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102231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30 2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其抑制由外齿轮或内齿轮的磨损引起的齿隙的增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100)具备:起振体(104)、外齿轮(120)及内齿轮(130),其中,外齿轮(120)与内齿轮(130)的2个啮合部(129A)、(129B)具有第1区域(Fp)和比第1区域(Fp)位于更靠轴向O内侧的第2区域(Sp),并且在第1区域(Fp)中外齿轮(120)的径向R内侧设有间隙(Gp),外齿轮(120)处于组装之前的状态时,与第1区域(Fp)对应的部分的齿顶直径大于与第2区域(Sp)对应的部分的齿顶直径,且齿顶直径在轴向O上的变化率在第1区域(Fp)和第2区域(Sp)上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其抑制由外齿轮或内齿轮的磨损引起的齿隙的增加。本专利技术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100)具备:起振体(104)、外齿轮(120)及内齿轮(130),其中,外齿轮(120)与内齿轮(130)的2个啮合部(129A)、(129B)具有第1区域(Fp)和比第1区域(Fp)位于更靠轴向O内侧的第2区域(Sp),并且在第1区域(Fp)中外齿轮(120)的径向R内侧设有间隙(Gp),外齿轮(120)处于组装之前的状态时,与第1区域(Fp)对应的部分的齿顶直径大于与第2区域(Sp)对应的部分的齿顶直径,且齿顶直径在轴向O上的变化率在第1区域(Fp)和第2区域(Sp)上不同。【专利说明】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I中所示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具备:起振体;筒状的外齿轮,配置于该起振体的外周且具有通过该起振体的旋转而挠曲变形的可挠性;第I内齿轮,具有该外齿轮内啮合的刚性;及第2内齿轮,与该第I内齿轮并排设置且具有与所述外齿轮内啮合的刚性。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97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然而,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即若因在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上施加的负载而使内齿及外齿磨损,则齿隙增加,且成为组装有该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设备的精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外齿轮的外齿或内齿轮的内齿的磨损引起的齿隙的增加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来解决上述课题的,一种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其具备:起振体;筒状的外齿轮,配置于该起振体的外周且具有通过该起振体的旋转而挠曲变形的可挠性;第I内齿轮,具有该外齿轮内啮合的刚性;及第2内齿轮,与该第I内齿轮并排设置且具有与所述外齿轮内啮合的刚性。其中,所述外齿轮与所述第I内齿轮的啮合部及所述外齿轮与所述第2内齿轮的啮合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第I区域和位于比该第I区域更靠轴向内侧的第2区域,并且,在所述第I区域中所述外齿轮的径向内侧设有间隙,所述外齿轮处于组装之前的状态时,与所述第I区域对应的部分的齿顶直径大于与第2区域对应的部分的齿顶直径,且该齿顶直径在该第I区域与该第2区域之间非连续性的变化,或该齿顶直径在轴向上的变化率在该第I区域和该第2区域上不同。本专利技术中,外齿轮处于组装之前的状态时,与第I区域对应的部分的齿顶直径大于与第2区域对应的部分的齿顶直径,且齿顶直径在第I区域与第2区域之间非连续性的变化,或齿顶直径在轴向上的变化率在第I区域和第2区域上呈不同的形状,因此在旋转开始前的状态下,变成外齿轮与(第1、第2)内齿轮在第I区域的齿隙小于第2区域的齿隙的状态下啮合。因此,能够在第I区域的较小的齿隙下起动(开始旋转)。另一方面,在运行中(旋转中)负载增大时,第I区域中外齿轮的径向内侧设有间隙,因此外齿轮的与第I区域对应的部分能够在径向内侧即远离内齿轮的方向上变形。因此,第I区域的外齿轮的磨损得到抑制,起动时的齿隙降低这种在第I区域的外齿轮的功能的损坏也得到抑制。另外,关于“齿顶直径在第I区域与第2区域之间非连续性地变化,或齿顶直径在轴向上的变化率在第I区域和第2区域上不同”,总结二者的状态能够表现为“齿顶直径在第I区域与第2区域上阶段性地变化”。并且,“齿顶直径在第I区域与第2区域之间非连续性地变化”是指在轴向的特定位置(相当于第I区域与第2区域的边界的位置)齿顶直径相对于轴向以90度的倾斜发生变化。并且,通过对内齿轮的形状进行研究,也能够解决上述课题,此时,本专利技术可理解为如下:一种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其具备:起振体;筒状的外齿轮,配置于该起振体的外周且具有通过该起振体的旋转而挠曲变形的可挠性;第I内齿轮,具有该外齿轮内啮合的刚性;及第2内齿轮,与该第I内齿轮并排设置且具有与所述外齿轮内啮合的刚性。其中,所述外齿轮与所述第I内齿轮的啮合部及所述外齿轮与所述第2内齿轮的啮合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第I区域和位于比该第I区域更靠轴向内侧的第2区域,并且,在所述第I区域中所述外齿轮的径向内侧设有间隙,所述第I内齿轮、第2内齿轮处于组装之前的状态时,与所述第I区域对应的部分的齿顶直径大于与所述第2区域对应的部分的齿顶直径,且该齿顶直径在该第I区域与该第2区域之间非连续性的变化,或该齿顶直径的轴向上的变化率在该第I区域和该第2区域上不同。另外,如上所述,可着眼于外齿及内齿的齿厚,而非外齿及内齿的齿顶,此时,本专利技术可理解为如下:一种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其具备:起振体;筒状的外齿轮,配置于该起振体的外周且具有通过该起振体的旋转而挠曲变形的可挠性;第I内齿轮,具有该外齿轮内啮合的刚性;及第2内齿轮,与该第I内齿轮并排设置且具有与所述外齿轮内啮合的刚性。其中,所述外齿轮与所述第I内齿轮的啮合部及所述外齿轮与所述第2内齿轮的啮合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第I区域和比该第I区域位于更靠轴向内侧的第2区域,并且,在所述第I区域中所述外齿轮的径向内侧设有间隙,关于所述外齿轮及所述第I内齿轮、第2内齿轮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的齿厚,与所述第I区域对应的部分的齿厚大于与所述第2区域对应的部分的齿厚。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由外齿轮的外齿或内齿轮的内齿的磨损引起的齿隙的增加。【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同一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同一起振体的主视图(A)和剖视图(B)。图4是表不无负载时的同一起振体轴承、夕卜齿轮及内齿轮(减速用内齿轮、输出用内齿轮)之间的关系的概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在组装前的状态下的外齿轮的概要的主视图(A)和侧视图(B)。图6是表示无负载时的同一起振体轴承、外齿轮及内齿轮之间的关系的概要的剖视图(A)和表示施加有负载时的起振体轴承、外齿轮及内齿轮之间的关系的概要的剖视图(B)。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无负载时的起振体轴承、外齿轮及内齿轮之间的关系的概要的剖视图(A)和表示施加有负载时的起振体轴承、外齿轮及内齿轮之间的关系的概要的剖视图(B)。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第3?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组装前的状态下的外齿的概要的侧视图(A)?(D)。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7?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无负载时的起振体轴承、外齿轮及内齿轮之间的关系的概要的剖视图(A)?(C)。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内齿轮的概要的侧视图(A)和主视图(B)。图11是表示无负载时的同一起振体轴承、外齿轮及内齿轮之间的关系的概要的剖视图(A)和表示施加有负载时的起振体轴承、外齿轮及内齿轮之间的关系的概要的剖视图(B)。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组装前的状态下的外齿轮的概要的主视图(A)和侧视图(B)。图13是表示无负载时的同一起振体轴承、外齿轮及内齿轮之间的关系的概要的剖视图(A)和表示施加有负载时的起振体轴承、外齿轮及内齿轮之间的关系的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真司安藤学田中史人芝正昭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