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4253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喷墨头的贮存器单元具有用于形成供墨流路的层叠起来的多块平板和用于吸收墨水贮存器内的墨水的压力变动的挠性膜。所述挠性膜设在所述层叠起来的多块平板中的相邻的两块贮存器平板之间。所述相邻的两块贮存器平板形成所述墨水贮存器。所述挠性膜将所述墨水贮存器分隔成填充有墨水的第1空间和未填充有墨水的第2空间。(*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墨水喷在记录媒体上进行印刷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喷墨头
技术介绍
喷墨头,将从墨水容器供给的墨水通过共用墨水室分配给多个压力室,并有选择性地将脉冲状的压力波付与各压力室,从而,从与各压力室连通的喷嘴喷出墨水。作为这种喷墨头,为了稳定地将墨水供给各压力室,通常具有墨水贮存器来贮存由墨水容器供给的墨水,并将这些贮存起来的墨水供给多个压力室。但是,在从墨水容器经过墨水贮存器以及压力室等达到喷嘴的墨水流路上,由于从墨水容器供给墨水时的墨水惯性产生的水击现象等,将使压力发生变动。这时,即使以规定计时将脉冲状的压力波付与压力室,也会存在由于流路内的压力变动的影响而无法使墨水从喷嘴正常喷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墨水的喷出精度将下降。因此,建议采用具有抑制所述压力变动的压力变动吸收装置的喷墨头。例如有,在与共用墨水室连通的墨水贮存器的上端部,具有密封墨水贮存器的开口部的挠性密封膜的喷墨头(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该喷墨头中,在开口部的位置上,由于与密封膜的墨水贮存器相反一侧的平面露出在外,所以密封膜可以变形,从而可以通过该密封膜变形来吸收墨水贮存器内的墨水的压力变动。此外还有如下喷墨头当将脉冲状的压力付与压力室时,为吸收从压力室传播至分流器的压力波(后退成分),划分成与压力室连通的共用墨水室和阻尼室,还具有使共用墨水室内的墨水振动衰减的压力振动板(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特开2003-145761号公报(第6页,图1、图2)专利文献2特开平9-141856号公报(图1)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当密封膜像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喷墨头一样露出在外时,可能因从外部作用的冲击等而使强度弱的挠性密封膜破损。此外,所述专利文献2的喷墨头的振动板,毕竟是吸收在墨水喷出时由压力室传播到共用墨水室的压力波的后退成分的,所以设有该振动板的共用墨水室,与接近墨水流路末端—喷嘴的在产生分支为各压力室之前的流路上游侧的部分相比,其面积小。因此,由于振动板与墨水的接触面积小,所以难以充分吸收供墨时因振动板的变形而产生的大的压力变动。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可靠吸收供墨时产生的墨水流路内的压力变动,并且用于吸收该压力变动的挠性膜不易破损的喷墨头。第1技术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流路单元,包含在同一平面内延伸的共用墨水室和从所述共用墨水室经过压力室到达喷嘴的多个单个墨水流路;和贮存器单元,包含固定在所述流路单元上的用于贮存墨水的墨水贮存器;所述贮存器单元具有层叠状的多块平板,用于形成由从外部供给墨水的供墨口经过所述墨水贮存器而到达共用墨水室的供墨流路;和挠性膜,被所述多块平板中构成所述墨水贮存器的多块平板包含,并被设于相互层叠起来的两块平板之间,用于吸收所述墨水贮存器内的墨水压力变动,并将所述墨水贮存器分隔成填充有墨水的第1空间和用于使该挠性膜变形的未填充墨水的第2空间。从供墨口供给的墨水,暂时被贮存在墨水贮存器之后,由该墨水贮存器供给共用墨水室。另外,墨水从共用墨水室通过单个墨水流路供给喷嘴,并从喷嘴喷出。在此,贮存器单元,具有层叠状的多块平板,用于形成从供墨口经过所述墨水贮存器而到达共用墨水室的供墨流路,形成墨水贮存器的多块平板包含于上述多块平板中。而且,在被这些形成墨水贮存器的多块平板所包含并相互层叠起来的两块平板之间,设有挠性膜,用于吸收墨水被供给墨水贮存器时等所产生的墨水的压力变动。另外,墨水贮存器被该挠性膜分隔成填充有墨水的第1空间和用于使挠性膜变形的未填充墨水的第2空间。墨水贮存器为暂时贮存墨水,其容积(面积)被设定为大于供墨流路的其他部分。并且,由于在该墨水贮存器内设有用于吸收墨水的压力的挠性膜,所以可以通过该挠性膜提高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并可以使因供给墨水贮存器墨水等而产生的墨水的压力变动迅速衰减。此外,由于挠性膜被设在墨水贮存器内而未露出在外,所以即使在由于某种原因有冲击从外部作用在贮存器单元上的情况下,挠性膜也不易破损。第2技术的喷墨头,在所述第1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挠性膜的与所述第1空间相对的区域内,形成用于构成所述供墨流路的一部分的第1通墨孔。因此,在供墨流路内流动的墨水,在第1通墨孔中贯通挠性膜而流入到墨水贮存器的第1空间内,与墨水从沿着层叠起来的平板的平面的方向流入墨水贮存器内的情形相比,可以使贮存器单元小型化。第3技术的喷墨头,在所述第2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块平板中的一块平板,具有用于形成墨水贮存器的所述第1空间的第1空间形成孔;所述两块平板中的另一块平板,具有用于形成墨水贮存器的所述第2空间的第2空间形成孔和构成所述供墨流路的一部分并与所述第1通墨孔连通的第2通墨孔;所述第2通墨孔,在所述另一块平板上的与所述第2空间形成孔隔离的区域形成,并且与第2空间形成孔不连通。在供墨流路中流动的墨水,通过另一块平板上所形成的第2通墨孔和挠性膜上所形成的第1通墨孔而流入到一块平板上所形成的第1空间内。在此,在另一块平板上,在与形成第2空间的第2空间形成孔隔离的位置上形成第2通墨孔,另外,与第2空间形成孔不连续地形成第2通墨孔,由于与第2空间不连通,所以墨水不会流入第2空间。因此,挠性膜可以通过未填充墨水的第2空间来可靠变形,当墨水贮存器内发生压力变动时,可以通过挠性膜的变形来吸收该压力变动。第4技术的喷墨头,在所述第3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块平板,具有在相互隔离的区域内所形成的两个第2空间形成孔,在相互隔离的所述两个第2空间形成孔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第2通墨孔。这样,由于在两个第2空间形成孔之间形成第2通墨孔,所以可以在同一平面内高效配置第2空间形成孔和第2通墨孔,可以使贮存器单元小型化。第5技术的喷墨头,在所述第4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另一块平板中的与所述第2通墨孔隔离的区域内,在与所述第1空间相对的部分,形成使所述两个第2空间形成孔相互连通的凹部。由于通过凹部连通两个第2空间形成孔,而使挠性膜中的与两个第2空间形成孔相对的部分可以一体振动,所以可以高效吸收压力变动。第6技术的喷墨头,在所述第3~第5任意一项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另一块平板上,形成从所述第2空间孔与外部连通的通气孔。因此,由于挠性膜不易受第2空间内的空气内压的影响,所以可以高效吸收压力变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喷墨头的透视图。图2是图1中的沿II-II线的剖面图。图3是打印头主体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的被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扩大图。图5是图4中的沿V-V线的剖面图。图6是打印头主体的部分分解透视图。图7(a)是执行单元的部分扩大剖面图,(b)是单个电极的俯视图。图8是图1中的沿VIII-VIII线的剖面图。图9是构成墨水贮存器的各平板的平面图。图10是表示改进形式的贮存器单元的一部分的图,(a)是第5墨水贮存器平板的俯视图,(b)是(a)的沿XIA-XIA线的剖面图。图11是另一改进形式的第5墨水贮存器平板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喷墨头1包括用于对用纸喷出墨水的沿主扫描方向延伸并具有矩形平面形状的打印头主体70;形成配置在打印头主体70的上面并用于贮存供给打印头主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墨头,包括:流路单元,包含在同一平面内延伸的共用墨水室和从所述共用墨水室经过多个压力室分别延伸到喷嘴的多个单个墨水流路;和贮存器单元,由层叠起来的多块平板构成,并被固定在所述流路单元上;所述贮存器单元具有: 供墨口,用于接收从外部供给的墨水;墨水贮存器,具有填充有墨水的第1空间和未填充有墨水的第2空间;供墨流路,从所述供墨口经过所述墨水贮存器而延伸到共用墨水室;挠性膜,设置在层叠起来的平板之中的相邻的两块平板之间,将 所述墨水贮存器分隔成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其中,所述挠性膜吸收所述墨水贮存器内的墨水压力的变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广田淳渡边英年近本忠信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