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吸能装置,包括防爬器、底梁和多根吸能单元梁;防爬器与所述底梁均呈横向设置,吸能单元梁呈纵向且间隔排列在防爬器与底梁之间;吸能单元梁一端与防爬器之间以及所述吸能单元梁另一端与底梁之间均可拆卸地连接;吸能单元梁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使得吸能单元梁在受压时能先产生塑性变形的诱导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吸能装置中吸能单元梁作为主要吸能部件产生塑性变形,在充分吸能的过程中可控有序地发生塑性变形,将吸能单元梁或者吸能装置拆下后可通过修复设备进行修复或者将其替换成新的吸能结构,大大减少了车体维修成本,提高了吸能装置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浪费,降低了轨道车辆的维护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车辆吸能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轨道车辆的安全性能,尤其是突发事故下的被动防护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列车的碰撞能量主要集中在头车部分,而耐撞击结构实际上是通过在碰撞过程中吸收能量而自身产生局部变形的结构。现有的技术方案如下:图1为传统的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该吸能装置为左右对称结构,以一侧结构为例进行说明。该吸能装置主要包括:纵梁组成1、防爬器组成2、底板3、边梁组成4、横梁组成5 ;其中纵梁组成I包括:一个U形梁和一个覆盖于该U形梁开口上的盖板,最终形成一个方形梁用来承担纵向力;防爬器组成2包括:防爬器21以及压馈管22 ;横梁组成5包括:两个较短的第一横梁51和一个较长的第二横梁52,通过三根横梁包括两根第一横梁51和一根第二横梁52将纵梁组成I以及防爬器组成2焊接到一起,两边梁组成4分别设置在横梁组成5两端,纵梁组成1、防爬器组成2、边梁组成4、横梁组成5均焊接在底板3上面,共同形成一个吸能结构。上述吸能装置可以为两个、并可设置在司机室与车厢之间,其中横梁组成5通过螺栓连接在车厢的车体底架上,并使两吸能装置的防爬器彼此靠近,防爬器21前端具有齿槽,两防爬器的齿槽在高度上的位置彼此交错,当两车厢碰撞时,齿槽能彼此咬合从而防止车厢向上爬,进而将碰撞能量传递到吸能装置上,防爬器组成2在碰撞的过程中通过压馈管22变形起到吸能作用。由于上述吸能装置各组成件之间均焊接,当碰撞能量不是很大或者仅仅在局部受力时,吸能装置可能产生局部变形,但是变形后的吸能装置吸能作用会相应减弱,为了降低安全隐患,需要更换新产品或进行修复;但是,由于这种结构性破坏变形不规则,整体修复起来十分困难,难以实现,现有技术中一般采取换新的吸能装置的方式,大大增加了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吸能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高了吸能部件的可更换性,提高了吸能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维护成本。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吸能装置,该吸能装置包括防爬器、底梁和多根吸能单元梁;所述防爬器与所述底梁均呈横向延伸,所述吸能单元梁呈纵向且间隔排列在所述防爬器与底梁之间; 所述吸能单元梁的一端与所述防爬器之间、以及所述吸能单元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梁之间均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吸能单元梁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使得所述吸能单元梁在受压时能先产生塑性变形的诱导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轨道车辆吸能装置,在车厢之间发生碰撞时,吸能单元梁作为主要吸能部件产生塑性变形,吸能单元梁受压后在诱导部产生塑性变形,相邻两诱导部之间的吸能单元梁随诱导部变形后逐渐层层折叠,吸能装置在充分吸能的过程中可控有序地发生塑性变形,为驾驶员提供了安全空间,且每根吸能单元梁上的诱导部均能充分发挥吸能作用;在维修吸能装置时只需要将连接在底梁与防爬器之间产生变形的吸能单元梁更换掉即可,且当需要提高其吸收能量时可以只增加吸能单元梁的数量及其排布;大大节约了维修成本,提高了吸能装置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浪费,降低了轨道车辆的维护费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吸能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吸能装置中去掉两侧端盖板后的内部结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吸能装置中去掉两侧端盖板后的内部立体图二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吸能单元梁的主视图一;图6为图5中沿A-A向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吸能单元梁的主视图二 ;图8为图7中沿B-B向剖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吸能单元梁的主视图一;图10为图9的俯视图;图11为图9中沿C-C向剖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吸能单元梁的主视图二 ;图13为图12的俯视图;图14为图12中沿D-D向剖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中的吸能单元梁的立体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中的吸能单元梁的主视图;图17为图16中沿E-E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2-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吸能装置,该吸能装置包括防爬器21、底梁6和多根吸能单元梁7 ;防爬器21与底梁7均呈横向设置,吸能单元梁7呈纵向且间隔排列在防爬器21与底梁7之间;吸能单元梁7 —端与防爬器21之间以及吸能单元梁7另一端与底梁6之间均可拆卸地连接;吸能单元梁7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使得吸能单元梁7在受压时能先产生塑性变形的诱导部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轨道车辆吸能装置,在车厢之间发生碰撞时,吸能单元梁作为主要吸能部件产生塑性变形,吸能单元梁受压后在诱导部产生塑性变形,相邻两诱导部之间的吸能单元梁随诱导部变形后逐渐层层折叠,吸能装置在充分吸能的过程中可控有序地发生塑性变形,为驾驶员提供了安全空间,且每根吸能单元梁上的诱导部均能充分发挥吸能作用;在维修吸能装置时只需要将连接在底梁与防爬器之间产生变形的吸能单元梁更换掉即可,且当需要提高其吸收能量时可以只增加吸能单元梁的数量及其排布;大大节约了维修成本,提高了吸能装置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浪费,降低了轨道车辆的维护费用。当列车发生碰撞事故时,首先由车钩缓冲装置吸收能量,其次司机室端底架吸能装置可以将剩余能量通过压溃变形来消耗吸收,在吸能单元梁上预设了一些诱导部,由于在碰撞过程中,吸能装置主要受压力载荷,具体制作时,可使诱导部的抗压强度小于两诱导部之间的吸能单元梁的抗压强度,具体可通过减小诱导部横截面面积、改变诱导部横截面形状或改变诱导部材质等方式来实现,上述实现方式均是将诱导部与吸能单元梁进行比较来说明的;碰撞产生的能量在单元梁的薄弱区域即诱导部上首先产生塑性变形,随着碰撞的进行塑性变形不断叠加从而将碰撞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塑性变形消耗了。这样,就可以控制吸能单元梁在碰撞过程中产生塑性变形时只能在诱导部产生塑性变形;由于诱导部的存在使塑性变形沿着预期目标进行,这也就为驾驶员提供了安全空间。在修复吸能装置时只需要将连接车体底架的螺栓拆卸就能够实现其更换,且当需要提高其吸收能量时可以只增加吸能单元梁的数量及其排布。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连接吸能单元梁7,在防爬器21底部间隔设有多个方管22,方管22底部焊接有连接板23,吸能单元梁7端部通过螺栓与连接板23固定,底梁6包括底板61和扣设在底板61上的C形型材62,两者之间焊接,底板61及C形型材62上垂直方向穿设有螺栓,用于连接底梁6与车架;C形型材62两侧壁上穿设有螺栓,用于连接吸能单元梁与底梁;上述结构的底梁,强度较大,同时又方便连接吸能单元梁与车架。作为实施例一的优选方式,在底梁6两端分别设置有侧梁9 ;侧梁9底端与底梁6连接,侧梁9顶部具有一弯折部91,弯折部91与侧梁9之间所成的角度为钝角;弯折部9顶端靠近防爬器21,且弯折部9顶端抵触在与其临近的吸能单元梁7顶部;侧梁9、弯折部91、底梁6以及临近侧梁9的吸能单元梁7之间能围设成四边形;侧梁9的结构与吸能单元梁7的结构相同;侧梁9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使得吸能单元梁9在受压时能先产生塑性变形的诱导部8。在底梁两端设置辅助吸能变形的侧梁9,图2-4中侧梁9为C形型材,诱导部8为设在C形型材两侧壁上的圆形孔,侧梁9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车辆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吸能装置包括防爬器、底梁和多根吸能单元梁;所述防爬器与所述底梁均呈横向延伸,所述吸能单元梁呈纵向且间隔排列在所述防爬器与底梁之间;所述吸能单元梁的一端与所述防爬器之间、以及所述吸能单元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梁之间均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吸能单元梁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使得所述吸能单元梁在受压时能先产生塑性变形的诱导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吸能装置包括防爬器、底梁和多根吸能单元梁; 所述防爬器与所述底梁均呈横向延伸,所述吸能单元梁呈纵向且间隔排列在所述防爬器与底梁之间; 所述吸能单元梁的一端与所述防爬器之间、以及所述吸能单元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梁之间均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吸能单元梁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使得所述吸能单元梁在受压时能先产生塑性变形的诱导部。2.根据权利I所述的轨道车辆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诱导部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吸能单元梁上的吸能孔, 和/或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吸能单元梁上的吸能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能孔和所述吸能槽的内壁面均呈过渡曲面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车辆吸能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晋,冯亮,罗超,左银龙,王卉子,赵红军,张硕韶,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