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FD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非接触式充电电池、非接触式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20221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1 18:2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非接触式碱性充电电池(1)包括:碱性充电电池(10);受电电路(21),该受电电路(21)包含受电线圈(L1~L4)、与受电线圈(L1~L4)并联连接的谐振电容器C1,并且该受电电路(21)利用磁场共振接受谐振频率的交流电力;整流电路(22),该整流电路(22)对由受电电路(21)接受到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电流限制电路(23),该电流限制电路(23)对从整流电路(22)到碱性充电电池(10)的充电电流进行限制;以及外包装体(30),该外包装体(30)呈圆柱形状,收纳有碱性充电电池(10),并且包含与碱性充电电池(10)的正极(12)相连接的正极端子(31)、及与碱性充电电池(10)的负极(13)相连接的负极端子(32),沿着平面卷绕电线而形成为片状的所述受电线圈(L1~L4)沿着所述外包装体(30)的内周面(33)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式碱性充电电池(1)包括:碱性充电电池(10);受电电路(21),该受电电路(21)包含受电线圈(L1~L4)、与受电线圈(L1~L4)并联连接的谐振电容器C1,并且该受电电路(21)利用磁场共振接受谐振频率的交流电力;整流电路(22),该整流电路(22)对由受电电路(21)接受到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电流限制电路(23),该电流限制电路(23)对从整流电路(22)到碱性充电电池(10)的充电电流进行限制;以及外包装体(30),该外包装体(30)呈圆柱形状,收纳有碱性充电电池(10),并且包含与碱性充电电池(10)的正极(12)相连接的正极端子(31)、及与碱性充电电池(10)的负极(13)相连接的负极端子(32),沿着平面卷绕电线而形成为片状的所述受电线圈(L1~L4)沿着所述外包装体(30)的内周面(33)设置。【专利说明】非接触式充电电池、非接触式充电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代替干电池的碱性充电电池,能以非接触的方式充电的非接触式充电电池、以及以非接触的方式传输电力并对该非接触式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的非接触式充电器。
技术介绍
尺寸与输出电压等与干电池(IEC60086(JISC8500)所规定的一次性电池)相同,且能代替干电池的碱性充电电池等充电电池(Secondary Battery)随着近年来地球环境保护的形势的高涨而得到广泛普及。此外,作为与充电电池的充电相关的技术的一个示例,已知有使用非接触式电能传输(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技术的充电方法。作为利用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对能代替干电池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的现有技术的一个示例,已知有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5)。然而,利用电磁感应方式进行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所能够传输电力的距离非常短,并且即使送电侧的线圈与受电侧的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仅稍稍偏离,电力传输效率就会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正确地配合该位置关系,在便利性方面存在问题。利用电磁感应方式进行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若在电能传输路径上设置某种金属制的物质,则该金属制的物质会由于感应加热而被加热,因此在安全性方面存在问题。由此,近年来,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方式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备受注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6?10)。磁共振方式利用了将由流过送电侧的线圈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振动传递到以相同频率进行谐振的受电侧的谐振电路的磁共振,是与电磁感应方式完全不同的方式。由磁共振方式进行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与电磁感应方式相比,能够传输电力的距离较长,即使送电侧的线圈与受电侧的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稍许偏离,电力传输效率也几乎不会降低,因此在便利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此外,由磁共振方式进行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与电磁感应方式相比,利用的磁场较小,并且仅特定谐振频率的谐振电路能够受电,因此几乎不会产生感应加热。并且,能够根据谐振频率来选择充电对象。并且,与电磁感应方式中送电侧与受电侧存在一对一的关系相对,磁共振方式能从一个送电线圈向多个受电线圈进行送电,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便利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 - 1177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 - 1243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0 — 19370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11 - 4523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11 - 60677号公报 专利文献6:美国专利第7741734号公报 专利文献7:美国专利第7825543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专利特表2009-501510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专利特开2010 — 119193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专利特开2011 - 302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就本 申请人:已知的范围,在能代替干电池的非接触式充电电池中,不存在采用利用磁共振方式进行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的现有技术。此外,利用电磁感应方式进行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除了如上述那样在便利性以及安全性方面存在问题以外,还存在以下问题:即,为了实现实用的电能传输,不得不使线圈的匝数在一定以上。并且,能代替干电池的非接触式充电电池必须具有由规格(IEC60086(JISC8500))设定的形状以及尺寸,并且必须确保一定以上的电池容量。因此,在能代替干电池的非接触式充电电池中,当采用利用电磁感应方式进行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时,如专利文献I?5所公开的那样,根据安装效率的观点来看,不得不以充电电池的轴芯为中心的卷绕方向来卷绕线圈。于是,如上所述那样,利用电磁感应方式进行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需要正确地配合充电时送电侧的线圈与受电侧的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在能代替干电池的非接触式充电电池中,当采用利用电磁感应方式进行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时,如专利文献I?4所公开的那样,由于充电电池一侧的线圈的卷绕方向的限制,使得非接触式充电器的结构也限制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例如,专利文献I或2公开的非接触式充电器为如下结构:即,设置有内置送电线圈的圆筒形状的电池收纳部,该筒状的电池收纳部必须以树立的状态来收纳充电电池。此夕卜,例如专利文献3或4公开的非接触式充电器为如下结构:即,在壳体的底面上并排地设置有埋设送电线圈的多个凹陷部,充电电池必须一个一个并排地放置在这些多个凹陷部中。即,在专利文献I?4公开的现有技术中,充电时对充电电池的处理依然繁琐,能够同时充电的充电电池数量较少,因此不能说充分发挥了非接触式充电的优点,依然存在便利性方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具有更高便利性的非接触式充电电池、非接触式充电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非接触式充电电池的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电池;受电电路,该受电电路包含受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并联连接的谐振电容器,并且该受电电路利用磁共振来接收谐振频率的交流电力;整流电路,该整流电路对利用所述受电电路进行受电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电流限制电路,该电流限制电路对从所述整流电路充电到所述充电电池的充电电流进行限制;以及外包装体,该外包装体呈圆柱形状,收纳有所述充电电池,并且包含与所述充电电池的正极相连接的正极端子、及与所述充电电池的负极相连接的负极端子,沿着平面卷绕电线而形成为片状的所述受电线圈沿着所述外包装体的内周面设置。受电线圈是沿着平面卷绕电线而形成为片状的所谓的平板线圈,沿着外包装体的内周面设置。因而,通过使非接触式充电器的送电线圈与外包装体的外周面相对,能构成受电线圈与送电线圈相对的状态,即能有效地进行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的状态。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非接触式充电电池对于例如将沿着平面卷绕电线而形成为片状的送电线圈设置成与放置面部相平行的非接触式充电器,仅通过使该非接触式充电电池处于横躺在该非接触式充电器的放置面部上的状态,就能进行有效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利用磁共振方式进行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与电磁感应方式相比,所能传输电力的距离较长,即使送电一侧的线圈与受电一侧的线圈的位置关系稍许偏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接触式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电池;受电电路,该受电电路包含受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并联连接的谐振电容器,并且该受电电路利用磁共振来接收谐振频率的交流电力;整流电路,该整流电路对利用所述受电电路进行受电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电流限制电路,该电流限制电路对从所述整流电路充电到所述充电电池的充电电流进行限制;以及外包装体,该外包装体呈圆柱形状,收纳有所述充电电池,并且包含与所述充电电池的正极相连接的正极端子、及与所述充电电池的负极相连接的负极端子,沿着平面卷绕电线而形成为片状的所述受电线圈沿着所述外包装体的内周面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徹也吉桥英隆寺冈浩仁都贺裕土屋胜毅
申请(专利权)人:FDK株式会社FDKTWICELL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