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式测电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57684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1 1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测电笔,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保护二极管的正极与感应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组成复合放大电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可变电阻的第一固定接头连接,可变电阻的可调接头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可变电阻的第二固定接头和保护二极管的负极与电源负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以及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电源正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复合放大电路,提高了验电笔灵敏度,可悬空测量,具有比普通氖管测电笔更准确的验电功能,并且无需接触线路,具有良好示警性与安全性,使用更加方便,便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测电笔,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保护二极管的正极与感应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组成复合放大电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可变电阻的第一固定接头连接,可变电阻的可调接头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可变电阻的第二固定接头和保护二极管的负极与电源负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以及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电源正极连接。本技术采用复合放大电路,提高了验电笔灵敏度,可悬空测量,具有比普通氖管测电笔更准确的验电功能,并且无需接触线路,具有良好示警性与安全性,使用更加方便,便于推广。【专利说明】一种非接触式测电笔
本技术涉及一种非接触式测电笔,属于电力设备

技术介绍
测电笔是电工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用于判别物体是否带电。目前,通用的测电笔的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测试时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由于通用的测电笔在使用时需要手接触笔尾金属部分,使测试触头上的金属体与电线接触,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才能使测电笔中氖管发出很微弱的光,在测量弱电或在强光下使用时很难看清氖管亮灭,导致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准确性较差,且带电作业时若测电笔产生故障还会导致触电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测电笔存在的测试结果准确性较差、容易导致触电事故的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测电笔。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非接触式测电笔,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应片、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可变电阻、第四三极管、保护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和电源,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保护二极管的正极均与感应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可变电阻的第一固定接头连接,可变电阻的可调接头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可变电阻的第二固定接头和保护二极管的负极均与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均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本新型将传统的氖管测电笔改造为多功能测电笔,不但具有比普通氖管测电笔更准确的验电功能,还具有隔着绝缘层测试导电通电与否的功能,并且无需接触线路,具有良好示警性与安全性,检测灵敏度高,使用更加方便,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优点,从而有利于普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采用复合放大电路,提高了验电笔灵敏度,可悬空测量,具有比普通氖管测电笔更准确的验电功能,并且无需接触线路,具有良好示警性与安全性,还可用于断线查询或电路维修工作处线路及管路的找寻工作,具有判断零线与相线、测线圈和电阻器等的通断、判断晶体二极管的极性等功能,实为取代传统氖管测电笔的新一代产品。【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非接触式测电笔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测电笔,如图1所示,包括:感应片P、第一三极管Tl、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可变电阻W、第四三极管T4、保护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和电源E,第一三极管Tl的基极和保护二极管Dl的正极均与感应片P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Tl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可变电阻W的第一固定接头连接,可变电阻W的可调接头与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T4的集电极与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四三极管T4的发射极、可变电阻W的第二固定接头和保护二极管Dl的负极均与电源E的负极连接,第一三极管Tl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和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均与电源E的正极连接。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一可选实施例中,在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与电源E的正极之间的线路上设置有限流电阻R,能够避免电路中的电流过大而击穿发光二极管D2。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非接触式测电笔的器件参数包括:第一三极管Tl、第二三极管T2和第三三极管T3均可采用NPN型晶体管,型号均为9013,第四三极管T4为9014型NPN晶体管;限流电阻R的阻值为20欧;可变电阻(W)的量程为51kQ ;保护二极管Dl可采用稳压二级管5-5.1V ;电源E可采用3V纽扣电池。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非接触式测电笔的工作原理是:根据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50HZ的交流电场,用感应片P将电场信号接收下来,经第一三极管Tl、第二三极管T2和第三三极管T3组成的复合管放大电路(用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提高测电笔的检出灵敏度),驱动第四三极管T4使发光二极管D2发光显示验电结果,其中的保护二极管Dl能够保护第一三极管Tl、第二三极管T2和第三三极管T3不被击穿(使测电笔安全使用)。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非接触式测电笔的制作过程包括:按将各元件的引线刮净、上锡待用;焊接限流电阻R,再焊接可变电阻W ;继续焊接保护二极管Dl进而发光二极管D2,这两个元件需按正负极性连接才能正常工作;第一三极管Tl、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可变电阻W和第四三极管T4,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和发射极需按说明书中的连接方式连接才能正常工作;确认连接无误后接上3V电源,将感应片P (即电路板上的铜箔)靠近带电的电线,调节可变电阻W,离电线约5厘米处,发光二极管D2便发光;调节时,手不能碰及感应电P,否则人的感应信号会影响测电笔的正常工作;装入非金属制的外壳中,例如可选用塑料、有机玻璃等材料制成的小盒,在发光二极管处开一个小孔。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非接触式测电笔将传统的氖管测电笔改造升级为多功能测电笔,它不但具有普通氖管测电笔的一般验电功能,还具有隔着绝缘层测试导电通电与否,无需接触线路,具有良好示警性与安全性,使用更加方便;同时,还可用于断线查询或电路维修工作处线路及管路的找寻工作,将需查询的线路单端接入220V相线,用非接触式测电笔沿线路找寻,在试电笔亮、灭交界处即为线路断点,具有判断零线与相线、测线圈和电阻器等的通断、判断晶体二极管的极性等功能,实为取代传统氖管测电笔的新一代产品。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这些【具体实施方式】都是基于本技术整体构思下的不同实现方式,而且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非接触式测电笔,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应片(P)、第一三极管(Tl)、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可变电阻(W)、第四三极管(T4)、保护二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接触式测电笔,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应片(P)、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可变电阻(W)、第四三极管(T4)、保护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和电源(E),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和保护二极管(D1)的正极均与感应片(P)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可变电阻(W)的第一固定接头连接,可变电阻(W)的可调接头与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T4)的集电极与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四三极管(T4)的发射极、可变电阻(W)的第二固定接头和保护二极管(D1)的负极均与电源(E)的负极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和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均与电源(E)的正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桂琴刘海成王岩刘柏森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