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回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150652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30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机回转装置,包括安装于起重机上车上的液压马达,和安装于起重机底盘上设有外齿的回转支承,其还包括与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连接的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上的第一内齿轮和太阳轮,设于太阳轮和第一内齿轮之间且与太阳轮和第一内齿轮均啮合的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还分别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与一第二内齿轮连接,且所述第二内齿轮与回转支承的外齿相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行星齿轮机构进行传递动力,可方便的控制整个回转装置的传递扭矩和速度,并且能获比较稳定的传动比。(*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机回转装置,包括安装于起重机上车上的液压马达,和安装于起重机底盘上设有外齿的回转支承,其还包括与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连接的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上的第一内齿轮和太阳轮,设于太阳轮和第一内齿轮之间且与太阳轮和第一内齿轮均啮合的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还分别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与一第二内齿轮连接,且所述第二内齿轮与回转支承的外齿相啮合。本技术通过行星齿轮机构进行传递动力,可方便的控制整个回转装置的传递扭矩和速度,并且能获比较稳定的传动比。【专利说明】起重机回转装置
本技术涉及起重机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起重机回转装置。
技术介绍
起重机一般包括底盘和上车,广泛应用于车站、仓库、码头、工地、野外救援等场所。其中,上车是通过回转机构可旋转地安装在底盘上,旋转中心线竖向延伸。回转机构包括多种结构,已知的包括回转支承和回转驱动装置,回转支承与底盘固定,且回转支承形成外齿圈。回转驱动装置包括一个液压马达和安装在液压马达输出轴上的回转驱动齿轮,液压马达安装在上车上,回转驱动齿轮与回转支承的外齿圈啮合。在回转时,液压马达驱动回转驱动齿轮旋转,回转驱动齿轮与回转支承的外齿圈啮合,回转支承的外齿圈保持不动,对回转驱动齿轮的反作用力驱动液压马达及上车相对于底盘旋转,使上车绕竖向延伸的旋转中心线相对于底盘在360度范围内回转。但是现有的方案中,由于是将回转支承的外齿圈与液压马达输出轴上的回转驱动齿轮直接连接的,在设计时,对不同吨位的起重机需要严格对啮合的齿数进行控制以达到合理的传动比,同时传递扭矩和速度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对控制系统的精度要求增加,且控制不方便。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结构的起重机回转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方便控制传递扭矩和速度、并且传动比稳定的起重机回转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起重机回转装置,包括安装于起重机上车上的液压马达,和安装于起重机底盘上设有外齿的回转支承,其还包括与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连接的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上的第一内齿轮和太阳轮,设于太阳轮和第一内齿轮之间且与太阳轮和第一内齿轮均啮合的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还分别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与一第二内齿轮连接,且所述第二内齿轮与回转支承的外齿相(?合。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通过第一轴承座安装于起重机的上车上;所述第二内齿轮通过第三转轴和第二轴承座安装于起重机的上车上;所述回转支承通过第三转轴和第三轴承座安装于起重机的底盘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内齿轮的内齿以及回转支承的外齿均为斜齿或直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行星齿轮机构进行传递动力,可方便的控制整个回转装置的传递扭矩和速度,并且能获比较稳定的传动比。【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起重机回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液压马达输出轴,2、第一轴承座,3、第一内齿轮,4、第一行星轮,5、太阳轮,6、第二行星轮,7、第一转轴,8、第二转轴,9、第三转轴,10、第二轴承座,11、第二内齿轮,12、回转支承,13、第三轴承座,14、第三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起重机回转装置,包括安装于起重机上车上的液压马达,和安装于起重机底盘上设有外齿的回转支承12,其还包括与所述的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I连接的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的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I上的第一内齿轮3和太阳轮5,设于太阳轮5和第一内齿轮3之间且与太阳轮5和第一内齿轮3均啮合的第一行星轮4和第二行星轮6 ;所述的第一行星轮4和第二行星轮6还分别通过第一转轴7和第二转轴8与一第二内齿轮11连接,且所述的第二内齿轮11与回转支承12的外齿相啮合。具体的,所述的第一内齿轮3是固定的,即不随液压马达输出轴I的转动而转动,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I通过第一轴承座2安装于起重机的上车上;所述的第二内齿轮11通过第三转轴9和第二轴承座10安装于起重机的上车上;所述的回转支承12通过第三转轴14和第三轴承座13安装于起重机的底盘上。并且可以根据实际的设计和承载能力的需要,选择所述的第二内齿轮11的内齿以及回转支承12的外齿均为斜齿或直齿。本技术的回转装置的原理为:液压马达输出动力驱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5转动,并带动第一行星轮4和第二行星轮6围绕太阳轮5作行星运动,同时通过第一转轴7和第二转轴8驱动第二内齿轮11转动,由于回转支承12是固定安装在起重机底盘上的,即可通过第二内齿轮11带动起重机上车在底盘上实现回转。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起重机回转装置,包括安装于起重机上车上的液压马达,和安装于起重机底盘上设有外齿的回转支承(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I)连接的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I)上的第一内齿轮(3)和太阳轮(5),设于太阳轮(5)和第一内齿轮(3)之间且与太阳轮(5)和第一内齿轮(3)均啮合的第一行星轮(4)和第二行星轮(6);所述第一行星轮(4)和第二行星轮(6)还分别通过第一转轴(7)和第二转轴(8)与一第二内齿轮(11)连接,且所述第二内齿轮(11)与回转支承(12)的外齿相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I)通过第一轴承座(2 )安装于起重机的上车上;所述第二内齿轮(11)通过第三转轴(9)和第二轴承座(10)安装于起重机的上车上;所述回转支承(12)通过第三转轴(14)和第三轴承座(13)安装于起重机的底盘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所述的起重机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齿轮(11)的内齿以及回转支承(12)的外齿均为斜齿或直齿。【文档编号】B66C23/86GK203667863SQ201320676578【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0日 【专利技术者】李刚晖, 穆元好, 宁跃辉, 胡亮, 黄先楚, 王阳 申请人:湖南飞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起重机回转装置,包括安装于起重机上车上的液压马达,和安装于起重机底盘上设有外齿的回转支承(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1)连接的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输出轴(1)上的第一内齿轮(3)和太阳轮(5),设于太阳轮(5)和第一内齿轮(3)之间且与太阳轮(5)和第一内齿轮(3)均啮合的第一行星轮(4)和第二行星轮(6);所述第一行星轮(4)和第二行星轮(6)还分别通过第一转轴(7)和第二转轴(8)与一第二内齿轮(11)连接,且所述第二内齿轮(11)与回转支承(12)的外齿相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晖穆元好宁跃辉胡亮黄先楚王阳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飞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