮上的拉绳、
第一弹簧以及设置于外前支脚本体的下端的电磁锁,该外前支脚本
体为桶状结构,拉绳的一端卷积于转动轮上,拉绳的另一端与外前
支脚本体的底部连接,该内前支脚本体的上端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弹
簧容纳腔,第一弹簧的一端与外前支脚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
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弹簧容纳腔内,内前支脚本体上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傲
申请(专利权)人:张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