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在室内机内,以包围贯流送风机的方式形成热交换器组件,热交换器组件为翅管式热交换器,包括迎风面朝向室内机前面的前部热交换器和迎风面朝向室内机背面的后部热交换器,前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M层而成,后部热交换器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N层形成的,其中,M和N是自然数且N<M,前部热交换器中位于最靠近送风机的一侧的最内层热交换器通过将内部贯通有导热管的翅片弯折成多段的方式而形成。依靠该结构,可以可靠地将冷凝水导入接水盘,防止冷凝水飞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在室内机内,以包围贯流送风机的方式形成热交换器组件,热交换器组件为翅管式热交换器,包括迎风面朝向室内机前面的前部热交换器和迎风面朝向室内机背面的后部热交换器,前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M层而成,后部热交换器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N层形成的,其中,M和N是自然数且N<M,前部热交换器中位于最靠近送风机的一侧的最内层热交换器通过将内部贯通有导热管的翅片弯折成多段的方式而形成。依靠该结构,可以可靠地将冷凝水导入接水盘,防止冷凝水飞溅。【专利说明】空气调节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在现有的空气调节器中,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264555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包括前部热交换器I和后部热交换器2,前部热交换器I和后部热交换器2的一部分的热交换器是I列热交换器,通过增加送风量来抑制因为传热面积减少导致的性能下降,在维持热交换器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成本。但是,在现有的空气调节器中,并未公开任何关于冷凝水排水方面的结构,特别是在前部热交换器I的下部一部分由于列数减少,且与其他部分是分开独立形成的,因此,前部热交换器上部的冷凝水不容易被导入接水盘,存在容易被送风机吹入室内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有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冷凝水飞溅的空气调节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在所述室内机内,以包围贯流送风机的方式形成热交换器组件,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为翅管式热交换器,包括迎风面朝向所述室内机前面的前部热交换器和所述迎风面朝向所述室内机背面的后部热交换器,所述前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备I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M层而成,所述后部热交换器是由具备I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N层形成的,其中,M和N是自然数且N〈M,所述前部热交换器中位于最靠近所述送风机的一侧的最内层热交换器通过将内部贯通有导热管的翅片弯折成多段的方式而形成。根据上述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由于前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备I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M层而成,后部热交换器是由具备I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N层形成的,并且,所述前部热交换器中位于最靠近所述送风机的一侧的最内层热交换器通过将内部贯通有导热管的翅片弯折成多段的方式而形成,依靠该结构,可以可靠地将冷凝水导入接水盘,防止冷凝水飞溅。另外,在上述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中,优选在所述最内层热交换器的各个相邻段之间分别形成有切口,在至少一个切口中配置有用于引导冷凝水的间隔部。这样,可以更好的将前部热交换器上的冷凝水进行引导,可靠地将冷凝水导入接水盘,防止冷凝水飞溅。另外,在上述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中,优选所述间隔部包括:配合所述切口形状嵌入于所述切口的间隔部主体;上引导部,该上引导部沿着所述切口上部的各层热交换器的底面延伸而形成,下引导部,该下引导部沿着所述切口处下部的最内层热交换器表面延伸而形成。另外,在上述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中,优选所述翅片中形成有位于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且沿着该翅片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切断深度限制孔,所述切口为,对应于所述切断深度限制孔的位置,将所述翅片从其长度方向的一侧上沿宽度方向切割至所述切断深度限制孔,并基于该切断将翅片弯折而形成。另外,在上述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中,优选所述翅片中还形成有多个切缝,该切缝是,对应所述切断深度限制孔的位置,从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沿厚度方向延伸至规定的切断深度。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可靠地将冷凝水导入接水盘,防止冷凝水飞溅的空气调节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现有的空气调节器的大致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大致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大致结构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配置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配置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图6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截面示意图。图7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又一截面示意图。图8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又一截面示意图。图9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又一截面示意图。图10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又一截面示意图。图11是表示用于加工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治具折弯台的大致结构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加工完成后的示意图。图13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大致结构的截面图。图14是图13的H部放大图。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组件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此,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第I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100和室外机(没有图示)。室内机100通常被安装于例如室内的墙体上。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的大致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大致结构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室内机100包括室内机主体10、热交换器组件20、贯流送风机30、以及接水槽40。贯流送风机30从位于室内机主体10的顶部的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使吸入的空气流过热交换器组件20以进行热交换,从而将通过热交换而加热或者冷却了的空气从送出口送出至室内。接水槽40用于接收在热交换器组件20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另外,如图3所示,在室内机100内,以包围贯流送风机30的方式形成热交换器组件20,热交换器组件20为翅管式热交换器,包括迎风面朝向室内机前面的前部热交换器201和迎风面朝向室内机背面的后部热交换器202。在此,所谓“迎风面”,是指吸入空气从吸入格栅沿着图3中的箭头方向进入室内机后和热交换器最先接触的面。具体来说,前部热交换器201包括作为靠近贯流送风机30侧的层的第I层热交换器203和作为靠近迎风面侧的层的第2层热交换器205。所述第I层热交换器203包括折弯形成的第I段热交换器207、第2段热交换器208和第3段热交换器206,第2层热交换器205包括第4段热交换器209和第5段热交换器210,第4段热交换器209和第5段热交换器210分别大致层叠在第I段热交换器207和第2段热交换器208处,第I层热交换器203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第3段热交换器206 (亦即,前部热交换器201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一部分)由具备I列导热管I的热交换器层叠I层形成。另外,后部热交换器202由具备I列导热管I的热交换器层叠I层形成。根据上述的空气调节器,由于前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备I列导热管I的热交换器层叠2层而成,后部热交换器是由具备I列导热管I的热交换器层叠I层形成的,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在所述室内机内,以包围贯流送风机的方式形成热交换器组件,所述热交换器组件为翅管式热交换器,包括迎风面朝向所述室内机前面的前部热交换器和所述迎风面朝向所述室内机背面的后部热交换器,所述前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M层而成,所述后部热交换器是由具备1列导热管的热交换器层叠N层形成的,其中,M和N是自然数且N<M,所述前部热交换器中位于最靠近所述送风机的一侧的最内层热交换器通过将内部贯通有导热管的翅片弯折成多段的方式而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卓君,柯峰,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