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坯体用增白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245975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3 2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陶瓷制品领域,具体为用于建筑卫生陶瓷的陶瓷坯体用增白剂及其制备方法。陶瓷坯体用增白剂,包括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数组分,氢氧化铝76~90份,活性硅微粉9.5~21份,外加镁钙石0.5~3份。制备方法,包括原料分别加水研磨成浆料,浆料混合、干燥;低温烧成,干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陶瓷坯体用增白剂,有效的解决了硅酸锆放射性污染问题,填补了陶瓷坯体用增白增强剂这一技术空白,并为陶瓷企业节约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陶瓷制品领域,具体为用于建筑卫生陶瓷的。陶瓷坯体用增白剂,包括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数组分,氢氧化铝76~90份,活性硅微粉9.5~21份,外加镁钙石0.5~3份。制备方法,包括原料分别加水研磨成浆料,浆料混合、干燥;低温烧成,干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陶瓷坯体用增白剂,有效的解决了硅酸锆放射性污染问题,填补了陶瓷坯体用增白增强剂这一技术空白,并为陶瓷企业节约了成本。【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陶瓷制品领域,具体为用于建筑卫生陶瓷的。
技术介绍
建筑陶瓷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用硅酸锆作为坯体增白剂和增强剂,而我国属锆资源缺乏国家,95%以上的锆英砂全部依赖进口,全年国内用于陶瓷坯体的硅酸锆70万吨以上,价格昂贵。并且硅酸锆用于陶瓷坯体可使陶瓷的放射性明显提高,增加了环境污染。目前替代硅酸锆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陶瓷釉用,这些替代材料无法用于陶瓷坯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卫生陶瓷坯体中的增白增强剂,用于替代目前普遍使用的硅酸锆,具体的技术方案为: 陶瓷坯体用增白剂,包括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数组分,氢氧化铝76~90份,活性硅微粉9.5^21份,外加镁钙石0.5^3份。陶瓷坯体用增白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原料分别加水研磨成浆料,研磨至粒径为0.5微米~1.5微米; 将三种浆料在搅拌容器中混合均匀,干燥; 入窑低温烧成,脱去吸附水和结晶水,烧成温度400°C ^500°C ; 干磨到细度小于2微米。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陶瓷坯体用增白剂,与硅酸锆的使用方法相同,与陶瓷坯粉干混或加入陶瓷坯体泥浆中一同研磨干燥均可。本专利技术从陶瓷坯体烧成过程中的液相相图出发,寻找在液相出现和陶瓷坯体瓷化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晶相成分。增大与之类似的可用于提高坯体白度的成分,则可以提高坯体的强度、耐磨性和烧成后瓷件的白度,这种作用与硅酸锆的加入类似。本专利技术通过铝硅镁三元系统的研发,通过用氢氧化铝、活性硅微粉和镁钙石混合,形成可以与陶瓷坯体融合的增白剂,有效的解决了放射性污染问题,填补了陶瓷坯体用增白增强剂这一技术空白,并为陶瓷企业节约了成本。【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与对比例进行对比技术效果。对比例 每次取与各实施例同样的陶瓷坯体料100g,分别加硅酸锆5g、3g作为增白剂做成陶瓷片。实施例1 氢氧化铝研磨至D50为1.5微米,成浆;活性硅微粉研磨至D50为1.5微米,成浆;镁钙石研磨至D50为1.5微米,成浆;浆料按照重量份数比例:氢氧化铝76份、活性硅微粉21份、镁钙石3份混合均匀,干燥;在箱式电炉中烧至450°C ;干磨到细度小于2微米。陶瓷坯体料100g,分别加陶瓷坯体用增白剂5g、3g制成陶瓷片。表1实施例1与对比例制成陶瓷制品技术参数测试对比【权利要求】1.陶瓷坯体用增白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数组分,氢氧化铝76、0份,活性娃微粉9.5^21份,外加镁韩石0.5^3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坯体用增白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分别加水研磨成浆料,研磨至粒径为0.5微米~1.5微米; (2)将三种浆料在搅拌容器中混合均匀,干燥; (3)入窑低温烧成,脱去吸附水和结晶水,烧成温度400°C^500°C ; (4)干磨到细度小于2微米。【文档编号】C04B35/626GK103936427SQ201410124159【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31日 【专利技术者】郝小勇, 王美兰, 崔栋 申请人:江苏脒诺甫纳米材料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陶瓷坯体用增白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数组分,氢氧化铝76~90份,活性硅微粉9.5~21份,外加镁钙石0.5~3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小勇王美兰崔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脒诺甫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