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辅助杀虫剂防治白背飞虱的生态调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白背飞虱成虫发生高峰前期,首先将田间水排掉,露出泥面或浅层水;2)成虫发生高峰期,选择高效低毒杀虫剂,喷雾杀虫;3)排水5天后开始灌水;4)深灌半个月后再排水;5)排-灌连续循环(20天为一个周期),根据田间虫情决定杀虫剂的再次使用。该方法对于减少田间杀虫剂的使用,提高重大农业害虫的绿色有效防控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包括如下步骤:1)白背飞虱成虫发生高峰前期,首先将田间水排掉,露出泥面或浅层水;2)成虫发生高峰期,选择高效低毒杀虫剂,喷雾杀虫;3)排水5天后开始灌水;4)深灌半个月后再排水;5)排-灌连续循环(20天为一个周期),根据田间虫情决定杀虫剂的再次使用。该方法对于减少田间杀虫剂的使用,提高重大农业害虫的绿色有效防控具有科学指导意义。【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重大害虫防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辅助杀虫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害虫的生态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白背飞風(Soga tella furcifera),属同翅目(Homoptera)、飞風科(Delphacidae)。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日本、朝鲜和澳大利亚,几乎遍及我国所有稻区。白背飞虱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通过口针刺吸稻株韧皮部汁液为害水稻,高龄若虫和成虫的取食量较大。其取食会导致造成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瘪粒增加;为害严重时,造成稻株枯死,呈“風烧”状。由于该虫体型小、迁飞繁殖力强、栖息隐蔽等特性,如遇田间适宜生境,易造成突发和爆发。在白背飞虱成、若虫取食直接为害过程中,还能传播其他病害,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白背飞虱是目前影响我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白背飞虱通常将卵产在叶鞘组织内,排列成一条,称为“卵条”,卵粒香蕉形,长0.8cm,宽0.2c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色,并出现红色眼点,将孵化时眼点变为红褐色。卵块排列成行,每行有卵几粒至20多粒,产卵痕不外露或稍露出尖端。在实验室饲养的稻苗叶鞘基部,可凭肉眼看到深褐色的产卵痕。虽然白背飞虱的卵并不对水稻造成直接为害,但在产卵过程中,雌虫会用产卵器刺破叶鞘或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卵是白背飞虱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虫态,它的发生量及其存活率直接关系到成、若虫的发生量,进而关系到水稻受损程度。总而言之,卵可间接地影响水稻的产量。一些杀虫剂对于白背飞虱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肖晓华等,2013,湖北植保;倪运东等,2013,现代农药;吴国强等,2013,浙江农业学报;盛仙俏等,2013,中国稻米;李文红等,2013,农药;朱平阳等,2013,浙江农业科学;刘宝生等,2013,西南农业学报),尤其对于成若虫,但是部分杀虫剂的过量使用,使得白背飞虱对农药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药性(张帅和邵振润,2013,中国植保导刊),并且给稻米造成了严重的残留影响(黄会秋,2008,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张夕林等,2011,世界农药)。据报道,水稻产区江、浙、沪地区用药量已高达10.08kg/hm2,施药次数从20世纪每季稻田用药2~3次增加到10次以上(钱允辉等,2008,中国农业科学)。许多农户对于杀虫剂的使用及其安全性缺乏认识,对什么时候用药、用什么药、安全间隔期多长时间等存在盲目性,从而更进一步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于白背飞虱的防治,目前除了化学方法,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稻鸭共作、释放寄生蜂等方法,但均因防治成本高、效果不佳而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陈德茂(1991,科学用水控制大田白背飞虱种群发展研究,贵州农业科学)提出了较初步的生态控制方法,但有其局限性,其仅仅指出白背飞虱卵孵化率随水浸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没有指出具体的时间,而不同温度卵的发育历期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的认为在白背飞虱迁入主峰期后1-5天浅水灌溉;温度相对低时,不一定非得浅灌,可浅灌也可完全排水,完全排水防治效果更好;该项研究没有在实验室进行灌水深度的精准试验,田间试验误差较大;该项研究结果可科学控制白背飞虱种群,但如果防控不当,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必须结合杀虫剂进行综合防控,适时用药,这是作者没有提到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减少杀虫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防控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白背飞虱防治中存在的缺陷,加以改进,提出了,该方法简单可行,仅通过简单的排-灌水便可控制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大大降低杀虫剂的使用量和成本,生态环保,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且防治效果佳。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如下步骤: O白背飞虱成虫发生高峰前期,首先将田间水排掉; 2)成虫发生闻峰期,选择闻效低毒杀虫剂喷雾杀虫; 3)排水4-5天后开始灌水; 4)深灌13-15天后,将田间水排掉; 5)排水4-5天后,再深灌13-15天,连续循环; 6)第5)步的循环过程中,根据田间虫情确定杀虫剂的再次使用。所述高效低毒杀虫剂为噻虫嗪、噻嗪酮、吡蚜酮或吡虫啉。其中,田间白背飞虱成虫较少时,可以不用杀虫剂,通过合理的排水-灌水来有效控制飞虱的种群数量。所述处理方法主要通过控制灌水时间、灌水深度和排水时间,优选的排水时间为5天,深灌时间为15天,深灌指灌水深度使得水稻叶鞘基部浸在水中。所述方法对于田间成虫量较大时,其防治效果更佳,能够大大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本专利技术根据白背飞虱的特性,尤其是喜好在水稻的叶鞘及其基部产卵,通过实验筛选研究,从灌水时间、灌水深度和排水时间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了有效生态控制方法,从而有效控制白背飞虱卵的发育,达到生态防除白背飞虱的目的。本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控制住白背飞虱种群消长,但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控制白背飞虱种群的增长和为害,降低杀虫剂的用量。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方法简单可行:仅通过简单的排-灌水便可控制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农户易于掌握;生态环保:大大降低杀虫剂的使用量和成本,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效果佳:结合化学防控,大大提高了综合防治的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不同月份平均每天每个黄色诱虫板诱集到的白背飞虱(WBPH)成虫数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来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仅仅作示例说明。本专利技术所用水稻种子品种为金丰,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实施例1:温度、浸水时间和深度对白背飞虱卵发育的的影响 O白背飞虱卵在不同温度下正常发育所需要的时间(表1)将白背飞虱的高龄若虫单管饲养在25°C光照培养箱(光周期为白天:黑夜=14:10 h,光照强度为4 LS),待羽化后进行配对。为保证成虫的产卵率,将初羽化雌雄成虫配对2天后移去雌雄成虫。处理过程均在长18cm,内径2.3cm,外径2.5cm的玻璃试管中进行,首先在每个试管中加入2cm高水稻生长营养液(配方为:NH4CL:0.1551g/l,CaCl2:0.11075 g/l,NaH2P04*2H20:0.050375g/l,K2S04:0.08925 g/l,MgS04*7H20:0.405 g/l,FeC13*6H20:7.7 X 10_3 g/1);其次在每个试管中加入2根生长健壮的约5cm高水稻苗,用黑布封口,橡皮筋扎紧。将配对后处理分别放置在5、10、15、20、25、30、35、40°C的光照培养箱(光周期和光照强度同上)中进行,观察若虫孵化情况。每个温度至少处理10对雌雄成虫。当发现水稻苗枯黄时,添加2株新苗,防止初孵若虫因食物缺乏死亡。由于白背飞虱产卵时间的不确定性,因此,将卵的发育历期一律从成虫配对日到若虫孵化日算起。)同一浸水高度和不同的浸水时间对白背飞虱卵发育的影响 如I)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辅助杀虫剂防治白背飞虱的生态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白背飞虱成虫发生高峰前期,首先将田间水排掉,露出泥层或浅层水,视气温和水稻生育期而定,不能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2)成虫发生高峰期,选择高效低毒杀虫剂喷雾杀虫;3)排水4至5天后开始灌水;4)深灌13至15天后,将田间水排掉;5)排水4至5天后,再深灌13至15天,连续循环;6)第5)步的循环过程中,根据田间虫情确定杀虫剂的再次使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晓丽,王冬生,武向文,胡高,袁永达,张天澍,陆爽,滕海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