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185126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4 1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包括稻田、水沟、防逃系统、防鸟装置、灌溉系统,灌溉系统包括进水管及排水管,在排水管与稻田排水沟之间设置水质净化区,排水管内置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沟的两侧搭建有遮阳棚,遮阳棚下方均布设置有食台,在遮阳棚对应食台的位置处设置黑光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控制稻田病虫害的发生,利用黑光灯对稻田害虫引诱,为蛙类提供所需食物,减少蛙类的人工饲喂,蛙类的粪便还可作为水稻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真正实现绿色、有机大米;净化区及净化装置的设置,可有效截留氮磷营养物质的功能,可实现促进农业生产及净化农田排水污染双重效果,该生态系统安装方便,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包括稻田、水沟、防逃系统、防鸟装置、灌溉系统,灌溉系统包括进水管及排水管,在排水管与稻田排水沟之间设置水质净化区,排水管内置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沟的两侧搭建有遮阳棚,遮阳棚下方均布设置有食台,在遮阳棚对应食台的位置处设置黑光灯。本技术可有效控制稻田病虫害的发生,利用黑光灯对稻田害虫引诱,为蛙类提供所需食物,减少蛙类的人工饲喂,蛙类的粪便还可作为水稻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真正实现绿色、有机大米;净化区及净化装置的设置,可有效截留氮磷营养物质的功能,可实现促进农业生产及净化农田排水污染双重效果,该生态系统安装方便,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专利说明】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
本技术属于农业生态水产养殖综合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水稻种植环境不断恶化,各种病虫害频繁发生,农用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投入以及不合理使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种植模式,绿色农业、有机食品正逐渐成为热点,近年来,稻田养鱼、养虾、养泥鳅、养黄鳝、养蟹、养鳖等陆续有见报道,也取得的初步成效,可实现渔粮双丰收,但现有的稻田养殖模式,通常是在稻田中进行简单放养,只是将养殖与种植简单的复合在一起,该种种植模式,虽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但劳动强度反而增大了,需要定时进行投喂;现有稻田的灌溉系统,通常直接将水排出,而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长期而过量使用氮肥、磷肥,常导致农田耕层土壤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由农田氮、磷流失所带来的河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单纯排水势必导致排出的农田水污染流经的河流湖泊。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所述的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包括稻田、设置在稻田田埂内侧和稻田中央的水沟、防逃系统、设置在稻田上方的防鸟装置、灌溉系统,防逃系统设置在稻田的四周,灌溉系统包括进水管及排水管,在排水管与稻田排水沟之间设置圆形水质净化区,该水质净化区内种植易吸收N、P营养元素的水生植物,在排水管内放置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沟的两侧搭建有遮阳棚,遮阳棚下方均布设置有食台,在遮阳棚对应食台的位置处设置黑光灯。遮阳棚可作为蛙休息和摄食的场所,黑光灯便于引诱害虫,便于蛙对害虫进行捕捉。所述的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沟深度为65-75cm,宽40-50cm,水沟可作为蛙活动及休息场所,也可作为蛙繁殖场所。所述的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逃系统为设置在稻田周围高出地面100-120cm的围墙,围墙顶部设置压沿,围墙及压沿内壁均涂抹光滑,所述围墙在错开水沟的位置处留有开口。围墙的设置便于蛙跳出,开口的设置,便于操作机器进出田间进行管理。所述的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鸟装置为一端固定设置在围墙上的防鸟网,防鸟网的中部用数根支撑杆支撑,支撑杆的另一端插接设置在稻田内。防鸟网的设置,可防止鸟类对稻谷及蛙类的破坏。所述的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包括圆柱形的净化筒,所述净化筒外壁与排水管内部相吻合,净化筒的前端设置有铁丝网。净化筒的设置便于对排出的水进行初步净化处理。所述的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筒沿其长度方向均布设置有生物净化环,生物净化环上固定设置串联在一起的弹性生物填料虑球。所述的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棚高出地面15-25cm,设置在水沟两侧的食台呈交叉状分布。食台及黑光灯交叉分布,避免蛙类聚集在同一个地方抢食,还可更大范围的吸引昆虫。所述的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沟内均布设置有洞穴。本技术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可有效控制稻田病虫害的发生,利用黑光灯对稻田害虫引诱,可将稻田害虫最大范围内引诱到食台附近供蛙捕杀,为蛙类提供所需食物,减少蛙类的人工饲喂,蛙类的粪便还可作为水稻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真正实现绿色、有机大米;净化区及净化装置的设置,可有效截留氮磷营养物质的功能,可实现促进农业生产及净化农田排水污染双重效果,该生态系统安装方便,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净化筒结构示意图;图中:1-稻田,2-水沟,3-进水管,4-排水管,5-排水沟,6-水质净化区,7-围墙,8-净化筒,9-铁丝网,10-净化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包括稻田1、设置在稻田I田埂内侧和稻田中央的深65-75cm,宽40-50cm的水沟2、防逃系统、设置在稻田I上方的防鸟装置、灌溉系统,水沟2内均布设置有洞穴,为蛙类休息及产卵用,在水沟2的两侧搭建有遮阳棚,作为蛙休息和摄食的场所,遮阳棚下方均布设置有食台,在遮阳棚对应食台的位置处设置黑光灯,夏季晚上8时至夜间12时,可开灯诱虫,具体设置为遮阳棚高出地面15-25cm,设置在水沟2两侧的食台呈交叉状分布,交叉状分布的食台及黑光灯,扩当引诱空间,引诱更多的稻田害虫作为蛙类食物,同时还可避免蛙类聚集在同一点争抢食物。为防止蛙类乱跑,通常在稻田的四周设置防逃系统,该防逃系统为设置在稻田周围高出地面100-120cm的围墙7,围墙7顶部设置压沿,围墙及压沿内壁均涂抹光滑,围墙7在错开水沟的位置处留有开口,开口便于机械进出田间进行操作。灌溉系统包括进水管3及排水管4,进水管3和排水管4分设在稻田的两侧,为了减少稻田排出水对环境的污染,通常在排水管4与稻田排水沟5之间设置圆形水质净化区7,该水质净化区7内种植易吸收N、P营养元素的水生植物,在排水管4内放置水净化装置,净化装置包括圆柱形的净化筒8,净化筒8外壁与排水管4内部相吻合,净化筒8的前端设置有铁丝网9,净化筒8沿其长度方向均布设置有生物净化环10,生物净化环10上固定设置串联在一起的弹性生物填料虑球,该结构设置便于对排出的水进行初步净化,尽量减少对流入河道的水质污染;排水时,稻田水经排水沟5首先通过水质净化区6,在水质净化区6停留一段时间,沉淀和截留一些悬浮态污染物,初步净化后排出,排出的稻田水在进入净化筒前8,经净化筒8前端的铁丝网9进一步截留住较大的悬浮杂物,保证净化筒内8不发生堵塞,弹性生物填料虑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容易附着生长大量微生物形成生物膜,稻田排水流经净化筒8时,有机物、氮磷营养盐等污染物质在弹性生物填料虑球表面生物膜的作用下得到截留净化,有利于收纳河道水环境质量的改善。防鸟装置为一端固定设置在围墙上的防鸟网,防鸟网的中部用数根支撑杆支撑,支撑杆的另一端插接设置在稻田I内,防鸟网的设置,可有效防止鸟类对稻谷及蛙类的破坏。本技术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各系统配合使用,蛙类是稻田害虫的天然天敌,采用生物措施防治稻田中的病虫害,在水稻生长期间基本不适用化肥农药,为水稻、蛙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渔粮双丰收,保证生产的稻米是品质较好的绿色有机食品,同时,还可有效的降低人力劳动,大大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稻田养蛙生态系统,包括稻田(1)、设置在稻田田埂内侧和稻田中央的水沟(2)、防逃系统、设置在稻田上方的防鸟装置、灌溉系统,防逃系统设置在稻田的四周,灌溉系统包括进水管(3)及排水管(4),在排水管(4)与稻田排水沟(5)之间设置圆形水质净化区(6),该水质净化区(6)内种植易吸收N、P营养元素的水生植物,在排水管(4)内放置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沟(2)的两侧搭建有遮阳棚,遮阳棚下方均布设置有食台,在遮阳棚对应食台的位置处设置黑光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池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广硕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