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包含一反射件、一二次光学件及一发光件。所述二次光学件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的一侧面,所述二次光学件与所述反射件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反射件的一反射面朝向所述空腔,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空腔,所述侧面是一椭圆面。所述发光件对应所述入光面设置。所述发光件发射的光束自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二次光学件内,可经所述侧面反射并自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二次光学件后,进入所述空腔并被所述反射面反射。因此,所述面光源装置未使用公知的导光板而仍可提供具相当均匀度的面光源,且可采用较薄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包含一反射件、一二次光学件及一发光件。所述二次光学件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的一侧面,所述二次光学件与所述反射件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反射件的一反射面朝向所述空腔,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空腔,所述侧面是一椭圆面。所述发光件对应所述入光面设置。所述发光件发射的光束自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二次光学件内,可经所述侧面反射并自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二次光学件后,进入所述空腔并被所述反射面反射。因此,所述面光源装置未使用公知的导光板而仍可提供具相当均匀度的面光源,且可采用较薄的结构。【专利说明】面光源装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面光源装置。
技术介绍
无论是用于照明或是背光的装置,对平面光源都有相当的需求。除了直接将发光源成面排列以形成面光源外,这些装置通常采用实体的导光板或是可提供多次反射的结构,设置于侧边的发光件发射的光线即可经由导光板或是多次反射的结构调制后射出装置,以形成所需的面光源。然而,光线于导光板内行进的路径越长,光强度被导光板吸收的程度就越严重,使得装置出光效率难以提升;受限于发光件发散角,欲有效率地收敛自发光件发射的光线,则多次反射的结构的厚度不易减低,装置难以薄型化。另外,目前亦有采用其反射面为抛物面的二次光学件的面光源装置,但是使用抛物面反射主要为了将设置于侧边的发光件发射的光线转向成平行光线,因此必须使用与此平行光线倾斜设置的反射片始能促使平行光线反射、转向以形成面光源;若当装置厚度受度限制时,平行光线则难以全部为反射片反射,故装置出光效率受到结构厚度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面光源装置,使用具椭圆反射面的二次光学件,无需使用实体导光板仍可提供高出光效率且具相当均匀度的面光源,有利于装置结构的薄型化,有效解决公知光强度衰减、装置出光效率易受结构限制、装置结构厚度难以缩减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面光源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面光源装置包含一反射件、一二次光学件及一发光件。所述反射件具有一反射面。所述二次光学件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的一侧面,所述二次光学件与所述反射件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反射面朝向所述空腔,所述二次光学件设置以使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空腔,所述侧面是一椭圆面,所述椭圆面的一焦点位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焦点于所述反射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反射面中央上方;换句话说,所述焦点大致位于所述反射面沿所述发光件的光轴方向的长度的一半的位置之上。所述发光件对应所述入光面设置,其中所述发光件发射的光束自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二次光学件内,可经所述侧面反射并自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二次光学件后,进入所述空腔并被所述反射面反射。因此,所述二次光学件可提升所述发光件发射的光束被所述反射件反射的效率,亦即间接地提升装置整体出光效率,所述面光源装置在无需使用导光板的情形下,即可提供具相当均匀度的面光源,有利于装置结构的薄型化。此外,基于椭圆的几何特性,自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束经所述二次光学件调制后原则上均朝向焦点行进,有助于提升所述面光源装置的出光效率。相较于先前技术,所述面光源装置无需使用导光板,避免光线明显衰减。所述二次光学件相较于公知多次反射的结构具有体积小、收敛效果佳等特质,有利于所述面光源装置结构薄型化。另外,所述二次光学件采用椭圆反射面,可避免公知抛物面产生平行光线的缺点,有利于提高所述反射面反射光线的效率,亦即提高装置出光效率。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面光源装置沿线X-X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面光源装置于圆圈A处的放大图。图4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二次光学件的示意图。图5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2、3、4面光源装置10壳体12、32、42 反射件14、24 二次光学件16发光件18扩散板100容置空间102窗口120、320、420 反射面122空腔140 入光面142出光面144 侧面160电路板162 发光单元162a光轴242 V形槽结构320a,420a,282a 夹角320b、420b 圆锥角1440、1442 焦点【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图2及图3,其中图2为简化图面线条,剖面线未绘示于图中,于后续剖面图亦同,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面光源装置I包含一壳体10、一反射件12、一二次光学件14、一发光件16及一扩散板18 (未绘示于图1中以能显示面光源装置I的内部)。壳体10呈圆盘状并具有一容置空间100及一窗口 102。反射件12设置于容置空间100内并具有一反射面120,朝向窗口 102。二次光学件14与反射件12之间形成一空腔122,反射面120朝向空腔122 ;于本实施例中,容置空间100于位于反射面120上方的部分即可定义为空腔122。二次光 学件14设置于容置空间100内并具有一入光面140、一出光面142及位于入光面140与出光面142之间的一侧面144,出光面142朝向空腔122 ;于本实施例中,二次光学件14是一环状件,环绕反射件12设置,出光面142环绕空腔122。发光件16设置于容置空间100内并包含一电路板160及设置于电路板160上的复数个发光单元162,发光单兀162对应入光面140环绕二次光学件14设置。发光件162发射的光束自入光面140进入二次光学件14内,可经侧面144反射并自出光面142射出二次光学件14后,进入空腔122并被反射面120反射。扩散板18设置于反射件12之上且大致封住窗口 102,空腔122位于扩散板18及反射件12之间,光束经反射面120反射后,穿过空腔122及扩散板18并经扩散板18扩散出面光源装置1,以作为面光源。于本实施例中,侧面144是一椭圆面,亦即二次光学件14于垂直于反射面120的截面具有部分的椭圆轮廓。所述椭圆面的一焦点1440(以十字标记指示其位置于图2中)位于空腔122内且焦点1440于反射面120的投影位于反射面120中央,亦即大致位于环状的二次光学件14的几何中心处。换句话说,焦点1440大致位于反射面120沿发光单元162的光轴162a方向的长度的一半的位置之上。因此,相较于公知采用抛物面使光束平行行进的情形,本实施例中的光束射出二次光学件14后,可趋向反射面120中央行进,使得自发光单元162发射的光束大部分最终可经反射面120反射以经扩散板18扩散出面光源装置1,故可提升装置整体的出光效率。此外,发光单元162大致位于所述椭圆面的另一焦点1442(以十字标记指示其位置于图2中),基于椭圆的几何特性,自发光单元162发射的光束经二次光学件14调制后,原则上均朝向焦点行进,因此,装置整体的出光效率可进一步提升。其中,于图2,带箭头实线仅表示部分光束的行进路径,于后续剖面图中亦同,不再赘述。于实作上,通过设计焦点1440与反射面120的间距,可调整光束于反射面120上主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反射件,具有一反射面;一二次光学件,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的一侧面,所述二次光学件与所述反射件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反射面朝向所述空腔,所述二次光学件设置以使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空腔,所述侧面是一椭圆面,所述椭圆面的一焦点位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焦点于所述反射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反射面中央;以及一发光件,对应所述入光面设置,其中所述发光件发射的光束自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二次光学件内,可经所述侧面反射并自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二次光学件后,进入所述空腔并被所述反射面反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志庭,武文杰,林明传,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