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所述加强板本体设于发动机盖外板和发动机盖内板之间,且位于发动机盖锁钩处,所述加强板本体包括顶板、从该顶板两侧向下延伸的弯折边、从弯折边向外侧延伸的翻边,两侧的所述翻边分别与发动机盖内板以及发动机锁钩相焊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传统的发动机盖基础上,对发动机盖锁钩处的结构进行优化,在发动机罩外板与内板之间加入该加强板,其顶端开有长圆孔,两侧面开豁口,形成板凳式结构,使得该发动机盖在发动机盖锁钩处的刚度和强度合适,能够同时满足行人保护碰撞碰撞性能、发动机盖抗凹性能以及发动机盖锁钩安装点强度性能的要求。(*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所述加强板本体设于发动机盖外板和发动机盖内板之间,且位于发动机盖锁钩处,所述加强板本体包括顶板、从该顶板两侧向下延伸的弯折边、从弯折边向外侧延伸的翻边,两侧的所述翻边分别与发动机盖内板以及发动机锁钩相焊接。本技术在传统的发动机盖基础上,对发动机盖锁钩处的结构进行优化,在发动机罩外板与内板之间加入该加强板,其顶端开有长圆孔,两侧面开豁口,形成板凳式结构,使得该发动机盖在发动机盖锁钩处的刚度和强度合适,能够同时满足行人保护碰撞碰撞性能、发动机盖抗凹性能以及发动机盖锁钩安装点强度性能的要求。【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是指一种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
技术介绍
目前,人车混杂的局面非常普遍,行人作为交通事故中的弱势群体,伤亡率相对较高,因此对行人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行人保护在欧美国家是强制性法规,也是欧洲新车评价规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在行人保护头部碰撞试验中,由头部的伤害指标(HIC)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由于传统的发动机盖锁钩处空间较小、刚度较大,导致头部碰撞试验过程中,头部直接撞击发动机盖锁钩加强板,从而导致该区域头部伤害值较大,无法满足行人保护碰撞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强度合适且能够满足行人保护碰撞碰撞性能以及发动机盖抗凹性能要求的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所述加强板本体设于发动机盖外板和发动机盖内板之间,且位于发动机盖锁钩处,所述加强板本体包括顶板、从该顶板两侧向下延伸的弯折边、从弯折边向外侧延伸的翻边,两侧的所述翻边分别与发动机盖内板以及锁钩加强板相焊接。其中,所述顶板上间隔设有多个通孔。其中,所述通孔呈长圆形。其中,位于所述发动机盖锁钩一侧的弯折边上设有与所述发动机盖锁钩相匹配的第一豁口。其中,位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一侧的弯折边上设有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凸起结构相匹配的第二豁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方案中,在传统的发动机盖基础上,对发动机盖锁钩处的结构进行优化,在发罩外板与内板之间加入该加强板,其顶端开有长圆孔,两侧面开豁口,形成板凳式结构,使得该发动机盖在发动机盖锁钩处的刚度和强度合适,有效解决了传统的发动机盖锁钩处缓冲空间太小、刚度太大,行人保护头部碰撞试验中头部HIC值较大,不满足性能要求的问题,能够同时满足行人保护碰撞碰撞性能、发动机盖抗凹性能以及发动机盖锁钩安装点强度性能的要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1:加强板本体;101:顶板;102:弯折边;103:翻边;104:通孔;105:第一豁口;106:第二豁口;2:发动机盖内板;3:发动机盖锁钩;4:凸起结构;5:焊接位。【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针对现有的发动机盖锁钩处空间较小、刚度较大,导致头部碰撞试验过程中,头部直接撞击发动机盖锁钩加强板,从而导致该区域头部伤害值较大,无法满足行人保护碰撞性能要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如图1至图3所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1,所述加强板本体I设于发动机盖外板(图中未示出)和发动机盖内板2之间,且位于发动机盖锁钩3处,所述加强板本体包括顶板101、从该顶板101两侧向下延伸的弯折边102、从弯折边102向外侧延伸的翻边103,两侧的所述翻边103分别与发动机盖内板2以及发动机锁钩3相焊接,焊接位5如图3所示。如图2所示的,所述顶板101上间隔设有若干长圆形通孔104。如图3所示的,位于所述发动机盖锁钩3 —侧的弯折边102上设有与所述发动机盖锁钩3相匹配的第一豁口 105,由于发动机盖锁钩位于该侧弯折边的中部位置,因此该侧弯折边结构包括左右2个间隔设置的细长钣金。位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2 —侧的弯折边102上设有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2的凸起结构4相匹配的第二豁口 106,凸起结构4设有2个并分别位于该侧弯折边的两侧,因此第二豁口 106也相应设有2个,因此该侧弯折边结构包括中部的较宽钣金以及两侧的细长钣金。上述方案中,在传统的发动机盖基础上,对发动机盖锁钩处的结构进行优化,在发罩外板与内板之间加入该加强板,其顶端开有长圆孔,两侧面开豁口,形成板凳式结构,使得该发动机盖在发动机盖锁钩处的刚度和强度合适,有效解决了传统的发动机盖锁钩处缓冲空间太小、刚度太大,行人保护头部碰撞试验中头部HIC值较大,不满足性能要求的问题,能够同时满足行人保护碰撞碰撞性能、发动机盖抗凹性能以及发动机盖锁钩安装点强度性能的要求。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本体设于发动机盖外板和发动机盖内板之间,且位于发动机盖锁钩处,所述加强板本体包括顶板、从该顶板两侧向下延伸的弯折边、从弯折边向外侧延伸的翻边,两侧的所述翻边分别与发动机盖内板以及发动机锁钩相焊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间隔设有多个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呈长圆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发动机盖锁钩一侧的弯折边上设有与所述发动机盖锁钩相匹配的第一豁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一侧的弯折边上设有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凸起结构相匹配的第二豁口。【文档编号】B62D25/12GK203612071SQ201320779659【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日 【专利技术者】邵晓科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发动机盖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本体设于发动机盖外板和发动机盖内板之间,且位于发动机盖锁钩处,所述加强板本体包括顶板、从该顶板两侧向下延伸的弯折边、从弯折边向外侧延伸的翻边,两侧的所述翻边分别与发动机盖内板以及发动机锁钩相焊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晓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