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带振子的支架以及振动发生器。带振子的支架安装于通过使振子运动来产生振动的振动发生器的筐体而被使用。带振子的支架具备:振子,其具有呈平行于水平面的板形状的磁铁以及配置于磁铁的上部的磁轭;振子保持部,其保持振子;固定部,其固定于筐体;以及臂部,其将固定部与振子保持部连接并将振子保持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变位。磁轭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固定于振子保持部。臂部与振子保持部中配置有突出部的部位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带振子的支架以及振动发生器。带振子的支架安装于通过使振子运动来产生振动的振动发生器的筐体而被使用。带振子的支架具备:振子,其具有呈平行于水平面的板形状的磁铁以及配置于磁铁的上部的磁轭;振子保持部,其保持振子;固定部,其固定于筐体;以及臂部,其将固定部与振子保持部连接并将振子保持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变位。磁轭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固定于振子保持部。臂部与振子保持部中配置有突出部的部位连接。【专利说明】带振子的支架以及振动发生器
该技术涉及带振子的支架以及振动发生器,特别是涉及在通过使电流流过线圈而使振子运动来产生振动的振动发生器中应用的带振子的支架以及振动发生器。
技术介绍
作为使振子运动而产生振动的振动发生器使用具有如下构造的各种振动发生器:具备磁铁的振子经由弹簧部被筐体支承。这种振动发生器具备配置于磁铁的下方的线圈。线圈以与磁铁对面的方式配置。伴随着线圈通电产生磁场,振子使弹簧部发生变位并运动。在文献I中公开了具有以下结构的振动发生器,即:该振动发生器经由板簧对具有磁铁的振动部进行支承。在该振动发生器中,以与振动部的磁铁对面的方式配置一个平板状的线圈。板簧的一端使用螺钉固定于筐体,板簧的另一端通过铆接固定于振动部的压铁。在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振动发生装置,其在可动块安装有磁铁,在以沿着磁铁的方式配置的棒状的磁轭体卷绕有线圈。在该振动发生装置中,支承可动块的弹簧部以及框架的框部等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型。文献1:日本特开2003-24871号公报文献2:日本特开2010-94567号公报上述文献I中记述的振动发生器使用安装于筐体的板簧来支承振子。因此,板簧向筐体侧的安装部分的构造复杂。具体而言,在文献I中记述的振动发生器中,板簧使用螺钉安装于筐体。因此,振动发生器的组装工时复杂化,部件个数也变多,振动发生器的制造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随着振动发生器的小型化、薄型化的要求的提高变得更加显著。S卩,由于伴随着振动发生器的小型化,构成部件也小型化,所以需要取代螺纹紧固或铆接而使用点焊等安装方法。因此,部件间的安装部的构造复杂化。例如,在对板簧与筐体的安装部等实施点焊的情况下,为保证振动发生器的可靠性高,需要焊接多个位置,制造费时。进行了点焊的部位相对于冲击力变得比较脆弱。另外,振动发生器必需不容易发生故障且可靠性高。在上述那样的振动发生器中,为高效地产生大的振动、使振动发生器更薄型化,优选缩小具备磁铁的振子与线圈之间的间隙。然而,若缩小该间隙,则会存在如下问题:在振子沿上下方向振动时,振子很容易与线圈等接触。
技术实现思路
该技术是为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带振子的支架以及振动发生器,该带振子的支架以及振动发生器能够易于组装且制造成本低、能够进行稳定的动作且可靠性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该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安装于通过使振子运动来产生振动的振动发生器的筐体而被使用的带振子的支架具备:振子,其具有呈平行于水平面的板形状的磁铁以及配置于磁铁的上部的磁轭;振子保持部,其保持振子;固定部,其固定于筐体;以及臂部,其将固定部与振子保持部连接并将上述振子保持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变位,磁轭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固定于振子保持部,臂部与振子保持部中配置有突出部的部位连接。根据该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振动发生器具备:筐体;上述所述的带振子的支架,其安装于筐体,并将振子保持为能够相对于筐体变位;以及线圈,其产生用于改变振子相对于筐体的位置以及姿势中的至少一方的磁场,带振子的支架以臂部从自然状态伸长后的状态安装于筐体。【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生器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 —A线剖视图。图3是表示支架的立体图。图4是图1的B —B线的框架的剖视图。图5是图4的C —C线的框架的剖视图。图6是图1的B — B线的磁轭的侧剖视图。图7是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一变位例涉及的基板以及底板的展开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生器的构成的俯视图。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生器的侧剖视图。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仰视图。图11是图10的K — K线剖视图。图12是表示振动发生器的带振子的支架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表示磁轭向支架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剖视图。图15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生器的支架的构成进行说明的图。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位例涉及的振动发生器的带振子的支架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表示该带振子的支架的立体图。图18是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位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框架的剖视图。图19是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位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框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使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带振子的支架的振动发生器进行说明。振动发生器具有如下构造:保持磁铁的振子以能够相对于筐体变位的方式支承于筐体。在振子的附近配置有线圈。该线圈用于产生使振子相对于筐体的位置以及姿势中的至少一方发生变化的磁场。振动发生器是根据线圈的励磁使振子往复运动从而产生振动力的所谓线性振动发生器。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生器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首I]视图。在图1中,为便于理解振动发生器I的部件布局,本来被框架20的上表面挡住的支架50等部分地以实线表示。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振动发生器1,将图1中示出的坐标系中的X轴方向称为左右方(从原点观察,在X轴上为正的方向为右方)、Y轴方向称为前后方向(从原点观察,在Y轴上为正的方向为后方向)。另外,将图2的Z轴方向(垂直于图1的XY平面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从原点观察,在Z轴上为正的方向为上方向)。如图1所示,振动发生器I大致具有双面基板(电路基板的一个例子)10、框架(筐体的一个例子)20、底板30、线圈40以及支架50。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50具有四个柱状体(固定部的一个例子)51 (51a、51b、51c、51d)、四个臂部53 (53a、53b、53c、53d)以及一个振子保持部(以下,简称为保持部)55。在保持部55保持有由磁铁60和磁轭70构成的振子80。振动发生器I整体形成为上下尺寸比较小的薄型的近似长方体形状。振动发生器I例如是左右方、前后方向的各外形尺寸只有10毫米?20毫米左右的小型振动发生器。振动发生器I具有前后左右的侧面以及上表面由框架20构成、底面被双面基板10覆盖的箱形的外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20以及磁轭70是例如铁等软磁性体。双面基板10是在双面设置有图案的印刷布线基板。在双面基板10的上表面的中央部设置有两个端子11、12。端子11、12与设置于双面基板10的底面的图案(未图不)导通。在端子11、12上使用焊锡连接有线圈40的卷绕端部,构成为能够经由双面基板10的底面的图案与线圈40通电。线圈40的卷绕端部的连接方法并不局限于焊锡焊接,也可以利用电阻焊接或激光焊接的加工方法将端子11、12与线圈40的卷绕端部连接。底板30以覆盖双面基板10的上表面的几乎整个区域的方式形成为长方形的板状。底板30与双面基板10经由例如粘接片或粘合剂等而相互固定。换言之,双面基板10以沿着底板30的方式连接。在底板30的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振子的支架,其安装于振动发生器的筐体而被使用,该振动发生器通过使振子运动来产生振动,所述带振子的支架的特征在于,具备:振子,其具有磁铁以及磁轭,所述磁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板形状,所述磁轭配置于所述磁铁的上部;振子保持部,其保持所述振子;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筐体;以及臂部,其将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振子保持部连接,并将所述振子保持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变位,所述磁轭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固定于所述振子保持部,所述臂部与所述振子保持部中配置有所述突出部的部位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原干雄,
申请(专利权)人:美蓓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