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的载体附着式循环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192917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9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的载体附着式循环培养装置,包括主反应器和预反应器;每个反应器的顶部设置有补料口和培养基注入口,下部设置有曝气装置、沉淀区和排料阀门,通过排料阀门与两固液分离器相连接;主反应器通过补料口与预反应器的固液分离器相连通。预反应器利用主反应器培养后的残液进行再培养,未饱和载体再转移到主反应器进一步培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充分利用了培养基液,又为载体提供了预附着的过程,提高了培养基的利用率和载体的附着效率,避免了菌剂过多流失,提高了菌剂的稳定性和耐受能力,实现了两反应器的自控连续运行。(*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的载体附着式循环培养装置,包括主反应器和预反应器;每个反应器的顶部设置有补料口和培养基注入口,下部设置有曝气装置、沉淀区和排料阀门,通过排料阀门与两固液分离器相连接;主反应器通过补料口与预反应器的固液分离器相连通。预反应器利用主反应器培养后的残液进行再培养,未饱和载体再转移到主反应器进一步培养,本技术既充分利用了培养基液,又为载体提供了预附着的过程,提高了培养基的利用率和载体的附着效率,避免了菌剂过多流失,提高了菌剂的稳定性和耐受能力,实现了两反应器的自控连续运行。【专利说明】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的载体附着式循环培养装置
本技术属于环境工程水处理微生物菌剂培养的,尤其涉及一种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的载体附着式循环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循环培养是通过某种方式将细胞保留在培养罐中加以循环利用的培养方式,一般通过沉降、离心和膜过滤等方式进行。这些方式都各有一些优缺点,沉降法设备简单,能耗低,但由于培养基较稠密,尤其是培养后期,生物体和培养基混合在一起呈果冻状,难以沉降,培养废液难以分离;离心法适用于含多种粒子的工业培养基,对于大型系统比较合适,但工艺比较复杂,能耗较高;膜过滤法去除废液较彻底,但膜容易被堵塞,且需要添加泵等设备,能耗较高。这几种循环培养方式不但在培养阶段存在一些缺陷,在菌剂保存阶段也会有一些问题,由于菌剂含水率很高,且不易使用风干等方法除去水分,菌剂的干燥保存比较困难。载体附着法是高密度培养方式的一种,在培养基中加入载体后,大部分生物体会附着在载体内外表面生长,可以解决传统的菌剂培养方法中,生物体分散生长、固体含水率高而导致固液分离困难的问题,采用合适的方法就能高效地分离废液,从而可以改善沉降、离心和膜过滤等方式在分离废液中存在的缺点。菌剂保存方面,载体附着式循环培养也可以克服传统循环培养的缺陷,由于菌剂附着在载体上,生物体有了支撑,并且载体孔隙率很高,使得风干保存方便且迅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传统菌剂循环培养方式,如沉降、离心和膜过滤等在废液分离和干燥保存中的不足,将载体附着与循环培养相结合,提供一种实现菌剂高效培养的新的培养装置。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的载体附着式循环培养装置,包括反应器、储液池、离心泵和循环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器为主反应器I和预反应器2 ;主反应器I的内部设置有外筒A2和内筒A3,其顶部设置有补料口 Al I和培养基注入口 A12,其下部设置有曝气装置A5,并设置有沉淀区A6,在沉淀区A6的底部设置有排料阀门A7 ;主反应器通过排料阀门A7与固液分离器AS相连接;固液分离器AS的下部一侧设置有格栅A29和残液排放口 A30,固液分尚器A8的底部设置有固液分尚器阀门A9,固液分离器阀门A9的下面呈锥型漏斗状,在锥型漏斗的末端设置有饱和载体排放口 AlO ;主反应器I外表面的中间部位还设置有液位计A4 ;预反应器2的内部设置有外筒B17和内筒B18,其顶部设置有补料口 B25和培养基注入口 B26,其下部设置有曝气装置B20,并设置有沉淀区B21,在沉淀区B21的底部设置有排料阀门B22 ;预反应器通过排料阀门B22与固液分离器B23相连接;固液分离器B24的下部一侧设置有格栅B27和废液排放口 B28,固液分离器B23的底部设置有固液分离器阀门B24,固液分离器阀门B24的下面呈锥型漏斗状,锥型漏斗的末端与主反应器(I)顶部的补料口 All相连接;预反应器2外表面的中间部位还设置有液位计B19 ;主反应器I固液分离器AS下部的残液排放口 A30连接储液池15,储液池15中的培养基液通过离心泵14和培养基循环管13与预反应器2的顶部相连通,使两个反应器中的培养基液通过离心泵14的作用实现内部的循环;所述主反应器I和预反应器2皆为气升式反应器。所述主反应器I和预反应器2的有效容积分别为0.Sm3。所述主反应器I和预反应器2的内筒A3、内筒B18的直径均为0.5m,外筒A2、外筒B17的直径均为lm,两反应器的高度均为2m。所述格栅A29、格栅B27的栅条间距为2cm。本实 用新型与传统的沉降、离心和膜过滤循环培养装置相比较,大部分菌剂附着在载体上,可利用格栅轻易将废液分离掉,避免了菌剂过多流失,风干保存更为方便快捷,还能够保护微生物细胞不受水流剪切力的影,获得了较高的细胞浓度,提高了菌剂的稳定性和耐受能力。另外,本技术将主反应器的培养基废液在预反应器中继续利用,既充分利用了培养基,又为载体提供了预附着的过程,提高了载体附着的效率,两个反应器构成了载体和培养基的循环,实现了自动控制和连续运行。【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载体附着式循环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主反应器2 -外筒A3 -内筒A4 -液位计A5 -曝气装置A6 -沉淀区A7 -排料阀门A8 -固液分离器A9 -固液分离器阀门A10 -饱和载体排放口 A11 -补料口 A12 -培养基注入口 A13 -培养基循环管14 -离心泵15 -储液池16 -预反应器17 -外筒 B18 -内筒 B19 -液位计B20 -曝气装置B21 -沉淀区B22 -排料阀门B23 -固液分离器B24 -固液分离器阀门B25 -补料口 B26 -培养基注入口 B27 -格栅B28 -废液排放口 B29 -格栅A30 -残液排放口 A【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一种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的载体附着式循环培养装置,主反应器与预反应器选用不锈钢、有机玻璃等材料,采用常规的生产工艺进行制备。两个反应器皆为气升式反应器,两反应器的有效容积分别为0.8m3,主反应器I和预反应器2的内筒A3、内筒B18的直径均为0.5m,外筒A2、外筒B17的直径均为lm,两反应器的高度皆为2m。实际生产中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具体尺寸。主反应器I的内部设置有外筒A2和内筒A3,其顶部设置有补料口 Al I和培养基注入口 A12,其下部设置有曝气装置A5,并设置有沉淀区A6,在沉淀区A6的底部设置有排料阀门A7 ;主反应器通过排料阀门A7与固液分离器AS相连接;固液分离器AS的下部一侧设置有格栅A29和残液排放口 A30,固液分尚器A8的底部设置有固液分尚器阀门A(9),固液分离器阀门A9的下面呈锥型漏斗状,在锥型漏斗的末端设置有饱和载体排放口 AlO ;主反应器I外表面的中间部位还设置有液位计A4 ;预反应器2的内部设置有外筒B17和内筒B18,其顶部设置有补料口 B25和培养基注入口 B26,其下部设置有曝气装置B20,并设置有沉淀区B21,在沉淀区B21的底部设置有排料阀门B22 ;预反应器通过排料阀门B22与固液分离器B23相连接;固液分离器B24的下部一侧设置有格栅B27和废液排放口 B28,固液分离器B23的底部设置有固液分离器阀门B24,固液分离器阀门B24的下面呈锥型漏斗状,锥型漏斗的末端与主反应器(I)顶部的补料口 All相连接;预反应器2外表面的中间部位还设置有液位计B19 ;上述主反应器I和预反应器2的内筒A3、内筒B18的直径均为0.5m,外筒A2、夕卜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的载体附着式循环培养装置,包括反应器、储液池、离心泵和循环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器为主反应器(1)和预反应器(2); 主反应器(1)的内部设置有外筒A(2)和内筒A(3),其顶部设置有补料口A(11)和培养基注入口A(12),其下部设置有曝气装置A(5),并设置有沉淀区A(6),在沉淀区A(6)的底部设置有排料阀门A(7);主反应器通过排料阀门A(7)与固液分离器A(8)相连接;固液分离器A(8)的下部一侧设置有格栅A(29)和残液排放口A(30),固液分离器A(8)的底部设置有固液分离器阀门A(9),固液分离器阀门A(9)的下面呈锥型漏斗状,在锥型漏斗的末端设置有饱和载体排放口A(10);主反应器(1)外表面的中间部位还设置有液位计A(4); 预反应器(2)的内部设置有外筒B(17)和内筒B(18),其顶部设置有补料口B(25)和培养基注入口B(26),其下部设置有曝气装置B(20),并设置有沉淀区B(21),在沉淀区B(21)的底部设置有排料阀门B(22);预反应器通过排料阀门B(22)与固液分离器B(23)相连接;固液分离器B(24)的下部一侧设置有格栅B(27)和废液排放口B(28),固液分离器B(23)的底部设置有固液分离器阀门B(24),固液分离器阀门B(24)的下面呈锥型漏斗状,锥型漏斗的末端与主反应器(1)顶部的补料口A(11)相连接;预反应器(2)外表面的中间部位还设置有液位计B(19); 主反应器(1)固液分离器A(8)下部的残液排放口A(30)连接储液池(15),储液池(15)中的培养基液通过离心泵(14)和培养基循环管(13)与预反应器(2)的顶部相连通,使两个反应器中的培养基液通过离心泵(14)的作用实现内部的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育超李檬于浩鹏席兆胜孙井梅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