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33606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8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包括外壳,还包括分流板、若干个换热管、固定件、第一卡接件、集流板和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均嵌设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且在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上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固定板分别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的凹槽内;在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在所述换热管与所述通孔相结合处套设有固定件;在所述换热管的上端通过螺纹旋接有分流板,在所述换热管的下端通过螺纹旋接有集流板;通过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固定板将换热管固定,减少换热时产生的振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换热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本技术的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包括外壳,还包括分流板、若干个换热管、固定件、第一卡接件、集流板和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均嵌设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且在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上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固定板分别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的凹槽内;在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在所述换热管与所述通孔相结合处套设有固定件;在所述换热管的上端通过螺纹旋接有分流板,在所述换热管的下端通过螺纹旋接有集流板;通过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固定板将换热管固定,减少换热时产生的振动。【专利说明】一种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石油化工装置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新建换热器的结构尺寸和处理量也越来越大,旧装置的旧换热器的处理能力有时也要超负荷运行,换热器管束在强流体介质的冲击下发生振动,不但产生噪音污染环境,还磨损破会换热管,造成设备内漏,从而影响化工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甚至向外泄露而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解决传统的换热器产生较大振动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包括外壳,还包括分流板、若干个换热管、固定件、第一卡接件、集流板和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均嵌设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且在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上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固定板分别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的凹槽内;在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在所述换热管与所述通孔相结合处套设有固定件;在所述换热管的上端通过螺纹旋接有分流板,在所述换热管的下端通过螺纹旋接有集流板。其中,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固定板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卡接件和所述固定板采用过盈配合。其中,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上的凹槽的尺寸一致,所述凹槽深度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10毫米。其中,所述换热管的个数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20。其中,在所述外壳的上顶板上嵌设有换热介质进口,在所述换热介质进口的下端旋接有处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分流管。其中,还包括一端旋接于所述分流管上,另一端旋接于所述分流板上的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纵截面为圆环,所述圆环的半径大于等于2厘米,且小于等于5厘米。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上的出口,所述出口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20毫米。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下底板上的换热介质出口和旋接在所述换热介质出口上且处于所述外壳内与所述集流板相连的集流管。其中,所述集流管的直径大于等于10毫米,且小于等于30毫米。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侧壁上部的进口,所述进口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20毫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包括外壳,还包括分流板、若干个换热管、固定件、第一卡接件、集流板和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均嵌设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且在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上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固定板分别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的凹槽内;在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在所述换热管与所述通孔相结合处套设有固定件;在所述换热管的上端通过螺纹旋接有分流板,在所述换热管的下端通过螺纹旋接有集流板;本技术的换热器中通过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将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外壳上,又通过所述固定件将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固定板固定在一起,这样当换热的过程中如果因为气流和液流的作用产生较大冲击时也可以避免较大的振动,减少因为振动对所述换热器损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的结构图。1-外壳;2_换热介质进口 ;3_分流管;4_输送管;5_分流板;6_换热管;7-固定件;8-第一卡接件;9-出口 ; 10-集流板;11-集流管;12-换热介质出口 ; 13-第二卡接件;14-进口 ;15-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结合图1对本技术的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包括外壳1,还包括分流板5、若干个换热管6、固定件7、第一卡接件8、集流板10和第二卡接件13 ;所述第一卡接件8和所述第二卡接件13均嵌设于所述外壳I的内壁上,且在所述第一卡接件8和所述第二卡接件13上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固定板15分别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件8和所述第二卡接件13的凹槽内;在所述固定板15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换热管6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在所述换热管6与所述通孔相结合处套设有固定件7 ;在所述换热管6的上端通过螺纹旋接有分流板5,在所述换热管6的下端通过螺纹旋接有集流板10。本技术的换热器中通过所述第一卡接件8和所述第二卡接件13将所述固定板15固定在所述外壳上,又通过所述固定件7将所述换热管6与所述固定板15固定在一起,这样当换热的过程中如果因为气流和液流的作用产生较大冲击时也可以避免较大的振动,减少因为振动对所述换热器损坏。所述第一卡接件8和所述固定板15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卡接件13和所述固定板15采用过盈配合。采用过盈配合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振动而发生结构松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接件8和所述第二卡接件13上的凹槽的尺寸一致,所述凹槽深度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10毫米。本技术优选所述第一卡接件8和所述第二卡接件13上的凹槽的深度为5毫米,改尺寸的所述凹槽可以满足安装的需要,提高安装后所述固定板15的抗震性能。所述换热管6的个数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20。本技术优选所述换热管6的个数为10,该个数的所述换热管6可以满足输送换热介质和换热的需要。在所述外壳I的上顶板上嵌设有换热介质进口 2,在所述换热介质进口 2的下端旋接有处于所述外壳I内部的分流管3。还包括一端旋接于所述分流管3上,另一端旋接于所述分流板5上的输送管4 ;所述输送管4的纵截面为圆环,所述圆环的半径大于等于2厘米,且小于等于5厘米。本技术优选所述圆环的半径为3厘米。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I的侧壁上的出口 9,所述出口 9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20毫米。本技术优选所述出口 9的直径为10毫米,该尺寸的所述出口 9可以满足排放换热后的所述外壳I内的介质的需要。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I下底板上的换热介质出口 12和旋接在所述换热介质出口 12上且处于所述外壳I内与所述集流板10相连的集流管11。所述集流管11的直径大于等于10毫米,且小于等于30毫米。本技术优选所述集流管11的直径为20毫米。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I侧壁上部的进口 14,所述进口 14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20毫米。本技术优选所述进口 14的直径为10毫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管固定的换热器,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流板(5)、若干个换热管(6)、固定件(7)、第一卡接件(8)、集流板(10)和第二卡接件(13);所述第一卡接件(8)和所述第二卡接件(13)均嵌设于所述外壳(1)的内壁上,且在所述第一卡接件(8)和所述第二卡接件(13)上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固定板(15)分别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件(8)和所述第二卡接件(13)的凹槽内;在所述固定板(15)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换热管(6)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在所述换热管(6)与所述通孔相结合处套设有固定件(7);在所述换热管(6)的上端通过螺纹旋接有分流板(5),在所述换热管(6)的下端通过螺纹旋接有集流板(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涤平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佳龙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