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顶棚构造,其能够在窗帘式安全气囊展开时防止过量的应力集中于辅助把手,并且能够提高顶棚内饰部件的辅助把手周围的美观度。本车辆顶棚构造所涉及的车辆顶棚构造(1)具备利用末端侧(3a)覆盖窗帘式安全气囊(2)的顶棚内饰部件(3),辅助把手(11)经由形成于顶棚内饰部件的安装孔(9a、9b)安装于车体面板(12),设置于辅助把手的安装部(17a、17b)与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内侧面的安装孔的外周侧抵接或者相对,在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外侧面、且是安装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包围安装部的环状槽(20a、20b)。(*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顶棚构造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顶棚构造,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能够防止在窗帘式安全气囊展开时过量的应力集中于辅助把手并且能够提高作为顶棚内饰部件的辅助把手周围的美观度的车辆顶棚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如图6(a)所示,众所周知以往的车辆顶棚构造具备利用末端侧103a覆盖窗帘式安全气囊102的顶棚内饰部件103,辅助把手111经由形成于该顶棚内饰部件103的安装孔109安装于车体面板112,设置于辅助把手111的安装部117抵接于该顶棚内饰部件103的车厢内侧面的安装孔109的外周侧(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 — 362283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中,例如,如图6(b)所示,公开了在顶棚内饰部件103形成多个从安装孔109的边缘向外侧延伸的狭缝120。由此,在窗帘式安全气囊102展开从而顶棚内饰部件103的末端侧103a向车厢内侧打开时,狭缝120开裂,从而安装孔109的直径扩大,顶棚内饰部件103从辅助把手111的安装部117脱落。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的技术中,由于在顶棚内饰部件103形成有多个从安装孔109的边缘向外侧延伸的狭缝120,因此存在在窗帘式安全气囊102展开时,多个狭缝120不均衡地开裂而顶棚内饰部件103卡止于辅助把手111的安装部117从而过量的力集中于辅助把手111的可能性。另外,若将狭缝120的长度设定为较长,以使得安装孔109的直径充分扩大,例如,如图7所示,则在使用辅助把手111时等,能够从车厢内侧向顶棚内饰部件103的车厢内侧面观察到狭缝120,辅助把手111周围的美观度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顶棚构造,该车辆顶棚构造能够防止在窗帘式安全气囊展开时过量的应力集中于辅助把手,并且能够提高顶棚内饰部件的辅助把手周围的美观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方案涉及一种车辆顶棚构造,其具备在末端侧覆盖窗帘式安全气囊的顶棚内饰部件,辅助把手经由形成于该顶棚内饰部件的安装孔而安装于车体面板,设置于上述辅助把手的安装部与该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内侧面的上述安装孔的外周侧抵接或者相对,该车辆顶棚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外侧面、且是在上述安装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包围该安装部的环状槽。在技术方案I的记载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外侧面形成有连结槽,该连结槽连结一对环状槽,一对上述环状槽分别配设在设置于上述辅助把手的一对上述安装部的外周侧。在技术方案2的记载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上述连结槽具有第I连结槽,该第I连结槽连结一对上述环状槽的各自的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末端侧。在技术方案3的记载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上述连结槽具有第I连结槽和第2连结槽,该第2连结槽在比该第I连结槽靠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内侧的位置连结一对上述环状槽。在技术方案4的记载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上述第2连结槽分别连接于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一对上述安装孔。在技术方案2?5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环状槽以及上述连结槽的槽宽均为1.0?2.0mm,槽深均为0.5?2.0mm0根据本技术的车辆顶棚构造,由于在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外侧面、且是在辅助把手的安装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包围安装部的环状槽,因此在窗帘式安全气囊展开从而顶棚内饰部件的末端侧向车厢内侧打开时,顶棚内饰部件沿着环状槽弯折,顶棚内饰部件的环状槽的内侧部位朝向车厢外侧弯折成筒状。由此,安装孔稳定地扩径,顶棚内饰部件顺利地从辅助把手的安装部脱落。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过量的应力集中于辅助把手。另外,由于无法从车厢内侧在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内侧面观察到环状槽,因此能够提高顶棚内饰部件的辅助把手周围的美观度。另外,在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外侧面形成有连结一对上述环状槽的连结槽,且一对上述环状槽分别配设于设置在上述辅助把手的一对上述安装部的外周侧的情况下,顶棚内饰部件沿着连结槽弯折,从而顶棚内饰部件沿着一对环状槽连动地弯折。由此,一对安装孔更加稳定地扩径,顶棚内饰部件更加顺利地从辅助把手的一对安装部脱落。另外,在上述连结槽具有将一对上述环状槽的各自的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末端侧连结的第I连结槽的情况下,顶棚内饰部件容易以第I连结槽为起点而弯折,顶棚内饰部件更加可靠地沿着一对环状槽连动地弯折。并且,在上述连结槽具有上述第I连结槽和在比该第I连结槽靠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内侧的位置连结一对上述环状槽的第2连结槽的情况下,顶棚内饰部件在第I连结槽的基础上还在第2连结槽被弯折。由此,在安全气囊展开时,能够利用第2连结槽辅助承受第I连结槽没有完全承受的弯折应力。另外,在上述第2连结槽分别连接于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一对上述安装孔的情况下,能够更加可靠地使顶棚内饰部件弯折时的应力集中分散来避免该应力集中。并且,在上述环状槽以及上述连结槽的槽宽均为1.0?2.0mm,槽深均为0.5?2.0mm的情况下,顶棚内饰部件沿着环状槽以及连结槽有效地弯折。【附图说明】本技术列举了基于本技术的典型实施方式的非限定例子,参照所言及的多个附图利用以下详细叙述进一步进行说明,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几幅附图中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是从车厢内侧仰视到的实施例的车辆顶棚构造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II — II线剖视放大图。图3是从车厢外侧观察到的实施例的顶棚内饰部件时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4(a)和图4(b)是用于对上述车辆顶棚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a)示出辅助把手的收起状态,图4(b)示出辅助把手的使用状态。图5(a)~图5(d)是用于对其他的方式的车辆顶棚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5(a)示出具备局部断裂的环状槽的方式,图5(b)示出具备局部断裂的连结槽的方式,图5(c)示出具备单一的连结槽的方式,图5(d)示出仅具备环状槽的方式。图6(a)和图6(b)是用于对以往的车辆顶棚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6 (a)示出安全气囊展开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6(b)示出图6(a)的顶棚内饰部件的b向视放大图。图7是用于对以往的车辆顶棚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此所示的事项仅是例示且用于例示地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叙述该事项的目的在于提供认为是能够最有效且容易地理解本技术的原理与概念性特征的说明的内容。在这一点,并不打算为了从根本上理解本技术而过度示出本技术的详细构造,而是利用与附图相结合的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在实际中如何实现本技术的几个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的车辆顶棚构造I具备利用末端侧3a覆盖窗帘式安全气囊2的顶棚内饰部件3,辅助把手11经由形成于顶棚内饰部件的安装孔9a、9b安装于车体面板12,设置于辅助把手的安 装部17a、17b与顶棚内饰部件3的车厢内侧面的安装孔9a、9b的外周侧抵接或者相对,该车辆顶棚构造I的特征在于,在顶棚内饰部件3的车厢外侧面形成有在安装部17a、17b的外周侧包围安装部的环状槽20a、20b、20a'、20b'(例如,参照图2、图3以及图5(a)~图5(d)等)。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顶棚构造,例如,能够举出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顶棚构造,其具备利用末端侧覆盖窗帘式安全气囊的顶棚内饰部件,辅助把手经由形成于该顶棚内饰部件的安装孔而安装于车体面板,设置于上述辅助把手的安装部与该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内侧面的上述安装孔的外周侧抵接或者相对,该车辆顶棚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外侧面、且是在上述安装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包围该安装部的环状槽。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0.23 JP 2012-2341901.一种车辆顶棚构造,其具备利用末端侧覆盖窗帘式安全气囊的顶棚内饰部件,辅助把手经由形成于该顶棚内饰部件的安装孔而安装于车体面板,设置于上述辅助把手的安装部与该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内侧面的上述安装孔的外周侧抵接或者相对,该车辆顶棚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外侧面、且是在上述安装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包围该安装部的环状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棚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顶棚内饰部件的车厢外侧面形成有连结槽,该连结槽连结一对环状槽,一对上述环状槽分别配设在设置于上述辅助把手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田靖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