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包含一个基座,及一个可转动地与该基座相连接的把手。该基座包括一个基壁,及一个由该基壁周缘延伸的围绕壁。定义通过该把手的几何中心的相互垂直的一条第一直线及一条第二直线,该把手包括二个位于该第一直线的两相反侧的安全侧边、一个位于该第二直线的一侧且衔接所述安全侧边的限位侧边,及一个位于该第二直线的另一侧且衔接所述安全侧边的施力侧边。通过该基座的围绕壁、所述安全侧边,与该施力侧边,界定出二个安全间距及一个穿伸间距,能引导乘坐人员在下车前,身体自然地转向并注意后方有无来车,而安全地开启车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包含一个基座,及一个可转动地与该基座相连接的把手。该基座包括一个基壁,及一个由该基壁周缘延伸的围绕壁。定义通过该把手的几何中心的相互垂直的一条第一直线及一条第二直线,该把手包括二个位于该第一直线的两相反侧的安全侧边、一个位于该第二直线的一侧且衔接所述安全侧边的限位侧边,及一个位于该第二直线的另一侧且衔接所述安全侧边的施力侧边。通过该基座的围绕壁、所述安全侧边,与该施力侧边,界定出二个安全间距及一个穿伸间距,能引导乘坐人员在下车前,身体自然地转向并注意后方有无来车,而安全地开启车门。【专利说明】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把手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为一种现有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包括一个基座11,及一个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基座11上的把手12,该把手12围绕界定出一个穿伸空间13。乘坐人员可将手指伸至该穿伸空间13内,并扳动该把手12以开启车门。参阅图2,为该把手12的另一态样,该把手12的形状使其与该基座11间界定出一个穿伸间隙14。乘坐人员可将手指伸至该穿伸间隙14内,并扳动该把手12以开启车门。上述内把手装置的缺点是,该穿伸空间13或该穿伸间隙14 一般是比人的手指还宽许多,乘坐人员很容易直觉上使用靠近车门的手来扳动该把手12,再顺势使用该手的手腕或手肘,直接快速地推开车门。而如此的话,乘坐人员自然很容易疏忽后方有无来车,而发生后方来车反应不及而撞击车门的意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乘坐人员安全地开启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本技术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包含一基座,及一可转动地与该基座相连接的把手。该基座包括一个固设于该汽车车门上的基壁,及一个由该基壁周缘向远离该汽车车门的方向延伸的围绕壁,该基壁与该围绕壁界定出一个安装空间。该把手是可转动地与该基座相连接而设置于该安装空间内。定义通过该把手的几何中心的相互垂直的一条第一直线及一条第二直线,该把手包括二个位于该第一直线的两相反侧的安全侧边、一个位于该第二直线的一侧的限位侧边,及一个位于该第二直线的另一侧的施力侧边。该限位侧边与该施力侧边是分别与所述安全侧边相互衔接。乘坐人员可对该施力侧边施力,使该把手以该限位侧边为轴心相对于该基壁于一初始位置及一开门位置间转动。于该初始位置时,该把手是平行于该基座,且每一个安全侧边与该基座的围绕壁的距离界定出一个安全间距,而该施力侧边与该基座的围绕壁的距离界定出一个穿伸间距。而于该开门位置时,该把手与该基座呈一个角度。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较佳地,前述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其中该安全间距不大于I公分,该穿伸间距大于I公分,该角度小于90度。较佳地,前述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其中该基座还包括一个轴杆,该轴杆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该围绕壁上,该把手是设置在该轴杆上。较佳地,前述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还包含一个设置在该把手上的传感器,该传感器的感应方式是红外线或触控,当乘坐人员碰触到该把手后,该传感器会发出警示信号。较佳地,前述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其中该把手整体呈平板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基座的围绕壁,与该把手的所述安全侧边与该施力侧边,界定出所述安全间距及该穿伸间距,能引导乘坐人员在下车开启车门前,身体自然地转向并注意后方有无来车,而安全地开启车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一正视图,说明一种现有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图2是一正视图,说明现有内把手装置的另一态样;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技术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图4 一正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把手与一基座的相对位置;图5是一立体图,说明该把手可相对于该基座转动;图6是一示意图,说明乘坐人员欲扳动该把手以开启该汽车车门时,身体会自然转向;及图7是一正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装设在汽车右侧车门时的态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3、4,为本技术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2的较佳实施例,包含一个基座3、一个可转动地与该基座3相连接的把手4,及一个设置在该把手4的下表面的传感器5。要说明的是,在图3、4的态样中,该内把手装置2是装设在汽车的左侧车门。另外,图7中所示是该内把手装置2装设在汽车的右侧车门时的态样。该基座3包括一个固设于该汽车车门(图未示)上的基壁31、一个由该基壁31周缘延伸的围绕壁32,及一个两端分别连接于该围绕壁32上的轴杆33。该基壁31与该围绕壁32共同界定出一个安装空间34。该把手4是结合于该轴杆33而设置于该安装空间34内,且可相对于该基壁31转动。参阅图4,定义通过该把手4的几何中心的相互垂直的一条第一直线LI及一条第二直线L2,该把手包括二个位于该第一直线LI的两相反侧的安全侧边41、一个位于该第二直线L2的一侧的限位侧边42,及一个位于该第二直线L2的另一侧的施力侧边43。该限位侧边42与该施力侧边43是分别与所述安全侧边41相互衔接。参阅图4、5,乘坐人员可由该施力侧边43对该把手4施力,使该把手4以该限位侧边42为轴相对于该基壁31于一个如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及一个如图5所示的开门位置间转动以开启该汽车车门。于该初始位置时,该把手4是平行于该基壁31,且每一安全侧边41与该基座3的围绕壁32的距离界定出一个安全间距dl,而该施力侧边43与该基座3的围绕壁32的距离界定出一个穿伸间距d2。于该开门位置时,该把手与该基座呈一个小于90度的角度。该安全间距dl的目的是为了让乘坐人员的手指不能伸入该安装空间34内,故所述安全间距dl约为I公分,或小于I公分。而该穿伸间距d2的目的是为了让乘坐人员的手指能穿伸进入该安装空间34内,故该穿伸间距d2约介于I公分至2公分间。但该安全间距dl与该穿伸间距d2不以此为限。参阅图5、6,以下以左侧的乘坐人员欲开启位于汽车左侧的该汽车车门为例,说明该内把手装置2是如何引导乘坐人员在下车时安全地开启车门。假如乘坐人员欲使用靠近该汽车车门的左手以扳动该把手4,因为人体的结构因素,必须将左手翻转,才能将左手的手指穿伸进入该安装空间34内,再由该施力侧边43对该把手4施力,身体会感觉不自然且不舒服。故左侧乘坐人员就自然会利用远离该汽车车门的右手来扳动该把手4以开启该汽车车门。此时又因为人体的结构因素,上半身会如图6所示地自然向后转动。而不论转动的幅度大小,就会因此大幅提升乘坐人员注意到后方来车的机会,当乘坐人员确定后方无来车后,就可再使用靠近该汽车车门的左手来推开该汽车车门。万一忽然发现后方有来车时,也可使用左手立即把该汽车车门关上。这种双手开车门并转身看的开车门行为,可确保后方无来车时再打开车门,如此可降低车祸意外的产生。参阅图3、5,乘坐人员可由以上的说明逐渐养成两段式开门的习惯,但为了让交通安全更有保障,当乘坐人员欲扳动该把手4时,会触动该传感器5发出警示信号给汽车,而使汽车发出警示声音或车尾发出亮光。值得一提的是,该传感器5的感应方式可以是红外线或触控,该传感器5也可以装设在其它合理的位置,只要能够感应到乘坐人员欲扳动该把手4的行为即可。因此该内把手装置2不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门的内把手装置,包含: 一个基座,包括: 一个基壁,固设于该汽车车门上;及 一个围绕壁,由该基壁周缘延伸,该基壁与该围绕壁共同界定出一个安装空间;及 一个把手,可转动地与该基座相连接而设置于该安装空间内,定义通过该把手的几何中心的相互垂直的一条第一直线及一条第二直线,该把手包括: 二个安全侧边,位于该第一直线的两相反侧; 一个限位侧边,位于该第二直线的一侧,并与所述安全侧边相互衔接;及 一个施力侧边,位于该第二直线的另一侧,并与所述安全侧边相互衔接,乘坐人员可由对该施力侧边施力,使该把手以该限位侧边为轴心相对于该基壁于一个初始位置及一个开门位置间转动,其特征在于:于该初始位置时,该把手是平行于该基座,且每一个安全侧边与该基座的围绕壁的距离界定出一个安全间距,而该施力侧边与该基座的围绕壁的距离界定出一个穿伸间距,于该开门位置时,该把手与该基座呈一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典儒,李本荣,
申请(专利权)人:李典儒,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