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竖流式水处理气浮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21045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2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竖流式水处理气浮池,包括池体、第一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第三环形隔板、碰撞接触室、粘附接触室、气浮分离室以及导流出水室,碰撞接触室和粘附接触室由第一环形隔板底部与池底形成的间隙连通,第二环形隔板上部为导流板,气浮分离室和导流出水室由第三环形隔板底部与池底形成的间隙连通,碰撞接触室底部和粘附接触室底部均布置的溶气释放器,碰撞接触室上部布置原水入水管管口,第一环形隔板上部为导流板,第一环形隔板上部导流板的边沿较第二环形隔板上部导流板的边沿高,气浮分离室上方设置机械排渣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抵抗水质变化风险能力和净水效果,便于大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竖流式水处理气浮池,包括池体、第一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第三环形隔板、碰撞接触室、粘附接触室、气浮分离室以及导流出水室,碰撞接触室和粘附接触室由第一环形隔板底部与池底形成的间隙连通,第二环形隔板上部为导流板,气浮分离室和导流出水室由第三环形隔板底部与池底形成的间隙连通,碰撞接触室底部和粘附接触室底部均布置的溶气释放器,碰撞接触室上部布置原水入水管管口,第一环形隔板上部为导流板,第一环形隔板上部导流板的边沿较第二环形隔板上部导流板的边沿高,气浮分离室上方设置机械排渣系统。本专利技术提高了抵抗水质变化风险能力和净水效果,便于大型化。【专利说明】一种高效竖流式水处理气浮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竖流式水处理气浮池。
技术介绍
气浮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固液分离技术,始于选矿浮选技术,它是往水通入大量密集的微气泡,使其与杂质、絮粒相互粘附,形成整体比重小于水的浮体,并依靠浮力使其上浮至水面,从而完成固、分离的净水技术。最初,该技术主要用于脂肪、油、纤维、油脂等密度小于水的物质的去除,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此工艺在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处理中得到推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炼油、造纸、印染、电力、化工、纺织、皮革、食品、机械、轻工业等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以及生活饮用水的处理上。根据产生气泡的方式不同,气浮工艺分为电解(凝聚)气浮、曝气气浮和溶气气浮,其中加压溶气气浮工艺是水处理最常用的工艺之一。目前加压溶气气浮工艺分为顺流式气浮工艺和逆流式气浮工艺。顺流式气浮工艺是气浮接触室中采用顺流的方式使原水与溶气水进行同向接触,微气泡与悬浮物在接触室同向运动并完成碰撞与粘附过程,由于微气泡与悬浮物向上同向流动,微气泡与悬浮物的接触时间短,造成微气泡的附着效果差,尤其是在原水中油或悬浮颗粒比较多以及絮体松散的情况下,顺流式气浮工艺难以有效去除水中油和悬浮颗粒,净水效果不理想。逆流式气浮工艺是气浮接触室中采用逆流的方式使原水与溶气水进行逆向接触,微气泡与原水逆向流动,气浮接触室底部出水,下降的悬浮物与上升的微气泡逆向接触,使微气泡与悬浮物碰撞。在逆流过程中,微气泡与悬浮物实现有效碰撞,粘附过程不需要太大的水流动力,但是由于原水向下流动,呈紊流状态,水流动力大,碰撞后的微气泡与悬浮物不能很好的粘附形成稳定的泡絮体或者粘附之后在原水逆流作用下发生脱附现象,导致泡絮体不能很好的完成上浮分离过程,出现“跑矾花’现象。逆流式气浮工艺对原水水质变化以及表面负荷的适应性不强,随着运行的进行,净水效果变差,往往通过增大回流比、增大微气泡浓度或者增加气浮池深度来获得较好水质,但是这种做法极为耗能而且经济效益不闻。现有的气浮装置单设一级接触室,并未将碰撞与粘附区分离开来,这样导致气浮出水效果不好,气浮池池深较大,形成的絮体易于发生脱附现象,微气泡与水中悬浮颗粒物的粘附效率不高,净水效果不好。另外,由于泡絮体受水力冲击影响大,长距离扩散易发生脱附,使得净化的水质重新变差,这就限制了粘附接触室和气浮分离室的整体长度,使得平流式气浮池难于大型化。大型溶气气浮池溶气释放器易堵塞,个别溶气释放器的堵塞会影响整体气浮效果,故很少见到大型溶气气浮运行良好的实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竖流式水处理气浮池,它提高了抵抗水质变化风险能力和净水效果,便于大型化。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效竖流式水处 理气浮池,包括池体,池体内从池中心向外顺次设置第一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和第三环形隔板,第一环形隔板围成碰撞接触室,第二环形隔板与第一环形隔板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粘附接触室,第三环形隔板与第二环形隔板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气浮分离室,池体与第三环形隔板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导流出水室,碰撞接触室和粘附接触室由第一环形隔板底部与池底形成的间隙连通,第二环形隔板上部为导流板,气浮分离室和导流出水室由第三环形隔板底部与池底形成的间隙连通,碰撞接触室底部和粘附接触室底部均布置的溶气释放器,碰撞接触室上部布置原水入水管管口,第一环形隔板上部为导流板,第一环形隔板上部导流板的边沿较第二环形隔板上部导流板的边沿高,气浮分离室上方设置机械排渣系统。上述高效水处理气浮池,碰撞接触室的水流流速为15-25mm/s,粘附接触室的水流流速为5-15mm/s,第一环形隔板底部与池底形成的间隙的水流流速为10-20mm/s,气浮分离室向下水流流速为l~3mm/s。上述高效水处理气浮池,碰撞接触室和粘附接触室内的溶气释放器均位于由第一环形隔板底部与池底形成的间隙上方15-25cm处。上述高效水处理气浮池,碰撞接触室和粘附接触室内的溶气释放器分别与溶气水支管连接,溶气水支管和溶气水总管连接,溶气水支管上均设置控制阀及流量计量装置。上述高效水处理气浮池,原水入水管管口与碰撞接触室底部设置的溶气释放器的垂直距离不小于lm,原水入水管管口距碰撞接触室液位垂直距离不小于30cm。上述高效水处理气浮池,粘附接触室内的溶气释放器包括以碰撞接触室为中心环形均布的若干个。上述高效水处理气浮池,池底设置清除池底沉淀物的排渣放空管。上述高效水处理气浮池,导流出水室的处理后水由溢流管排出,溢流管上设有控制阀,原水入水管上设有流量计和控制阀。上述高效水处理气浮池,第一环形隔板上部导流板与竖立面的夹角为45-60°。上述高效水处理气浮池,水处理气浮池径深比为2:1飞:1,碰撞接触室和粘附接触室一起称为接触室,接触室径深比为1:广1:2,水处理气浮池有效水深为1.5^2.0m,水处理气浮池水力停留时间为l(Tl5min。本专利技术的气浮接触室分为两级,分别为碰撞接触室和粘附接触室,碰撞接触室和粘附接触室在池底连通,碰撞接触室底部和粘附接触室底部均布置溶气释放器。在碰撞接触室,微气泡与原水逆向流动,完成了微气泡与悬浮物的充分碰撞,然后碰撞接触室的出水进入粘附接触室,在粘附接触室,微气泡与原水同向流动接触,碰撞接触室的部分微气泡进入粘附接触室增大了粘附接触室微气泡浓度,便于在粘附接触室完成微气泡与悬浮物的粘附过程,形成稳定的泡絮体上浮至气浮分离室。原水顺次流经碰撞接触室和粘附接触室,微气泡与悬浮物的接触时间长,提高了微气泡的附着效果,能够较好降低泡絮体脱附现象的发生,强化出水水质。本专利技术显著提高微气泡-悬浮物的相互作用,实现微气泡与悬浮物充分碰撞和有效粘附,降低泡絮体脱附现象的发生概率,大大提高了气浮工艺抵抗水质变化风险能力和净水效果。另外,粘附接触室上浮的泡絮体向四周扩散,和平流式单方向扩散相比,同样的扩散距离,扩散面积大大提高,为水处理气浮池大型化提供了条件。【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环形隔板,2第二环形隔板,3第三环形隔板,4碰撞接触室,5粘附接触室,6气浮分离室,7导流出水室,8溶气释放器,9原水入水管管口。【具体实施方式】通过研究发现,气浮工艺中微气泡与悬浮物粘附结合机理主要遵循碰撞粘附机理,可将微气泡与悬浮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分解为三个子过程:(I)碰撞过程,即两者间距逐步缩小至相遇的过程;(2)粘附,即两者之间液膜厚度变薄至破裂,最终形成稳定的三相接触角的过程;(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竖流式水处理气浮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池体内从池中心向外顺次设置第一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和第三环形隔板,第一环形隔板围成碰撞接触室,第二环形隔板与第一环形隔板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粘附接触室,第三环形隔板与第二环形隔板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气浮分离室,池体与第三环形隔板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导流出水室,碰撞接触室和粘附接触室由第一环形隔板底部与池底形成的间隙连通,第二环形隔板上部为导流板,气浮分离室和导流出水室由第三环形隔板底部与池底形成的间隙连通,碰撞接触室底部和粘附接触室底部均布置的溶气释放器,碰撞接触室上部布置原水入水管管口,第一环形隔板上部为导流板,第一环形隔板上部导流板的边沿较第二环形隔板上部导流板的边沿高,气浮分离室上方设置机械排渣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磊贾伟建张克峰李梅申姗贾瑞宝宋武昌王鹏邵明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