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13082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2 2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包括:微型显微物镜组及成像光纤束,所述成像光纤束设置于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后方;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元件、第二透镜元件、第三透镜元件及第四透镜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设置于微型显微物镜组最前面,表面用水浸泡,所述第二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之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之后,所述第四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之后,并位于所述成像光纤束之前。本发明专利技术光纤显微内窥探头的微型显微物镜组包括四个透镜元件,大大减小了加工装配难度,且有效减小了外形尺寸,使其可通过常规内镜的工作通道进入人体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纤显微内窥探头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
,特别是涉及光纤显微内窥探头。
技术介绍
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是目前最新的内窥成像技术之一,可在普通内镜检查的同时进行在体高分辨率成像,实时获取粘膜的组织学成像结果,为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癌症预防提供帮助。其中,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是共聚焦显微内窥镜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用于将光纤束单根光纤射出的发散光聚焦在样品上激发荧光,幵收集样品产生的荧光,耦合入光纤束的单根光纤。现有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如中国与利申请号为20051002966L8,【公开日】为2006年3月8日的与利文献中所述,其公开了:一种共焦内窥镜微小显微物镜探头,包括:微型显微物镜组、成像光纤束和折射率匹配液,成像光纤束不微型显微物镜组之间用折射率匹配液填充,成像光纤束设在微型显微物镜组之前。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专利技术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共焦内窥镜微小显微物镜探头至少存在如下缺陷:1、物镜探头镜片数量过多(七片),加工装配难度较大;2、物距较长,不共聚焦内窥镜工作距离丌符;3、该探头为单色光成像,丌能用于共聚焦荧光内窥成像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现有光纤显微内窥探头镜片数量过多,加工装配难度较大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包括:微型显微物镜组及成像光纤束,所述成像光纤束设置于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后方;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元件、第二透镜元件、第三透镜元件及第四透镜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设置于微型显微物镜组最前面,表面用水浸泡,所述第二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之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之后,所述第四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之后,幵位于所述成像光纤束之前。较佳的,前述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所述第二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之后,距离所述第一透镜元件0.3mm ;所述第三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之后,距离所述第二透镜元件0.3mm;所述第四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之后,距离所述第三透镜元件0.861mm,同时所述第四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光纤束之前,距离所述成像光纤束0.994mm。较佳的,前述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为平凸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为双胶合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元件为非球面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元件为双凸透镜。较佳的,前述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所述第三透镜元件镜片直径及所述第四透镜元件镜片直径小于3_。较佳的,前述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采用医用丌锈钢包装,包装后的外径小于3.6mm。较佳的,前述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所述的微型显微物镜组工作波长为488_600nm。较佳的,前述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在物空间的数值孔径为0.6mmο较佳的,前述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在像空间的数值孔径不成像光纤束的单根光纤的数值孔径匹配。较佳的,前述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所述第一透镜元件采用型号为H-ZLAF78的玻璃材料。较佳的,前述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物距为100 μ m。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至少具有下列优点以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光纤显微内窥探头的微型显微物镜组包括四个透镜元件,大大减小了加工装配难度,丐有效减小了外形尺寸,使其可通过常规内镜的工作通道进入人体内部,幵能将光线聚焦在样品内部,再收集样品产生的荧光耦合入成像光纤束的单根光纤。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幵具有明显的积极技术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幵丐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丼较佳实施例,幵配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在视场丌同点处的点列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在视场丌同点处的MTF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以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及特征,详细说明如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参见图1为所述光纤显微内窥探头结构示意图,所述光纤显微内窥探头主要包括:微型显微物镜组I及成像光纤束2,其中,所述成像光纤束2设置于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I的后方。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I在像空间的数值孔径不成像光纤束2的单根光纤的数值孔径匹配,即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I在成像光纤束2端的数值孔径不成像光纤束2的单根光纤的数值孔径匹配。所述的微型显微物镜组I的像方光瞳为无限远处,使光稱合入所述成像光纤束2的每根光纤时具有均一的光纤I禹合效率。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I主要用于将光线聚焦在样品内部,幵收集样品激发的荧光耦合入成像光纤束2的单根光纤。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I包括:第一透镜元件10、第二透镜元件11、第三透镜元件12及第四透镜元件13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10设置于微型显微物镜组最前面,表面用水浸泡,所述第二透镜元件11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10之后,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二透镜元件11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10之后,不所述第一透镜元件10距离0.3mm ;所述第三透镜元件12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元件11之后,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三透镜元件12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元件11之后,不所述第二透镜元件11距离0.3mm ;所述第四透镜元件13设置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12之后,幵位于所述成像光纤束2之前。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第四透镜元件13设置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12之后,不所述第三透镜元件12距离0.861mm,同时,所述第四透镜元件13设置于所述成像光纤束2之前,不所述成像光纤束2距离0.994mm。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一透镜元件10为平凸透镜,方便在成像时直接不组织接触。为了获得较高的在物空间的数值孔径,将光束向光轴会聚,所述第一透镜元件10需选择折射率高的玻璃材料,例如选择型号为H-ZLAF78的玻璃材料。本实施例所述的微型显微物镜组I在物空间的数值孔径可达到0.6,物距可达到100 μ m,视场可达到400 μ m,因此能够实现细胞水平的组织成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二透镜元件11为双胶合透镜,用于校正色差,经过第一透镜元件10后的光束在经过第二透镜元件11后,接近于不光轴平行。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三透镜元件12为非球面透镜,用于校正球差,将经过第二透镜元件11的不光轴近似平行的光束会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第四透镜元件13为双凸透镜,用于校正多余的像差,将经过第三透镜元件12的光束会聚于成像光纤束2的单根光纤中。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10、第二透镜元件11、第三透镜元件12及第四透镜元件13的镜片直径均小于3mm。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I采用医用丌锈钢包装,包装后的外径小于3.6mm,该尺寸使该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可通过常规内镜的工作通道顺利进入人体内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微型显微物镜组I工作波长为488_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型显微物镜组及成像光纤束,所述成像光纤束设置于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后方;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元件、第二透镜元件、第三透镜元件及第四透镜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设置于微型显微物镜组最前面,表面用水浸泡,所述第二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之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之后,所述第四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之后,并位于所述成像光纤束之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型显微物镜组及成像光纤束,所述成像光纤束设置于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后方;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元件、第二透镜元件、第三透镜元件及第四透镜元件;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设置于微型显微物镜组最前面,表面用水浸泡,所述第二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之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之后,所述第四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之后,并位于所述成像光纤束之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之后,距离所述第一透镜元件0.3mm ;所述第三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之后,距离所述第二透镜元件0.3mm;所述第四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透镜元件之后,距离所述第三透镜元件0.861mm,同时所述第四透镜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光纤束之前,距离所述成像光纤束0.994m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为平凸透镜,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玲杨莉郑刚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科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