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文荧专利>正文

喷墨打印机墨匣的墨水补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24249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喷墨打印机墨匣的墨水补充装置,其主要是于一个已被使用后的墨匣的出口处以贴纸粘贴,再以保护夹封固,该墨匣设有通孔外缘,其特征是利用注墨筒前端短锥状的注墨管结构直接与墨匣的注墨通孔插接结合,或利用辅助塞或辅助垫的辅助结合,推引注墨筒上方圆盘向上移动及自然回移的多次作业,令注墨筒的墨水容室产生负压力,供墨匣容室中的空气与注墨筒的墨水进行对流交换,快速将容室储墨海绵中的空气排出,墨水渗入储墨海绵的空间。(*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墨匣的墨水补充装置,尤指一种喷墨打印机墨匣的墨水补充装置。在传统的喷墨打印机,是藉由墨匣的墨水供应,将墨水经由喷发装置将墨滴经由喷孔喷射至打印纸上,该墨匣内的墨水使用完时,直接更换墨匣,即可继续打印;由原厂供应的墨匣,因售价相当的高,大量打印者的经济负担相当的大。在已知的喷墨打印机墨匣,通常会在墨匣主容室内部安装有平衡气囊,或以海绵吸附墨水,提供打印机打印时正常的供应墨水;原厂提供的墨匣,在墨水填充时,是配合自动化生产作业,墨匣主容室内部都会达到压力平衡,打印时不会有漏墨情形。在已知空墨匣补充墨水,该墨匣主容室内部设有平衡气囊时,会预先使用粘性胶带,将墨匣底部平面曲挠通道的透气孔贴住,防止注入的墨水由此通路漏出;另于墨匣的上方气囊进气孔的位置,粘贴一粘性胶带,防止气囊被压缩而失去压力平衡作用;再以一尖锐物朝墨匣上方封闭的圆珠加压,将圆珠推离座面,将圆珠推离座面,形成一注墨口;以注射筒汲取适量的墨水,经墨匣上方的注墨口慢慢注入,直到注满为止;以一胶塞封住墨匣上方的注墨口,再撕掉墨匣上方气囊进气孔位置的粘性胶带及墨匣底部曲挠通道平面上的胶带;往往在撕去墨匣底部平面的胶带时,会在曲挠通道的端口或喷嘴位置产生漏墨情形,其原因为墨匣主容室内部压力无法获得平衡,注完墨后,只有慢慢擦拭溢出的墨水,直到墨匣不会漏墨为止。在已知以储墨海绵来吸附墨水的墨匣,在空墨匣进行墨水补充时,通常会在出口处的端口,经贴纸粘贴密合;再于墨匣盖体上缘面以薄膜封固的中央通孔,经注射筒吸取适量的墨水,以细长形针管戳穿通孔外缘薄膜至容室的最下方,将墨水注入容室中;但该容室中的储墨海绵因含有大量的气泡,直接注入的墨水无法将空气排除,致墨水注入的量非常有限,且储墨容室与第二容室中设有栅网,第二容室中的空气如果无法排出,储墨容室中的墨水亦无法正常经由栅网进入第二容室,导引墨水至喷发装置的容室中。装载于打印机上的墨匣,无法继续提供打印时,主要原因是在于打印头内部的喷发装置无法获得墨水的持续供应,无足量的墨水导入载体界定的通道所引起,即是,在于打印头内缘的第二容室中进入过多的空气,空气被导引至墨水喷发装置储室而产生断墨情形,致造成喷发装置无墨水可喷的情形,如喷发装置无墨水可喷的情形持续过久时,该喷发装置会有烧毁之忧虑。在申请人前所创作的中国专利第97230248.4号及第97252034.4号喷墨打印机墨匣的墨水补充装置,其是运用墨水瓶的注墨管与墨匣注墨孔间的密合结构,利用挤压方式将墨水瓶中的墨水注入储墨容室中,在放松墨水瓶时,以墨水瓶具有的张力,将储墨海绵中的空气吸出,将墨水注入墨匣的储墨海绵容室中。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墨匣的墨水补充装置,该装置的注墨筒与墨匣插接结合,快速将容室储墨海绵中的空气排出,补充墨水渗入储墨海绵的空间。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喷墨打印机墨匣的墨水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要包括一注墨筒和一辅助垫;该辅助垫粘设有双面胶,并设有供注墨筒的注墨管插接结合的贯通的柱孔;该注墨筒包括有一外筒件,以柱状的筒形体设置,中央设有与内移件接触密合的内柱面,位于外端口的两侧设有对称的拉耳,该内柱面的另端以封闭面设置,位于封闭面的外缘延伸有一螺柱,该螺柱的中央设有通孔,该螺柱供一设有短锥柱状的螺盖螺接;一螺盖,螺接于外筒件螺柱上,于其前端设有一短锥状的注墨管,注墨管以锥柱状设置;一内移件,以筒状的筒部插置于外筒件的内柱面中,该筒部的内柱面以中空状设置,外柱面端部设有一定位环槽,该定位环槽套接有一防漏环,该防漏环的外环面以至少两个接触环与外筒件的内柱面接触;位于筒部的另端设有一圆盘,该圆盘的外缘直径约等于内移件拉耳外缘端最宽的距离;一防漏环,呈环状套接于内移件的定位环槽上,外环面设有至少两个接触环,与外筒件的内柱面密合接触。该螺盖前端的注墨管,是直接配合墨匣通孔直径及锥度的插接结合,注墨管直接贯穿墨匣的通孔,端部伸至储墨容室的空间。该螺盖前端的注墨管,是通过预先与墨匣通孔结合的辅助垫上的柱孔插接结合。该注墨筒的内移件是一种呈十字状柄体的拉柄插置于外筒件的内柱面中,位于拉柄的一端设有定位柱,该定位柱套接有一设有至少两个接触环的防漏环,该防漏环距离外筒件的前缘面有一距离;该拉柄的另端设有一圆盘,该圆盘的外缘直径约等于内移件拉耳外缘端最宽的距离。本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于喷墨打印机使用的墨匣壳体内部至少设有一个储墨容室,该容室以储墨海绵来吸附墨水及平衡墨水在容室中的压力,当墨匣容室中的墨水使用完时,令墨匣出口处端口密合封固,以注墨筒前端注墨管与墨匣的注墨孔插接密合,手握于注墨筒的外柱面,以拇指推引注墨筒上方圆盘向上移动及自然回移的数次作业,令注墨筒的墨水容室产生负压力,供墨匣容室中的空气与注墨筒的墨水进行对流交换,快速将容室储墨海绵中的空气排出,墨水渗入储墨海绵的空间。本技术的次要特征,是在于该注墨筒与喷墨打印机墨匣的注墨孔结合,以真空抽取方式预先将墨匣容室中的空气吸出,以负压充填方式将注墨筒的墨水快速注入墨匣容室中,经数次作业,墨水容室的储墨海绵及第二容室不会残留气泡或空气。本技术的再次特征,是在于该注墨筒内移件内的缘端套设有一防漏环,该防漏环以至少两个接触环与外筒件的内柱面密合接触,该内移件外端圆盘与外筒件的拉耳间被压缩至最短的距离时,该注墨筒位于外筒件、内移件的前端设有墨水储墨的墨水容室,供适量墨水储放其中。本技术的再一特征,是在于该注墨筒的外筒件、内移件结合为一体时,位于外筒件、内移件之间设有一墨水容室,该墨水容室是一种设于内移件筒部的内柱面空间,在内移件外端圆盘与外筒件的拉耳间被压缩至最短的距离时,以筒部的内柱面空间供墨水容置其中。本技术的进一特征,是在于该注墨筒的外筒件、内移件结合为一体时,位于外筒件、内移件之间设有一墨水容室,该墨水容室是一种设于内移件前端与外筒件筒部之间,在内移件外端圆盘与外筒件的拉耳间被压缩至最短的距离时,以内移件前端至外筒件螺柱内缘面间的内柱面空间供墨水容置其中。本技术的再一特征,是在于该注墨筒外筒件前端螺柱供一螺盖螺设其中,该螺柱中央通孔供墨水易于充填至内部的容室中,该螺柱以螺盖螺固防止墨水漏出。本技术的另一特征,是在于该注墨筒外筒件螺接的螺盖前端设有注墨管,该注墨管以短锥柱设置,可直接与墨匣的注墨孔套接结合。本技术的另一特征,是在于该墨水注入墨匣储墨容室之前,利用内移件的圆盘被向上推移时,将墨匣储墨容室的空气抽出,储墨容室以负压快速将注墨筒的墨水导入至储墨容室中,完全渗入储墨海绵内部空间。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实施例。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注墨筒与墨匣结合进行墨水充填作业示意图;图2为墨匣的剖面图,显示墨匣内部构造;图3为本技术剖面图,显示注墨筒第一实施例结构;图4为本技术剖面图,显示注墨筒第二实施例结构;图5为本技术剖面图,显示注墨筒与墨匣插接结合;图6为本技术剖面图,显示注墨筒注墨时受推引位移情形; 图7为本技术立体图,显示注墨筒与第二实施例的墨匣间的关系;图8为本技术立体图,显示注墨筒与第三实施例的墨匣间的关系;图9为本技术立体图,显示注墨筒与第四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墨打印机墨匣的墨水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要包括一注墨筒和一辅助垫;该辅助垫粘设有双面胶,并设有供注墨筒的注墨管插接结合的贯通的柱孔;该注墨筒包括有:一外筒件,以柱状的筒形体设置,中央设有与内移件接触密合的内柱面,位于外 端口的两侧设有对称的拉耳,该内柱面的另端以封闭面设置,位于封闭面的外缘延伸有一螺柱,该螺柱的中央设有通孔,该螺柱供一设有短锥柱状的螺盖螺接;一螺盖,螺接于外筒件螺柱上,于其前端设有一短锥状的注墨管,注墨管以锥柱状设置;一内移件,以筒 状的筒部插置于外筒件的内柱面中,该筒部的内柱面以中空状设置,外柱面端部设有一定位环槽,该定位环槽套接有一防漏环,该防漏环的外环面以至少两个接触环与外筒件的内柱面接触;位于筒部的另端设有一圆盘,该圆盘的外缘直径约等于内移件拉耳外缘端最宽的距离;一防漏环,呈环状套接于内移件的定位环槽上,外环面设有至少两个接触环,与外筒件的内柱面密合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荧
申请(专利权)人:刘文荧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