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把手装置(1),包括:把手本体(10);从动构件(54);以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构造成使得在从动构件处于第一驱动位置的状态下,把手本体定位在第一把手位置,并且通过使从动构件从第一驱动位置驱动至第二驱动位置而将把手本体从第一把手位置旋转至第二把手位置,并且在从动构件处于第二驱动位置的状态下,把手本体当受到沿第一方向的力时能够或不能够沿第一方向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而把手本体当受到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力时能够沿第二方向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并且把手本体当在外力作用下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时受到沿恢复至第二把手位置的方向的迫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门把手装置(1),包括:把手本体(10);从动构件(54);以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构造成使得在从动构件处于第一驱动位置的状态下,把手本体定位在第一把手位置,并且通过使从动构件从第一驱动位置驱动至第二驱动位置而将把手本体从第一把手位置旋转至第二把手位置,并且在从动构件处于第二驱动位置的状态下,把手本体当受到沿第一方向的力时能够或不能够沿第一方向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而把手本体当受到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力时能够沿第二方向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并且把手本体当在外力作用下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时受到沿恢复至第二把手位置的方向的迫动。【专利说明】门把手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如例如在JP2004-244991A (参考文件I)中所描述的门把手装置是已知的,该门把手装置具有门把手本体,该门把手本体设置在车门上的位于车舱外侧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为手柄形状以在打开车门时握持。通常,车辆的门设置有由接合在一起的外面板和内面板形成的门本体,外面板布置在车舱的外侧,内面板布置在车舱的内侧。在外面板与内面板之间设置有空间,并且门把手装置插入该空间中,(即,在门本体的内部中),并且门把手装置固定至外面板。在JP2004-244991A (参考文件I)中所描述的门把手装置的门把手本体被支撑以便能够关于设置在一端部处的旋转轴旋转。在诸如行驶或停车期间没有对门进行打开或关闭的操作的状态下,门把手本体贮存在门本体中。换言之,门把手本体静止在第一把手位置(初始位置)处,在第一把手位置处,门把手本体的在车舱外侧的侧表面和门面板的在车舱外侧的侧表面定位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改进了门的设计,并且减小了行驶期间的风阻力。在该状态下,不允许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本体。相反,当从车辆的外侧打开门时,门把手本体旋转使得门把手本体的另一端部相对于门面板的在车舱外侧的侧表面从车舱向外突出,并且门把手本体停止在预定第二把手位置。在该状态下,允许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本体。门保持关闭,直到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本体并且使门本体朝向车舱的外侧旋转。具体地,门把手装置包括致动器,该致动器包括构造成使门把手本体从第一把手位置旋转至第二把手位置的螺线管或电动马达。当使用者按下设置在手持单元上的按钮时,指示门把手本体将旋转的信号从手持单元发出。该信号由设置在车体中的控制单元来接收。控制单元在获得所述信号时驱动致动器,并且使门把手本体从第一把手位置旋转至第二把手位置。因此,呈现允许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本体的状态。在JP-A-2004-244991中没有描述在使用者错误地使处于第二把手位置的状态下的门把手本体朝向第一把手位置旋转时所采取的动作。鉴于该门把手装置的构型,当在门把手本体处于第二把手位置的状态下使门把手本体朝向第一把手位置旋转时,门把手本体停止在第一把手位置处。因此,当使用者打开门时,使用者需要再次按下设置在手持单元上的按钮以使门把手本体恢复至第二把手位置。当使用者错误地使门把手本体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至第一把手位置时,需要时间和精力使门把手本体恢复至第二把手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因而,需要一种门把手装置,其构造成:在使用者没有对门进行打开或关闭的操作时保持门把手本体处于不允许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本体的状态下,并且在使用者打开门时将门把手本体从不允许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本体的状态改变至允许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本体的状态,即,需要一种在可操作性方面改进的门把手装置。为了便于本技术的理解,通过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的在括号中的附图标记一一区别本技术的相应部件。然而,本技术的部件并不限制性地理解为通过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一一区别的相应部件的构型。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待组装至车辆的门本体的门把手装置,包括:门把手本体,该门把手本体被门本体支撑以便能够旋转;从动构件,该从动构件由门本体支撑并且由致动器驱动;以及把手驱动机构,该把手驱动机构以下述这种方式进行构造:在从动构件处于第一驱动位置的状态下,门把手本体定位在第一把手位置,并且通过由致动器的操作将从动构件从第一驱动位置驱动至第二驱动位置而使门把手本体从第一把手位置旋转至第二把手位置;以及在从动构件处于第二驱动位置的状态下,门把手本体当受到沿从第二把手位置至第一把手位置的第一旋转方向的外力时能够或不能够沿第一旋转方向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并且门把手本体当受到沿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的外力时能够从第二把手位置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并且门把手本体当由于受到外力而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时受到沿恢复至第二把手位置的方向的迫动力。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当门把手本体处于第一把手位置时,门把手本体的在车舱外侧的侧表面与门面板的在车舱外侧的侧表面齐平。根据该构型,在从动构件定位在第二驱动位置的状态下,门把手本体再次恢复至第二把手位置,甚至在门把手本体受到外力并且沿第一旋转方向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时亦是如此。换言之,门把手本体不能够沿第一旋转方向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因此,不同于以上描述的相关现有技术的门把手装置,使门把手本体恢复至第二把手位置的操作是不必要的。因此,与相关现有技术的门把手装置相比较,可操作性进一步得以改进。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涉及以上描述的门把手装置,其中,把手驱动机构包括:杆,该杆构造成被门本体支撑以便能够旋转并且与门把手本体和从动构件接合;第一迫动构件,该第一迫动构件构造成沿第三旋转方向迫动杆,第三旋转方向是杆的旋转方向;以及第二迫动构件,该第二迫动构件构造成沿第二旋转方向迫动门把手本体,杆被第一迫动构件迫动并且与从动构件接合,门把手本体被第二迫动构件迫动并且与杆接合,并且在从动构件定位在第二驱动位置且门把手本体定位在第二把手位置的状态下当门把手本体受到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外力并且门把手本体沿第一旋转方向从第二把手位置旋转时,门把手本体基于第二迫动构件的迫动力受到沿恢复至第二把手位置的方向的迫动力。本技术的又一方面涉及以上描述的本把手装置,其中,门把手装置包括待固定至门本体的框架,并且门把手本体由框架支撑以便能够旋转;从动构件是凸轮,该凸轮由框架支撑以便能够相对于框架旋转并且在凸轮的外周上具有凸轮表面,并且把手驱动机构包括:杆,该杆由框架支撑以便能够相对于框架旋转并且与门把手本体和凸轮接合;第一迫动构件,该第一迫动构件构造成沿第三旋转方向迫动杆,第三旋转方向是杆的旋转方向;以及第二迫动构件,该第二迫动构件构造成沿第二旋转方向迫动门把手本体,杆在杆的面向第三旋转方向的侧表面上包括第一接合部,第一接合部构造成与凸轮表面接合,门把手本体在门把手本体的面向第二旋转方向的侧表面上包括第二接合部,第二接合部构造成与杆的面向第三旋转方向的侧表面接合;以及,杆的第一接合部由于第一迫动构件的迫动力而与凸轮表面接合,门把手本体的第二接合部由于第二迫动构件的迫动力而与杆的面向第三旋转方向的侧表面接合,在凸轮处于第一驱动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杆的第一接合部与凸轮表面接合而将杆定位在第一杆位置处,通过使门把手本体的第二接合部与定位在第一杆位置处的杆的面向第三旋转方向的侧表面接合而将门把手本体定位在第一把手位置处,通过由致动器的操作使凸轮从第一驱动位置旋转至第二驱动位置而在门把手本体的第二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待组装至车辆的门本体(D)的门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把手本体(10),所述门把手本体(10)被所述门本体支撑以便能够旋转;从动构件(54),所述从动构件(54)由所述门本体支撑并且由致动器(51)驱动;以及把手驱动机构,所述把手驱动机构构造成使得:在所述从动构件处于第一驱动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门把手本体定位在第一把手位置处,并且通过由所述致动器的操作将所述从动构件从所述第一驱动位置驱动至第二驱动位置而使所述门把手本体从所述第一把手位置旋转至第二把手位置;以及在所述从动构件处于所述第二驱动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门把手本体当受到沿从所述第二把手位置至所述第一把手位置的第一旋转方向的外力时能够或不能够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从所述第二把手位置旋转,并且所述门把手本体当受到沿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的外力时能够从所述第二把手位置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并且所述门把手本体当由于受到外力而从所述第二把手位置旋转时受到沿恢复至所述第二把手位置的方向的迫动力。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野雅树,永田浩一,清水辰弥,野村祐幸,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