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博坚专利>正文

碳纤维轮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55432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30 2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碳纤维轮圈,特别是指一种具碳纤维包覆层的碳纤维轮圈结构,通过碳纤维包覆层将刹车夹抵片整合于碳纤维轮圈,以利碳纤维轮圈具备有针对供刹车夹块夹持的摩擦部位,相对于现有碳纤维轮圈而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碳纤维轮圈成品是适用于传统夹抵轮圈型态的刹车系统,进而提升碳纤维轮圈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碳纤维轮圈,特别是指一种具碳纤维包覆层的碳纤维轮圈结构,通过碳纤维包覆层将刹车夹抵片整合于碳纤维轮圈,以利碳纤维轮圈具备有针对供刹车夹块夹持的摩擦部位,相对于现有碳纤维轮圈而言,本技术的碳纤维轮圈成品是适用于传统夹抵轮圈型态的刹车系统,进而提升碳纤维轮圈的使用寿命。【专利说明】碳纤维轮圈
本技术涉及一种碳纤维轮圈,特别是指一种具碳纤维包覆层的碳纤维轮圈结构,通过碳纤维包覆层将刹车夹抵片整合于碳纤维轮圈,以利碳纤维轮圈具备有针对供刹车夹块夹持的摩擦部位,进而提升碳纤维轮圈的使用寿命。
技术介绍
目前高级自行车的零组件选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已蔚为风气。碳纤维材料先天的高强度、高刚性以及轻量化的材料特性,应用在自行车零组件上,确实可以满足自行车产业的要求。综观目前市场上的高级自行车碳纤维复合材料化,由市场产品被推广过程,可归纳成四大阶段:一、前、后叉(Front Fork,Rear Stays) 一因受力较不严苛,初期采用较易接受,且可立即感受到轻量化的卖点。二、曲柄(Crank)、座管(Seat Post)、握把(Handle Bar) 一因受力较严苛,且较顾及安全性部位,自然待生产技术成熟与市场接受度放大后才引入市场,现已是成熟技术产品O三、车架(Frame) —整台自行车的主体,在视觉上最明显,不论在使用者施力、市场造型卖点及制造商的制程、模具、设备等,研发时程较长,自然是较后才推出。目前,已几乎全面市场化,可量产供货。四、轮圈(Rim) —可说是国际市场目前最渴望达成自行车碳纤维复合材料化的最后一项目标。虽然,市场上已有产品试卖中,也有很多制造商绞尽脑汁想克服技术的困难,但目前制造的方式依然存有缺失,有许多尚须克服的问题点。现有技术采用碳纤维轮圈的自行车,其刹车系统一般均采用花鼓设置有刹车碟盘的碟刹系统,以避免刹车块直接接触摩擦碳纤维轮圈部位,造成碳纤维轮因长期刹停动作产生过热效应,而影响碳纤维轮圈的使用寿命;然而,碟刹式刹车系统是属于价位较为昂贵的自行车零组件,市场上仍期盼有可搭配使用现有刹车系统(即刹车块直接触摩擦轮圈)的碳纤维轮圈问世。有鉴于此,本技术人乃针对前述现有技术问题深入探讨,并凭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研发与制造经验,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经过长期努力的研究与发展,终于成功的开发出本技术一种碳纤维轮圈,以改善现有产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轮圈,是一种具碳纤维包覆层的碳纤维轮圈结构,通过碳纤维包覆层将刹车夹抵片整合于碳纤维轮圈,以利碳纤维轮圈具备有供刹车夹块夹持的摩擦部位,进而提升碳纤维轮圈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纤维轮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碳纤维主体轮圈、两个刹车夹抵片及复数个碳纤维包覆层;该碳纤维主体轮圈外径向内凹陷有一供轮胎组装的胎设面,该碳纤维主体轮圈两侧面各形成有一供刹车夹抵片对位设置的组装面,该刹车夹抵片是对应碳纤维主体轮圈的侧边轮廓的圆环形片体;该碳纤维包覆层圈绕碳纤维主体轮圈及两刹车夹抵片。该刹车夹抵片形成有复数个供碳纤维包覆层绕置的凹陷段。该碳纤维主体轮圈的两侧组装面各环绕形成有一对应刹车夹抵片的内陷环槽。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提供在碳纤维主体轮圈两侧各设有一刹车夹抵片,以利碳纤维轮圈具备有供刹车夹块夹持的摩擦部位,对比于现有碳纤维轮圈而言,本技术其碳纤维主体轮圈并不直接受刹车块夹抵摩擦,利提升碳纤维轮圈整体的使用寿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碳纤维轮圈的局部剖视外观分解示意图;图2是图1的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碳纤维轮圈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碳纤维轮圈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组设于自行车前叉的实施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碳纤维轮圈制作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7及图8是本技术通过一束环以进行定型步骤的实施式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碳纤维主体轮圈;11_胎设面;12-组装面;121-内陷环槽;2-刹车夹抵片;21_凹陷段;3_碳纤维包覆层;4_轮胎;5_刹车夹块;6束环。【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一种碳纤维轮圈,特别是指一种具碳纤维包覆层的碳纤维轮圈结构,通过碳纤维包覆层将刹车夹抵片整合于碳纤维轮圈,以利碳纤维轮圈具备有供刹车夹块夹持的摩擦部位,进而提升碳纤维轮圈的使用寿命,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碳纤维轮圈」其包括有一碳纤维主体轮圈1、两刹车夹抵片2及复数个碳纤维包覆层3 ;该碳纤维主体轮圈I外径是向内凹陷有一供轮胎4组装的胎设面11,该碳纤维主体轮圈I两侧面是各形成有一供刹车夹抵片2对位设置的组装面12,该刹车夹抵片2是对应碳纤维主体轮圈I其侧边轮廓的圆环形片体(刹车夹抵片2宽度及设置方位,是配合刹车夹块5欲夹抵的型态;且该刹车夹抵片2可选择铝镁合金也或复合材质);该碳纤维包覆层3是呈现圈绕碳纤维主体轮圈I及两刹车夹抵片2的型态;如此,通过该碳纤维包覆层3是将两刹车夹抵片2分别固定于碳纤维主体轮圈I两侧的组装面12,以利刹车夹块5在不接触碳纤维主体轮圈I的情况下,通过刹车夹片2达成刹车掣动效果。进一步而言,该刹车夹抵片2是形成有复数个供碳纤维包覆层3绕置的凹陷段21 ;如此,以配合碳纤维包覆层3成型后的厚度,使刹车夹抵片2其表面仍保持为一平整型态,已达最佳刹车摩擦效益。进一步而言,该碳纤维主体轮圈I其两侧组装面12是各环绕形成有一对应刹车夹抵片2的内陷环槽121 ;如此,以利刹车夹抵片2设置于碳纤维主体轮圈I时,预先通过内陷环槽121将其定位于组装面12正确的位置上,避免后续碳纤维包覆层3成型时,其刹车夹抵片2偏移走位。请续参阅图6至图8所示,本技术「碳纤维轮圈制作方法」其包括有下列步骤:第一次主体成型:通过碳纤维轮圈成型机产生碳纤维主体轮圈1,且该碳纤维主体轮圈I外径具备有胎设面11,而两侧具备有组装面12。塑料:将两刹车夹片2对置于碳纤维主体轮圈I两侧的组装面12,并将复数碳纤维包覆层3等间距绕置碳纤维主体轮圈I及两刹车夹片2。定型:通过一束环6沿碳纤维主体轮圈I其外径环绕束扣于胎设面11,使碳纤维包覆层3预先对位于预设置的部位(其束环6设置型态参阅图7及图8所示)。第二次主体成型:通过碳纤维塑型机器以微波加热方式,将碳纤维包覆层3进行一紧缩包覆的塑型,使两刹车夹片2稳固的设置于碳纤维主体轮圈I。成型:将碳纤维轮圈自碳纤维塑型机器取出,并将束环6卸除以获得一碳纤维轮圈成品。由前述
技术实现思路
可知,本技术“一种碳纤维轮圈”所制作出来的轮圈特征,是在碳纤维主体轮圈I两侧各设有一刹车夹抵片2,以利碳纤维轮圈具备有供刹车夹块夹持的摩擦部位,对比于习式碳纤维轮圈而言,本技术其碳纤维主体轮圈并不直接受刹车块夹抵摩擦,利提升碳纤维轮圈整体的使用寿命。以上说明对本技术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碳纤维轮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碳纤维主体轮圈、两个刹车夹抵片及复数个碳纤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纤维轮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碳纤维主体轮圈、两个刹车夹抵片及复数个碳纤维包覆层; 该碳纤维主体轮圈外径向内凹陷有一供轮胎组装的胎设面,该碳纤维主体轮圈两侧面各形成有一供刹车夹抵片对位设置的组装面,该刹车夹抵片是对应碳纤维主体轮圈的侧边轮廓的圆环形片体; 该碳纤维包覆层圈绕碳纤维主体轮圈及两刹车夹抵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博坚
申请(专利权)人:林博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