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1170 阅读:3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利用壳色这一质量性状为标记,以不同壳色的菲律宾蛤仔为材料,通过单体杂交、群体杂交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系。具体地说,以生长快的珍珠白、海洋红、两道红品系,抗逆性强的斑马蛤品系为材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杂交系,得到了生长快、抗逆性强的白斑马、红斑马杂交品系。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杂交系具有生长快,存活率高的特点,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菲律宾蛤仔产量,为菲律宾蛤仔品种改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贝类养殖范畴,具体涉及菲律宾蛤仔的制种方法。
技术介绍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属双壳纲帘蛤科、缀锦亚科、蛤仔属,属于广温、广盐性品种。目前在世界约200万吨的菲律宾蛤仔产量中,约90%来自于养殖,且主要来自我国大陆的养殖(Goulletquer 1997)。1999年我国滩涂贝类的产量为246.4万吨,其中73%为菲律宾蛤仔,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8.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均供不应求,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由于不注重资源保护,乱采滥捕,其天然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苗种严重不足,种质退化是制约我国北方地区蛤仔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闫喜武,2005)。菲律宾蛤仔贝壳形态变化很大,壳面颜色和花纹变化各异,曾被许多分类学家定义为不同的种(庄启谦,2000)。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这种壳色多态现象,但很少有人通过杂交来研究这种壳色多态的原因。Peignon等(1995)通过相同壳色蛤仔的近缘杂交,分析了菲律宾蛤仔壳色的决定机制,并主要研究了壳色、壳面花纹的遗传变异和出现壳色纯合的原理。闫喜武等(2002-2005)建立了菲律宾蛤仔壳色品系,通过群体杂交,成功红斑马壳色品系。张跃环等(2005-2008)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的单体杂交,群体杂交,获得了生长性状优良的杂交系。在我国,同一种贝类的壳色品系间杂交报导很少。大多利用壳色的可遗传性,通过定向选育来获取新品种。郑怀平等(2003,2004)通过建立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杂交、自交、壳色家系,对其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发现杂交使表型性状得到了改良,存在的杂种优势;不同壳色个体间存在生长、存活上的差异。闫喜武等(2002-2005)在对菲律宾蛤仔研究中发现,不同壳色的菲律宾蛤仔生长发育存在差别并且壳色这一质量性状可以稳定遗传给后代,通过群体杂交首次获得了世界上唯一的红斑马品系。-->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菲律宾蛤仔种质退化的问题,张跃环等(2005-2008)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的单体杂交,研究发现其子代的壳色表现与性别无关,为非伴性遗传,在此基础上进行群体杂交,得到红斑马、白斑马、两道红斑马等壳色杂交品系。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以壳色为标记的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通过对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的杂交选育,包括两道红、两道白、玛瑙黑、海洋红、珍珠白、斑马蛤、波纹蛤品系的生长发育比较,使得壳色得到纯化,从而筛选出生长快、抗逆性强的壳色品系。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1).先采用不同壳色品系间的单体杂交的策略,包括珍珠白×斑马蛤、海洋红×斑马蛤、珍珠白×海洋红的杂交,在亲贝性腺成熟时,通过人工刺激的方法促使亲贝产卵、排精,经过产卵及孵化、幼虫培养、稚贝培育、稚贝中间育成环节,获得不同壳色的子代;(2).通过不同壳色生长发育比较发现,珍珠白、海洋红、两道红具有生长快的特点,斑马蛤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通过单体杂交,发现其子代的壳色表现与性别无关,为非伴性遗传,在此基础上,开展两两壳色品系间的群体杂交,包括海洋红×斑马蛤、白蛤×斑马蛤、两道红×斑马蛤的群体杂交,当亲贝性腺成熟时,通过人工刺激的方法促使亲贝产卵、排精,经过幼虫培养、稚贝培育、稚贝中间育成等环节,获得子一代的亲本壳色的蛤仔品系和杂交种的壳色品系。所述的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常规方法进行产卵、孵化的操作过程中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即对亲本产卵、排精开始到孵化成D形幼虫阶段所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进行清洗,并对亲本进行清洗后再放入相应容器中放养。所述的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刺激的方法为阴干2-12h,流水刺激0.5-1.5h。所述的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稚贝中间育成时,定期更换不同数目的网袋,即60目-40目-20目。所述的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幼虫培养时每天投喂的饵料为,前期投喂绿色巴夫藻,后期混合投喂质量比1∶1的绿色巴夫藻和小球藻;所述绿色巴夫藻为湛江等鞭金藻。-->所述(1)的制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a.亲贝来源与选取:从野生群体(养殖群体)中,选出2龄的壳型规整,壳色一致的两道红、两道白、玛瑙黑、海洋红、珍珠白、斑马蛤、波纹蛤作为繁殖群体,放到生态虾池中进行自然促熟。定期取样观察性腺发育,待其性腺成熟。b.产卵及孵化:当其亲贝性腺成熟时,通过阴干4h,流水1h的刺激,2-4h后亲开贝始产卵排精,将正在产卵排精的个体抓出来,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放到盛有新鲜海水的2.0L红色塑料桶中,大约经过5-15min,单独放置的个体会继续产卵排精。共选取6个,海洋红、白蛤、斑马蛤雌雄各一个,建立了3个杂交组合海洋红×斑马蛤、白蛤×斑马蛤、白蛤×海洋红,3个自交组合海洋红×海洋红、白蛤×白蛤、斑马蛤×斑马蛤,实现3×3的双列杂交。受精前检查卵子是否已经受精,已受精个体的卵子弃掉,换取未受精的个体进行杂交,将获得的精卵组合好受精,在事先处理好的备用红色塑料桶中迅速混合,搅拌均匀。用150目筛绢网过滤杂质,转入10L红桶中孵化,调整密度5-6个/ml,充气孵化。大约经过25h,发育至D形幼虫。整个操作过程中,各实验组严格隔离,使其不受外来精卵的影响。c.幼虫培养:用300目筛绢网制作的网箱选育D形幼虫,幼虫培养密度6-8个/ml,每2天换1次水,换水量为100%。饵料每天投喂2次,前期为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后期为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1∶1)混合投喂,投饵量适幼虫摄食情况而定。为防止白色塑料桶中不同壳色蛤仔幼虫之间混杂,换水网箱单独使用。幼虫培育期间,水温为20.4-23.6℃,盐度为24-28。为了消除养殖密度的影响,在幼虫期定期对密度进行调整。d.稚贝培育:幼虫变态后,正常培育同c。当稚贝生长至40日龄时,春季稚贝装入60目的网袋中,进行中间育成;秋季稚贝装入80目的网袋,并保证每种壳色蛤仔稚贝密度一致。进行室内越冬,水温为生态池中自然水温。e.稚贝中间育成:于当年的7-10月或次年5-10月在该场的生态池中进行中间育成。中间育成采用60目网袋(40cm×60cm),在稚贝中间育成阶段,定期更换不同目数的网袋(60目-40目-20目),消除网目对稚贝生长的影响;同时,对密度进行调整,使每个重复密度保持一致。水泥池中混合个体大概在3mm左右-->可色就完全表现出来,在更换网目的过程中,将各种壳色子代挑选出来,进行中间育成。f.经过幼虫培养、稚贝培育、中间育成等环节,获得了子一代的各种壳色的蛤仔品系。9月下旬的子代性腺成熟,可以产卵,从而获得子二代,如此循环下去使得壳色得到进一步纯化。从中筛选出生长快、抗逆性强的壳色品系。所述(2)的制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亲贝来源同(1)中的a,当其亲贝性腺成熟时,将海洋红与斑马蛤(各30个)、白蛤与斑马蛤(各30个)、两道红与斑马蛤(各30个)分别放到各自的白色塑料桶中。通过阴干8h,流水1h的刺激,2-4h后亲开贝始产卵排精,从而得到了3个两两壳色品系间的群体杂交组合。该组合的特点是,子代中除了亲本原有的两种壳色外,还会出现杂交种的壳色表现,可以获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壳色作为遗传标记对菲律宾蛤仔进行杂交,从而获得稳定遗传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的壳色品系;    所述的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具体为:海洋红×斑马蛤、白蛤×斑马蛤、两道红×斑马蛤的群体杂交,当亲贝性腺成熟时,通过人工刺激的方法促使亲贝产卵、排精,经过幼虫培养、稚贝培育、稚贝中间育成等环节,获得子一代的亲本壳色的蛤仔品系和杂交种的壳色品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壳色作为遗传标记对菲律宾蛤仔进行杂交,从而获得稳定遗传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的壳色品系;所述的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具体为:海洋红×斑马蛤、白蛤×斑马蛤、两道红×斑马蛤的群体杂交,当亲贝性腺成熟时,通过人工刺激的方法促使亲贝产卵、排精,经过幼虫培养、稚贝培育、稚贝中间育成等环节,获得子一代的亲本壳色的蛤仔品系和杂交种的壳色品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菲律宾蛤仔杂交系的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常规方法进行产卵、孵化的操作过程中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即对亲本产卵、排精开始到孵化成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喜武张跃环杨凤张国范潘发林张澎方顺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水产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