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车一体化电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上盖、充电单元、DCDC变换单元和电机控制单元;底座和上盖可拆卸连接,并共同形成壳体;充电单元、DCDC变换单元,电机控制单元均设置于壳体内部,并与壳体固定连接;壳体上设置电池接线端、电机接线端和输出接线柱;充电单元与电池接线端电连接,DCDC变换单元分别与电池接线端和输出接线柱电连接,电机控制单元分别与电池接线端和电机接线端电连接;其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降低了体积和重量,集中了接口,简化了线束设计,大幅减少了外部布线,并且能够加强散热。(*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车一体化电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上盖、充电单元、DCDC变换单元和电机控制单元;底座和上盖可拆卸连接,并共同形成壳体;充电单元、DCDC变换单元,电机控制单元均设置于壳体内部,并与壳体固定连接;壳体上设置电池接线端、电机接线端和输出接线柱;充电单元与电池接线端电连接,DCDC变换单元分别与电池接线端和输出接线柱电连接,电机控制单元分别与电池接线端和电机接线端电连接;其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降低了体积和重量,集中了接口,简化了线束设计,大幅减少了外部布线,并且能够加强散热。【专利说明】电动车一体化电控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车一体化电控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车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有的电动车辆的动力部件包括充电器、电机控制器和D⑶C (Direct Current,即直流电变换)变换器这三个独立的产品,系统布置上往往受参数匹配,线束规格,安装位置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给选型安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动车一体化电控系统,能够降低产品的体积和重量,大幅减少外部布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电动车一体化电控系统,包括底座、上盖、充电单兀、D⑶C变换单兀和电机控制单兀;所述底座和所述上盖可拆卸连接,并共同形成壳体; 所述充电单元、DCDC变换单元,电机控制单元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上设置电池接线端、电机接线端和输出接线柱;所述充电单元与所述电池接线端电连接,用于从外部电源获取取电能,并传递到所述电池接线端供电;所述Drac变换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池接线端和所述输出接线柱电连接,用于从所述电池接线端获取电能,并传递给所述输出接线柱,从而为外部辅助设备供电;所述电机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池接线端和所述电机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单元从所述电池接线端获取电能,并通过所述电机接线端向外部电机传输电机控制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CAN总线信号接口 ;所述CAN总线信号接口分别与所述电机控制单元和外部车辆通讯总线电连接,用于使所述电机控制单元和外部车辆通讯总线之间相互传输通讯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信号系统连接器;所述信号系统连接器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分别与所述电机控制单元和外部车辆控制总线电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单元通过所述信号系统连接器向外部车辆控制总线发送车辆控制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接触器;所述电机控制单元通过所述接触器与所述电池接线端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端子固定隔板;所述端子固定隔板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池接线端和所述电机接线端设置在所述端子固定隔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外侧设置齿状散热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固定在所述上盖上,用于对所述电动车一体化电控系统进行散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外侧设置平行齿状散热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之间设置密封胶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的材质均为铝。通过采用充电单元、D⑶C变换单元,电机控制单元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且均与电池接线端电连接,使得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降低了体积和重量,集中了接口,简化了线束设计,大幅减少了外部布线,并且能够加强散热。【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动车一体化电控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系统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其中:1底座;2上盖;3壳体;4充电单元6DCDC变换单元;6电机控制单元;7电池接线端;8电机接线端;9输出接线柱;10CAN总线信号接口 ; 11信号系统连接器;12接触器;13齿状散热结构;14散热风扇;15平行齿状散热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电动车一体化电控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2、3所不,一种电动车一体化电控系统,包括底座1、上盖2、充电单兀4、D⑶C变换单元5和电机控制单元6 ;底座I和上盖2可拆卸连接,并共同形成壳体3 ;充电单元4、D⑶C变换单元5,电机控制单元6均设置于壳体3内部,并与壳体3固定连接;壳体3上设置电池接线端7、电机接线端8和输出接线柱9 ;充电单元4与电池接线端7电连接,用于从外部电源获取取电能,并传递到电池接线端7供电;D⑶C变换单元5分别与电池接线端7和输出接线柱9电连接,用于从电池接线7端获取电能,并传递给输出接线柱9,从而为外部辅助设备供电;电机控制单元6分别与电池接线端7和电机接线端8电连接;电机控制单元6从电池接线端7获取电能,并通过电机接线端8向外部电机传输电机控制信号。充电单元4、DCDC变换单元5,电机控制单元6均为现有技术,而并非是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点,此处不再一一详述。输出接线柱9可以是12V输出接线柱,但并不限于此。这样可以将充电单元4、D⑶C变换单元5和电机控制单元6集中固定在壳体3上,这样可以使充电单元4、DCDC变换单元5和电机控制单元6共用一个散热底座,减小了体积和重量。并且集中了连接端子,起到了支撑和绝缘的作用,简化了线束设计,大幅减少了外部布线。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壳体3上还设置CAN总线信号接口 10;CAN总线信号接口 10分别与电机控制单元6和外部车辆通讯总线电连接,用于使电机控制单元6和外部车辆通讯总线之间相互传输通讯信号。这样可以使充电单元4、D⑶C变换单元5和电机控制单元6集中在一个CAN总线信号接口 10上与外部车辆通讯总线之间连接,集中了信号接口,使线束设计更加简单。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还包括信号系统连接器11 ;所述信号系统连接器11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3上,分别与所述电机控制单元6和外部车辆控制总线电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单元6通过所述信号系统连接器11向外部车辆控制总线发送车辆控制信号。这样可以使充电单元4、D⑶C变换单元5和电机控制单元6集中在一个信号系统连接器11与外部车辆控制总线连接,简化了线束设计。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还包括接触器12 ;电机控制单元6通过接触器12与电池接线端7连接。通过采用接触器12连接电机控制单元6和电池接线端7,可以使电机控制单元6和电池接线端7之间的布线更加简单。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还包括端子固定隔板(未示出);端子固定隔板与底座I固定连接;电池接线端7和电机接线端8设置在端子固定隔板上;这样可以使电池接线端7和电机接线端8在壳体上的安装更加稳固,并且结缘效果更好。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上盖2外侧设置齿状散热结构13。齿状散热结构13呈放射状分布,并一直延伸到上盖顶部边缘,这样可以提高散热效果。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还包括散热风扇14 ;散热风扇14固定在上盖2上,用于对动车动力系统进行散热。散热风扇14可以采用根据温度自动控制启动与停止的方式,这样可以使散热效果更好。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底座外侧设置平行齿状散热结构15。这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平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一体化电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底座、上盖、充电单元、DCDC变换单元和电机控制单元; 所述底座和所述上盖可拆卸连接,并共同形成壳体; 所述充电单元、DCDC变换单元,电机控制单元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壳体上设置电池接线端、电机接线端和输出接线柱; 所述充电单元与所述电池接线端电连接,用于从外部电源获取取电能,并传递到所述电池接线端供电; 所述DCDC变换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池接线端和所述输出接线柱电连接,用于从所述电池接线端获取电能,并传递给所述输出接线柱,从而为外部辅助设备供电; 所述电机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池接线端和所述电机接线端电连接; 所述电机控制单元从所述电池接线端获取电能,并通过所述电机接线端向外部电机传输电机控制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东,黄贵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利维能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