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操纵三轮摩托车前轮的转向装置,包括前叉,前叉包括两平行的左叉腿和右叉腿,以及将左叉腿和右叉腿连接的底板;方向柱,方向柱的第一端与方向盘连接。底板安装有重力承载部件,重力承载部件上安装有齿轮箱,齿轮箱内部设有D型齿环、外齿轮和转轴,D型齿环和外齿轮通过支撑体安装在齿轮箱中,转轴与D型齿环连接,D型齿环的内侧设有挖空部,挖空部呈U型,D型齿环弧形部分的内表面设有与外齿轮相互啮合的齿,外齿轮设于挖空部中,并与D型齿环的齿相互啮合,外齿轮与方向柱的第二端连接。与现有前轮转向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转向轻便,承载能力大,安装和维修方便,前轮转向角度大等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操纵三轮摩托车前轮的转向装置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转向装置,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用于操纵三轮摩托车前轮的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三轮摩托车的前轮转向装置包括车把、方向柱、上下联板,左叉腿和右叉腿。车把安装在上联板上,方向柱与下联板焊接在一起,左叉腿和右叉腿通过下联板连接起来,当车把绕方向柱转动时,上下联板随之转动,并通过左叉腿和右叉腿带动前轮转动,这种转向装置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前轮的转动角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转向时需要大角度转动车把,才能使前轮转向,且转向时需要费很大的力气,同时维修起来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省时省力,维修方便的三轮摩托车前轮转向装置。本技术的用于操纵三轮摩托车前轮的转向装置,包括前叉,前叉包括两平行的左叉腿和右叉腿,以及将左叉腿和右叉腿连接的底板;方向柱,方向柱的第一端与方向盘连接。底板安装有重力承载部件,动力承载部件上安装有齿轮箱,齿轮箱内部设有D形齿环、外齿轮和转轴,D形齿环和外齿轮通过支撑体安装在齿轮箱中,转轴与D形齿环连接,D形齿环的内侧设有挖空部,挖空部呈U形,D形齿环弧形部分的内表面设有与外齿轮相互哨合的齿,夕卜齿轮设于挖空部中,并与D形齿环的齿相互哨合,夕卜齿轮与方向柱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D形齿环绕所述外齿轮的中心旋转,所述方向柱转动带动所述外齿轮转动,所述外齿轮带动所述D形齿环转动,所述D形齿环带动所述转轴转动。有上述方案可见,用于操纵三轮摩托车前轮的转向装置的底板安装有重力承载部件,可以增加三轮摩托车的承载能力。动力是通过外齿轮与D形齿环内部啮合传递给转轴,转轴再控制左叉腿和右叉腿转向,从而来控制前轮的转向,且D形齿环与外齿轮的传动比大于1,因此前轮的转向角度可以增加,同时减少了转向时的力量。一个优选方案是重力承载部件为推力球轴承。由于推力球轴承能够承载重力,进一步增加了三轮摩托车的承载能力。—个优选方案是承支撑体为深沟球轴承。由于深沟轴承具有摩擦系数小,密封效果好,能够承载径向和轴向载荷的特点,这样使得D形齿环和外齿轮与深沟轴承之间具有较小的摩擦力,同时能够防止灰尘进入轴承,固定D形齿环和外齿轮的作用。一个优选方案是外齿轮的中心位于挖空部的对称轴位置处。D形齿环可沿外齿轮的中心旋转,因此,控制外齿轮的旋转可控制D形齿环左右对称旋转,从而控制前轮左右对称旋转。一个优选方案是外齿轮中心设有中心孔,方向柱的第二端穿过中心孔与外齿轮过盈连接。这样方向柱与外齿轮安装和拆卸方便,便于维修。一个优选方案是D形齿环的中心设有轴孔,轴孔内设有键槽,转轴穿过轴孔与D形齿环键连接。这样转轴与D形齿环安装和拆卸方便,便于维修。一个优选方案是D形齿环与外齿轮传动比为1-10。由于D形齿环与外齿轮传动比大于I,改变转向时,所需的动力较小。更进一步的方案是D形齿环与外齿轮传动比为65/12=5.42。由于D形齿环与外齿轮传动比比较大,转向轻便,转盘转动弧度小。综合上述方案可见,本技术的动力是通过于D形齿环与外齿轮的相互啮合来传递的,且D形齿环与外齿轮传动比大于I。当控制方向柱的转动时,方向柱带动外齿轮转动,外齿轮带动D形齿环转动,从而带动转轴转动,前轮接收转轴的转动力而转动,因此可实现了本技术操作方便,省时省力的目的,同时D形齿环和外齿轮通过支撑体安装在齿轮箱中,安装和维修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D形齿环的主视图;图5是外齿轮主视图;图6是外齿轮设于D形齿环的挖空部中的主视图;图7是转向柱与外齿轮连接的主视图;图8是本技术安装在三轮摩托车上主视图。图中标识说明:方向柱1、齿轮箱盖2、齿轮箱3、重力承载部件4、左叉腿和右叉腿5、前轮6、轮毂7、转轴盖8、转轴9、支撑体10、外齿轮11、D形齿环12、底板13、轴孔14、键槽15、挖空部16、中心孔17、转盘18。【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前轮6通过轮毂7与左叉腿和右叉腿5连接,底板13的上安装重力承载部件4,这里的重力承载部件4可以是推力球轴承,重力承载部件4的上表面安装有齿轮箱3,齿轮箱3内部设有D形齿环12、外齿轮11和转轴9,D形齿环12和外齿轮11通过支撑体10支撑在齿轮箱3中,这里的支撑体10可以是深沟球轴承,转轴9与D形齿环12连接,转轴盖8密封转轴9的端部,D形齿环12弧形部分的内侧设有与外齿轮11相互啮合的齿,外齿轮11的中心设在挖空部16的对称轴位置处,并与D形齿环12的齿相互哨合,这样转动外齿轮11就可以带动D形齿环12绕外齿轮11的中心位置转动,从而带动转轴9转动,进而带动前轮6左右对称转动。D形齿环12的齿数大于外齿轮11的齿数,使得传动比大于1,因此转动外齿轮11就很轻便。方向柱I的第二端与外齿轮11连接,齿轮箱盖2与齿轮箱3通过螺钉密封起来。如图4所示,D形齿环12的内侧的挖空部16呈U形,D形齿环12的中心设有轴孔14,轴孔14设有键槽15。转轴9 (如图3所示)穿过轴孔14,并用键将转轴9与D形齿环12固定起来。如图5所示,是外齿轮11俯视图。外齿轮11中心设有中心孔17。如图6所示,外齿轮11设置在D形齿环12的U形挖空部16中,外齿轮11的中心位于挖空部16的对称轴位置处,外齿轮11上的齿与D形齿环12内侧齿相互啮合来传递动力,D形齿环12与外齿轮11的传动比为1-10,在本实施例中,D形齿环12与外齿轮11传动比为 65/12=5.42。如图7所示,是方向柱I与外齿轮11连接的主视图。转向柱I的第二端穿过外齿轮11的中心孔17 (如图5所示),与外齿轮11过盈配合连接,转向柱I的第一端设有丝杠。如图8所示,是本技术安装在三轮摩托车上,转向柱I设有丝杠的第一端与转盘18连接,通过控制转盘18的转动,将动力传递给转向柱1,转轴9接收转向柱I传递给D形齿环12的动力,带动转轴9转动,从而带动前轮6转向。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操纵三轮摩托车前轮的转向装置,包括:前叉,所述前叉包括两平行的左叉腿和右叉腿,以及将所述左叉腿和右叉腿连接的底板;方向柱,所述方向柱的第一端与方向盘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安装有重力承载部件,所述重力承载部件上安装有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内部设有D形齿环、外齿轮和转轴,所述D形齿环和外齿轮通过支撑体安装在所述齿轮箱中,所述转轴与所述D形齿环连接,所述D形齿环的内侧设有挖空部,所述挖空部呈U形,所述D形齿环弧形部分的内表面设有与外齿轮相互啮合的齿,所述外齿轮设于所述挖空部中,并与所述D形齿环的齿相互啮合,所述外齿轮与方向柱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D形齿环绕所述外齿轮的中心旋转,所述方向柱转动带动所述外齿轮转动,所述外齿轮带动所述D形齿环转动,所述D形齿环带动所述转轴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操纵三轮摩托车前轮的转向装置,包括: 前叉,所述前叉包括两平行的左叉腿和右叉腿,以及将所述左叉腿和右叉腿连接的底板; 方向柱,所述方向柱的第一端与方向盘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安装有重力承载部件,所述重力承载部件上安装有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内部设有D形齿环、外齿轮和转轴,所述D形齿环和外齿轮通过支撑体安装在所述齿轮箱中,所述转轴与所述D形齿环连接,所述D形齿环的内侧设有挖空部,所述挖空部呈U形,所述D形齿环弧形部分的内表面设有与外齿轮相互啮合的齿,所述外齿轮设于所述挖空部中,并与所述D形齿环的齿相互啮合,所述外齿轮与方向柱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D形齿环绕所述外齿轮的中心旋转,所述方向柱转动带动所述外齿轮转动,所述外齿轮带动所述D形齿环转动,所述D形齿环带动所述转轴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操纵三轮摩托车前轮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力承载部件为推力球轴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操纵三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彩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霸特尔防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