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46452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3 23:33
一种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在将多层构造的超导电缆连接于多个引出导体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在该末端构造体中,超导电缆(110)贯穿筒状电极(120-1、120-2),超导电缆(110)的超导带(115、113)电连接于筒状电极(120-1、120-2)的外表面。在超导电缆(110)与该超导电缆(110)所贯穿的筒状电极(120-1)之间设置有缓冲材(140)。由此,能够防止超导带(113)因超导电缆的外表面与筒状电极(120-1)的内表面碰撞而受损,结果,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在将多层构造的超导电缆连接于多个引出导体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在该末端构造体中,超导电缆(110)贯穿筒状电极(120-1、120-2),超导电缆(110)的超导带(115、113)电连接于筒状电极(120-1、120-2)的外表面。在超导电缆(110)与该超导电缆(110)所贯穿的筒状电极(120-1)之间设置有缓冲材(140)。由此,能够防止超导带(113)因超导电缆的外表面与筒状电极(120-1)的内表面碰撞而受损,结果,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专利说明】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层构造的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
技术介绍
一般在超导电缆中,超导带呈螺旋状地卷绕于骨架(former,芯材)的外周。另外,为了实现大电流输送,在多数情况下,超导带呈同心圆状地多层设置。在多层设置的超导带的层之间(即超导带之间),设置有用于按压超导带或使超导带之间电气绝缘的按压带。用于将此种多层构造的超导电缆从超低温部引出至常温部的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还可称为“超导电缆的末端部的结构”)已记载在专利文献1-3等中。在这些专利文献中记载了以下的结构:将各层的超导带分别连接于数量与超导带的层数相同的引出导体,由此使用多个引出导体将设置在超低温部的超导电缆引出至常温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645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7382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657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多层构造的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中,需要将多条超导带连接于多个引出导体,因此,该连接部分的结构必然会变复杂。结果,连接可靠性有可能会下降。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如上所述的方面而成的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的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在将多层构造的超导电缆连接于多个引出导体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的一个形态是以下的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包括:超导电缆,具有呈同心圆状地多层设置的超导线材;以及筒状电极,与上述超导线材的末端连接,其中,上述超导电缆通过上述筒状电极的内部,上述超导线材电连接于上述筒状电极的外表面,在上述超导电缆与上述筒状电极之间设置有缓冲材。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超导电缆与筒状电极之间设置有缓冲材,因此,能够防止通过筒状电极内部的超导电缆的超导线材因承受筒状电极内表面的力而受损。结果,能够实现提高了连接可靠性的末端构造体。【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从筒状电极的后侧观察末端构造体的主要部分结构图。图3是表示超导带的卷绕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图1的A-A’剖面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00末端构造体110超导电缆111内部稳定层(骨架)112、114 按压带113、115 超导带113S 间隔120、120-1、120-2 筒状电极121 圆筒部122锥状部130、130-1、130-2 引线电缆140 缓冲材140 S 间隙150连接带151 第一焊锡152 第二焊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说明,例示了超导电缆具有双层构造即双层超导带的情况,但即使在具有三层构造以上即三层以上的超导带的情况下,仍能够适用本专利技术。图2是从后侧(即图1的右侧)观察末端构造体的主要部分结构图。末端构造体100具有超导电缆110及筒状的引出用电极(以下称为“筒状电极”)120。设置有与超导带的层数相当的筒状电极120。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超导电缆110的超导带的层数为两层,因此,设置有两个筒状电极120-1、120-2。引线电缆130-1、130-2电连接于各筒状电极120-1、120-2。在实际使用时,超导电缆110及筒状电极120浸在液氮等超低温液体中。而且,超导电缆的电流经由筒状电极120,由引线电缆130引出至常温部。例如,引线电缆130经由聚合物套管(未图示)等被导出至空气中。超导电缆110具有:内部稳定层(骨架)111、按压带112、第一超导带113、按压带114及第二超导带115。内部稳定层111呈圆筒形状,且由铜捻线构成。由无纺布构成的按压带112卷绕在内部稳定层111的外周。如图3所示,第一超导带113呈螺旋状地卷绕在按压带112的外周。由无纺布构成的按压带114卷绕在第一超导带113的外周。与第一超导带113同样地,第二超导带115呈螺旋状地卷绕在按压带114的外周。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每层呈螺旋状地卷绕有10条超导带。即,第一超导带113及第二超导带115分别由10条超导带构成。能够将以往已提出的各种超导材料用作超导带113、115的材料。另夕卜,超导带113、115未必呈带状,只要是超导线材即可。实际上,超导电缆110在第二超导带115的外周侧设置有电气绝缘层或超导屏蔽层、外部稳定层、波纹管等,但这些部件在超导带113、115连接于筒状电极120的末端部位会被拆除,因此,在图1中省略了这些部件。筒状电极120 (120-1、120-2)整体呈筒状,且具有圆筒部121与锥状部122。图2表明筒状电极120采用能够由超导电缆110贯穿其内部的中空构造。超导电缆110的超导带113、115中,设置在最外周侧的第二超导带115通过焊锡连接于被设置得最远离末端侧的筒状电极120-1的外表面。从最外周起第二个(在图1的例子的情况下为最内周)设置的第一超导带113通过焊锡连接于接着最远离末端侧的筒状电极120-1而设置在末端侧(在图1的例子的情况下为最靠末端侧)的筒状电极120-2的外表面。S卩,使超导电缆110向末端侧依次贯穿多个筒状电极120-1、120-2,并且使外周侧的超导带115、113向末端侧依次逐条连接于筒状电极120-1、120-2的外表面。超导带115、113通过焊锡而电连接于筒状电极120_1、120_2的锥状部122的外表面。这样,通过将超导带115、113连接于锥状部122,能够几乎不弯折超导带而进行连接,因此,能够减小连接部分的张力,所以连接可靠性提高,并且连接时的作业性提高。除了此种结构以外,在筒状电极120-1的内表面、与贯穿该筒状电极120-1的超导电缆110的外表面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材140。由此,能够防止因筒状电极120-1的内表面抵接于超导电缆110的外表面而导致超导带113受损。而且,不在最靠末端侧的筒状电极120-2的内表面、与贯穿该筒状电极120-2的超导电缆110的外表面之间设置缓冲材140的原因在于:在贯穿筒状电极120-2的超导电缆110中已不存在超导带(即不存在应保护的超导带)。此处,优选将FRP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纤维增强塑料)用作缓冲材140。FRP即纤维增强塑料是将玻璃纤维等纤维混入塑料中而提高了强度的复合材料。此外,只要是FRP,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聚乙烯纤维增强塑料(DFRP)、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等均可。此外,缓冲材140并不限于FRP,可以将以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超导电缆的末端构造体,包括:超导电缆,具有呈同心圆状地多层设置的超导线材;以及筒状电极,与所述超导线材的末端连接,其中,所述超导电缆通过所述筒状电极的内部,所述超导线材电连接于所述筒状电极的外表面,在所述超导电缆与所述筒状电极之间设置有缓冲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村祐中西达尚引地康雄长谷川隆代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线电缆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