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是现有结构有效净空小的技术问题。该结构包括增层框架、中梁,及两根斜拉杆;所述增层框架为门形架,由一顶梁及两根立柱构成,所述顶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的顶端固接;所述中梁位于两根立柱之间且平行于顶梁,中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的中部;所述两根斜拉杆的顶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两根斜拉杆的底端均连接中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特别适用于严格限高条件下要保留大空间的室内增层。(*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涉及建筑结构
,所解决的是现有结构有效净空小的技术问题。该结构包括增层框架、中梁,及两根斜拉杆;所述增层框架为门形架,由一顶梁及两根立柱构成,所述顶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的顶端固接;所述中梁位于两根立柱之间且平行于顶梁,中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的中部;所述两根斜拉杆的顶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两根斜拉杆的底端均连接中梁。本技术提供的结构,特别适用于严格限高条件下要保留大空间的室内增层。【专利说明】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的技术。
技术介绍
房屋室内增层是指在旧房室内增加楼层或夹层的一种增层型式,它可充分利用旧房屋盖、楼盖及外墙,只需在室内增设部分承重及抗侧力构件,即可达到改变房屋用途,扩大使用面积的目的。因此,它是一种非常经济合理的增层型式。目前,房屋室内增层可以分为独立于原结构、部分依托原结构和完全依托原结构三种形式,独立于原结构、部分依托原结构都有新增竖向承重构件,改变了原来的空间格局,完全依托原结构则保留了原结构的柱网布置,有利于建筑空间利用。但是,在严格限高条件下,当增层结构跨度较大时,为满足结构强度需求,增层结构梁自身需要占用较大的高度空间,有效净空较小,常常出现无法满足建筑净空要求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净空大的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包括增层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梁,及两根斜拉杆;所述增层框架为门形架,由一顶梁及两根立柱构成,所述顶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的顶端固接;所述中梁位于两根立柱之间且平行于顶梁,中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的中部;所述两根斜拉杆的顶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两根斜拉杆的底端均连接中梁。进一步的,所述两根斜拉杆布设成倒人字形,两根斜拉杆的底端均连接中梁的中点部。进一步的,所述两根斜拉杆布设成倒八字形,两根斜拉杆的底端均连接中梁的跨中1/3处。进一步的,所述中梁与两根立柱的连接方式均为固接,斜拉杆与中梁的连接方式及斜拉杆与两根立柱的连接方式均为铰接。进一步的,还包括两根悬挑梁、两根侧拉杆;所述两根悬挑梁均平行于顶梁,且分置于增层框架两侧,两根悬挑梁均一端悬挑,另一端则连接同侧立柱的中部;所述两根侧拉杆分别对应两根悬挑梁,两根侧拉杆的顶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两根侧拉杆的底端则分别连接对应悬挑梁的悬挑端。进一步的,所述中梁、悬挑梁与两根立柱的连接方式均为固接,斜拉杆、侧拉杆与中梁的连接方式均为铰接,斜拉杆、侧拉杆与两根立柱的连接方式均为铰接。本技术提供的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利用斜拉杆及侧拉杆提供的拉力加强中梁的承力性能,相当于在中梁中部设置了弹性支座,大大地减小了中梁的有效跨度,使中梁在承受较大竖向荷载的同时,实现了截面高度的大幅度降低,给室内使用空间留出了更多的有效净空,具有受力合理、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的特点,能满足严格限高要求的室内增层型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是采用本技术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包括增层框架、中梁11,及两根斜拉杆12 ;所述增层框架为门形架,由一顶梁18及两根立柱19构成,所述顶梁18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19的顶端固接;所述中梁11位于两根立柱19之间且平行于顶梁18,中梁11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19的中部;所述两根斜拉杆12布设成倒人字形,两根斜拉杆12的顶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19,两根斜拉杆12的底端均连接中梁11的中点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中梁11、斜拉杆12均由型钢制成,具体截面参数根据计算确定,中梁可选用工字钢、H型钢等,斜拉杆可选用圆钢管、角钢、槽钢等,中梁与两根立柱的连接方式均优选为固接,斜拉杆与中梁的连接方式及斜拉杆与两根立柱的连接方式均优选为铰接。如图3所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包括增层框架、中梁21,及两根斜拉杆22,两根悬挑梁23、两根侧拉杆24 ;所述增层框架为门形架,由一顶梁28及两根立柱29构成,所述顶梁28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29的顶端固接;所述中梁21位于两根立柱29之间且平行于顶梁28,中梁21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29的中部;所述两根斜拉杆22布设成倒人字形,两根斜拉杆22的顶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29,两根斜拉杆22的底端均连接中梁21的中点部;所述两根悬挑梁23均平行于顶梁28,且分置于增层框架两侧,两根悬挑梁23均一端悬挑,另一端则连接同侧立柱29的中部;所述两根侧拉杆24分别对应两根悬挑梁23,两根侧拉杆24的顶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29,两根侧拉杆24的底端则分别连接对应悬挑梁23的悬挑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中梁21、悬挑梁23、斜拉杆22、侧拉杆24均由型钢制成,具体截面参数根据计算确定,中梁及悬挑梁可选用工字钢、H型钢等,斜拉杆及侧拉杆可选用圆钢管、角钢、槽钢等,中梁、悬挑梁与两根立柱的连接方式均优选为固接,斜拉杆、侧拉杆与中梁的连接方式均优选为铰接,斜拉杆、侧拉杆与两根立柱的连接方式均优选为铰接。如图4所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包括增层框架、中梁31,及两根斜拉杆32 ;所述增层框架为门形架,由一顶梁38及两根立柱39构成,所述顶梁38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39的顶端固接;所述中梁31位于两根立柱39之间且平行于顶梁38,中梁31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39的中部;所述两根斜拉杆32布设成倒八字形,两根斜拉杆32的顶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39,两根斜拉杆32的底端均连接中梁31的跨中1/3处,即中梁与两根斜拉杆的连接点将中梁等分成三段。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所述中梁31、斜拉杆32均由型钢制成,具体截面参数根据计算确定,中梁可选用工字钢、H型钢等,斜拉杆可选用圆钢管、角钢、槽钢等,中梁与两根立柱的连接方式均优选为固接,斜拉杆与中梁的连接方式及斜拉杆与两根立柱的连接方式均优选为铰接,由于两斜拉杆相当于在中梁下部设置了两个弹性支座,中梁的有效跨度大为减小,因此更适用于跨度较大的室内增层,而且斜拉杆承受楼面竖向荷载所产生的较大拉力将由上层楼面梁很好地抵消,受力也非常合理。【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包括增层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梁,及两根斜拉杆; 所述增层框架为门形架,由一顶梁及两根立柱构成,所述顶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的顶端固接; 所述中梁位于两根立柱之间且平行于顶梁,中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的中部; 所述两根斜拉杆的顶端分别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室内增层的斜拉式结构,包括增层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梁,及两根斜拉杆;所述增层框架为门形架,由一顶梁及两根立柱构成,所述顶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的顶端固接;所述中梁位于两根立柱之间且平行于顶梁,中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的中部;所述两根斜拉杆的顶端分别连接两根立柱,两根斜拉杆的底端均连接中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婧,吴元,王凯,徐建设,南建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科结构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