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阀力小的大潜深通海阀,包括手轮、阀杆、阀杆动力块、轴承箱、阀体、阀头、增力杆机构,手轮和阀杆动力块通过花键连接在一起,阀杆动力块套装在阀杆上部的外面,阀杆上部的螺纹与阀杆动力块相配合,轴承箱安装在阀杆动力块的外部,轴承箱里安装上角推力轴承和下角推力轴承,阀杆动力块上设置凸起,上角推力轴承和下角推力轴承分别位于凸起的上下方,轴承箱和阀体相连,阀杆下部位于阀体里,阀头里安装阀头盖,阀杆头部位于阀头盖与阀头组成的空腔里,阀杆头部与阀头盖相贴时,阀杆头部与阀头之间存在运动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二级增力机构,极大的减轻了开阀力。保护了阀门止口的密封面,增加了阀门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阀力小的大潜深通海阀,包括手轮、阀杆、阀杆动力块、轴承箱、阀体、阀头、增力杆机构,手轮和阀杆动力块通过花键连接在一起,阀杆动力块套装在阀杆上部的外面,阀杆上部的螺纹与阀杆动力块相配合,轴承箱安装在阀杆动力块的外部,轴承箱里安装上角推力轴承和下角推力轴承,阀杆动力块上设置凸起,上角推力轴承和下角推力轴承分别位于凸起的上下方,轴承箱和阀体相连,阀杆下部位于阀体里,阀头里安装阀头盖,阀杆头部位于阀头盖与阀头组成的空腔里,阀杆头部与阀头盖相贴时,阀杆头部与阀头之间存在运动空间。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二级增力机构,极大的减轻了开阀力。保护了阀门止口的密封面,增加了阀门可靠性。【专利说明】一种开阀力小的大潜深通海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阀,具体地说是通海阀。
技术介绍
现有大潜深通海阀的开阀力非常大,当阀门进水口水压很大时,用人力开阀很困难,而用电驱动则要求驱动设备的输出力很大,因此增加了驱动设备的选择难度。一般解决开阀力大的方法是通过平衡压的原理把阀门进口的高压水通过先导孔引入出口或者平衡压腔来形成反向压力,使开阀力减小,但是用先导式平衡原理的通海阀有几个缺点,首先,先导孔容易堵住,一旦先导孔堵住很难打开阀门,当采用电动或者液压驱动设备的时候,选择的驱动设备的驱动力大小如果是按照有先导式结构选择,驱动设备在先导孔堵住的时候则不能打开阀门,甚至损坏驱动设备。如果是按照没有先导式结构选择,则无疑增加了驱动设备的体积和功率要求。在深水环境中使用的设备,阀门安装的空间一般比较小,对于阀的体积及控制系统都有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在阀门进口水压很大的情况下能轻易打开的一种开阀力小的大潜深通海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一种开阀力小的大潜深通海阀,其特征是:包括手轮、阀杆、阀杆动力块、轴承箱、阀体、阀头、增力杆机构,手轮和阀杆动力块通过花键连接在一起,阀杆动力块套装在阀杆上部的外面,阀杆上部的螺纹与阀杆动力块相配合,轴承箱安装在阀杆动力块的外部,轴承箱里安装上角推力轴承和下角推力轴承,阀杆动力块上设置凸起,上角推力轴承和下角推力轴承分别位于凸起的上下方,轴承箱和阀体相连,阀杆下部位于阀体里,阀头里安装阀头盖,阀杆头部位于阀头盖与阀头组成的空腔里,阀杆头部与阀头盖相贴时,阀杆头部与阀头之间存在运动空间,所述的增力杆机构包括楔形块、增力杆,楔形块固定在阀杆上,阀体上设置铰支座,增力杆包括增力上臂、增力下臂,增力上臂通过第一销栓安装在铰支座上,增力上臂与增力下臂通过第二销栓安装第一滚轮,增力下臂的端部安装第二滚轮,阀头盖上端面设置导向凹槽,第二滚轮安装在导向凹槽里,第一滚轮位于楔形块下方,当楔形块向下时,推动第一滚轮使第一滚轮外张,增力下臂开有第一弹簧连接孔和第二弹簧连接孔,软钢筋穿过第一弹簧连接孔和第二弹簧连接孔,从而限定增力上臂、增力下臂的外张极限,所述的增力杆有四个,四个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分别通过穿过第一弹簧连接孔和第二弹簧连接孔的横8字形的钢筋连接起来。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包括:1、还包括密封填料和填料压盖,密封填料填充在阀体和阀杆的连接处,填料压盖设置在密封填料上,填料压盖通过螺栓与阀体相连,扭转螺栓使填料压盖下移,从而压紧密封填料,填料压盖内侧开有两个对称的导向槽,其配合安装在阀杆上的第一防转键,从而防止阀杆的转动。2、阀杆头部开有键槽,键槽与阀头上的第二防转键配合,防止阀头和阀杆的相对转动。本专利技术的优势在于:采用了 二级增力机构,极大的减轻了开阀力。采用了阀杆防转措施,开关阀瞬间阀头不转动,避免了常规的通海阀在开关阀瞬间,由于阀头转动使密封面的严重磨损的缺点。因而保护了阀门止口的密封面,增加了阀门可靠性。通海阀减轻开启力一般都用平衡压原理,使进出口的压差减小,但是存在缺陷,SP一旦先导孔堵住则开关阀很困难,此方案成功避开了先导结构,提高了通海阀可靠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关阀状态的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增力开阀过程的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阀门全开状态的结构图;图4a为增力杆机构结构图a,图4b为增力杆机构结构图b ;图5为增力部分放大图;图6为增力原理示意图;图7a为阀头盖结构图a,图7b为阀头盖结构图b ;图8a为阀杆动力块结构图a,图8b为阀杆动力块结构图b。【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专利技术做更详细地描述:结合图1?8,本专利技术主要包括手轮2、轴承箱部分3?5、24?26、填料密封部分7、22?23、阀体8、增力部分9、18?21、阀杆部分1、16、28等、阀头部分11?13、15?17。手轮2和阀杆动力块27通过花键连接在一起,手轮2的转动带动阀杆动力块27转动,上下角推力轴承4、25限定了阀杆动力块27的上下移动,上下角推力轴承4、25由轴承箱2固定,通过扭紧六个第一螺栓3压紧轴承箱盖26来实现上下角推力轴承4、25的压紧。轴承箱2和阀体8通过六个第二螺栓5连接在一起。填料密封部分包括两个第三螺栓7、密封填料22和填料压盖23,扭转两个第三螺栓7,使填料压盖23下移,从而压紧密封填料22实现阀体与外部的可靠密封。同时,填料压盖23内侧开有两个对称的导向槽,其配合安装在阀杆28上的第一防转键6,防止阀杆28的转动。增力部分通过楔形块21实现一次力的放大,通过增力杆机构9实现第二次增力,增力杆机构9包括四套均布的增力杆组。楔形块21通过两个紧定螺钉20固定在阀杆28上,增力杆机构9通过第一销栓9-1固定在阀体8上的铰支座9-10的,增力上臂9-2可以相对铰支座9-10转动,增力上臂9-2、增力下臂9-7和第一滚轮9-9通过第二销栓9_8连接在一起,并形成转动副,增力下臂9-7开有第一弹簧连接孔和第二弹簧连接孔。软钢筋19穿过第一弹簧连接孔9-3和第二弹簧连接孔9-4,用来限定增力上下臂9-2、9-7的外张极限,防止增力杆机构9外张过度而失效。四段弹簧18通过穿过弹簧连接口的横8字形的细钢筋连接起来,其作用是使增力下臂9-7在开阀状态时紧贴在阀杆28上,从而使流道更好。增力下臂9-7和第二滚轮9-5通过第三销栓9-6连接形成转动副。具体的增力原理见图6:增力原理示意图。Fl为阀杆28对楔形块21向下的作用力,F2、F3为第一滚轮9-9对楔形块21的摩擦力和压力的合力,建立力的平行四边形,可知第一次里的放大倍数为F2’ /Fl或者F3’ /Fl。第二次力的放大倍数为F/F2’或者F/F3’,其中F即是最终增力杆机构9对阀头部分的作用力。行程挡块I通过第四螺栓29与阀杆28顶部连接在一起,阀杆28的上半部分有螺纹,其与阀杆动力块27相配合,通过手轮2的转动实现阀杆28的上下运动,阀杆28的两侧开有键槽,用来安装第一防转键6,并且通过填料压盖23内侧的长键槽来防止阀杆28的转动。阀杆的相应位置安装有楔形块21,楔形块21通过紧定螺钉20固定在阀杆28上。阀杆28的最下部是阀杆的头部16,阀杆的头部16开有键槽,并通过第二防转键13防止阀头15和阀杆28的相对转动。阀杆头部16被阀头15和阀头盖12封闭在一个空腔里,阀杆头部16可以在此空腔里上下运动,阀杆28向上运动时,阀杆的头部16和阀头盖12的下部接触,并且带动阀头15向上运动并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阀力小的大潜深通海阀,其特征是:包括手轮、阀杆、阀杆动力块、轴承箱、阀体、阀头、增力杆机构,手轮和阀杆动力块通过花键连接在一起,阀杆动力块套装在阀杆上部的外面,阀杆上部的螺纹与阀杆动力块相配合,轴承箱安装在阀杆动力块的外部,轴承箱里安装上角推力轴承和下角推力轴承,阀杆动力块上设置凸起,上角推力轴承和下角推力轴承分别位于凸起的上下方,轴承箱和阀体相连,阀杆下部位于阀体里,阀头里安装阀头盖,阀杆头部位于阀头盖与阀头组成的空腔里,阀杆头部与阀头盖相贴时,阀杆头部与阀头之间存在运动空间,所述的增力杆机构包括楔形块、增力杆,楔形块固定在阀杆上,阀体上设置铰支座,增力杆包括增力上臂、增力下臂,增力上臂通过第一销栓安装在铰支座上,增力上臂与增力下臂通过第二销栓安装第一滚轮,增力下臂的端部安装第二滚轮,阀头盖上端面设置导向凹槽,第二滚轮安装在导向凹槽里,第一滚轮位于楔形块下方,当楔形块向下时,推动第一滚轮使第一滚轮外张,增力下臂开有第一弹簧连接孔和第二弹簧连接孔,软钢筋穿过第一弹簧连接孔和第二弹簧连接孔,从而限定增力上臂、增力下臂的外张极限,所述的增力杆有四个,四个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分别通过穿过第一弹簧连接孔和第二弹簧连接孔的横8字形的钢筋连接起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丹,潘方冬,程千驹,刘少刚,舒海生,吴伟峰,郑大勇,吴长龙,孔令宇,张弛航,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