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电定位组件及转轨装置,光电定位组件,其包括光隙板和光电感应装置,光隙板包括光隙板主体、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沿光隙板的移动方向平行地设置,第二遮光板上开设有可以通光的缝隙,光电感应装置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和光电控制模块,在垂直于光隙板的移动方向上,第一光电传感器和第二光电传感器的位置分别与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的位置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光电定位组件通过光隙板和光电感应装置之间的相对移动来进行定位,其精确度高,且误差不会积累,因此在长时间使用下仍能保证较好的定位精度。(*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光电定位组件及转轨装置,光电定位组件,其包括光隙板和光电感应装置,光隙板包括光隙板主体、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沿光隙板的移动方向平行地设置,第二遮光板上开设有可以通光的缝隙,光电感应装置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和光电控制模块,在垂直于光隙板的移动方向上,第一光电传感器和第二光电传感器的位置分别与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的位置相对应。本技术提供的光电定位组件通过光隙板和光电感应装置之间的相对移动来进行定位,其精确度高,且误差不会积累,因此在长时间使用下仍能保证较好的定位精度。【专利说明】一种光电定位组件及转轨装置
本技术涉及物流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电定位组件及具有其的转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轨道物流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医院等场所,竖直、水平及弯曲的轨道分布在医院的各楼层,智能化的轨道车则在轨道上面穿梭运送物品,减化了原有传送物品的流程。当轨道车有时不同的轨道之间进行切换,为此需要转轨器进行转轨。目前市场上的转轨器一般使用增量式编码器记录轨道移动的距离,但是当转轨器因安装产生一定变形时,增量式编码器会略微打滑而使得所记录的距离产生误差,并且这种误差是累积的,会越来越大,因此会严重影响到转轨的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以定位精度闻的光电定位组件及具有其的转轨装置。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光电定位组件,其包括光隙板和光电感应装置,所述光隙板可相对于所述光电感应装置移动,所述光隙板包括光隙板主体、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所述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连接于所述光隙板主体上,且沿所述光隙板的移动方向平行地设置,所述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在垂直于所述光隙板的移动方向上间隔第一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遮光板上开设有可以通光的缝隙,所述光电感应装置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和光电控制模块,在垂直于所述光隙板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和第二光电传感器的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光电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连接以接收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的信号,所述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的移动路径分别经过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的光路以改变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优选地,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一光发射装置和第一光接收装置,所述第一光发射装置和第一光接收装置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遮光板的移动路径穿过所述第一间隙。优选地,所述光电感应装置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所述两个第一光电传感器沿所述第一遮光板的移动路径间隔设置,且在所述第一遮光板的移动路径上,所述两个第一光电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遮光板的长度。优选地,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二光发射装置和第二光接收装置,所述第二光发射装置和第二光接收装置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遮光板及所述缝隙的移动路径穿过所述第二间隙。优选地,在所述光隙板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缝隙位于所述第一遮光板的两端部之间。优选地,在所述光隙板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第一遮光板的两端部位于所述第二遮光板的两端部之间。优选地,所述光电感应装置还包括安装板,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一侧,所述光电控制模块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侧。优选地,所述光隙板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光隙板主体连接,且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多个固定孔。本技术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转轨装置,其包括移动轨道、驱动装置、控制装置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电定位组件,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移动轨道连接以驱动所述移动轨道平移,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以控制所述驱动装置,所述光电定位组件的光隙板与所述移动轨道连接以随所述移动轨道移动,所述光电感应装置固定设置,所述光电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遮光板挡住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的光路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减速,所述缝隙打开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的光路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停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定位组件及转轨装置,通过光隙板和光电感应装置之间的相对移动来进行定位,其精确度高,且误差不会积累,因此在长时间使用下仍能保证较好的定位精度。而且,在本技术的转轨装置中无需安装增量式编码器,可以降低成本,同时还省去对增量式编码器的校准、维护等步骤,节省了调试时间,简化了调试步骤。【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光电定位组件的光电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光电定位组件的光隙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光电定位组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5是图1中的光电定位组件的另一视角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考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电定位组件,其包括光隙板2和光电感应装置1,光隙板2可相对于光电感应装置I移动,光电感应装置I通过感应光隙板2的移动进行定位。请参考图3,光隙板2包括光隙板主体21、第一遮光板22和第二遮光板23。光隙板主体21大致呈倒“L”形,第一遮光板22和第二遮光板23为两平板,用于遮挡光路。第一遮光板22和第二遮光板23连接于光隙板主体21上,且沿光隙板2的移动方向平行地设置。第一遮光板22和第二遮光板23在垂直于光隙板2的移动方向上间隔第一预设距离。第二遮光板23上开设有可以通光的缝隙231。请参考图2,光电感应装置I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12、第二光电传感器13和光电控制模块14。第一光电传感器12和第二光电传感器13分别用于感测第一遮光板22和第二遮光板23,光电控制模块14与第一光电传感器12、第二光电传感器13连接以接收第一光电传感器12、第二光电传感器13的输出信号。在垂直于光隙板2的移动方向上,第一光电传感器12和第二光电传感器13的位置分别与第一遮光板22和第二遮光板23的位置相对应。第一遮光板22和第二遮光板23的移动路径分别经过第一光电传感器12、第二光电传感器13的光路以改变第一光电传感器12、第二光电传感器13的输出信号。具体来说,当第一遮光板22移动经过第一光电传感器12时,挡住第一光电传感器12的光路,改变第一光电传感器12的输出信号,例如从“开”改为“关”,类似地,第二遮光板23也改变第二光电传感器13的输出信号,不同之处在于,当缝隙231经过第二光电传感器13的光路时,第二光电传感器12的输出信号又从“关”变为“开”。请参考图2,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光电传感器12包括第一光发射装置121和第一光接收装置122,第一光发射装置121和第一光接收装置12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23,第一遮光板22的移动路径穿过第一间隙123。第一光发射装置121和第一光接收装置122之间具有光路,当第一遮光板22穿过第一间隙123时,挡住第一光发射装置121和第一光接收装置122之间的光路,使第一光接收装置122不能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电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光隙板和光电感应装置,所述光隙板可相对于所述光电感应装置移动,所述光隙板包括光隙板主体、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所述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连接于所述光隙板主体上,且沿所述光隙板的移动方向平行地设置,所述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在垂直于所述光隙板的移动方向上间隔第一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遮光板上开设有可以通光的缝隙,所述光电感应装置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和光电控制模块,在垂直于所述光隙板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和第二光电传感器的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光电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连接以接收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的信号,所述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的移动路径分别经过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的光路以改变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谦,庄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沃伦韦尔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