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及其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95829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8 2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的加工工艺,所述后扭力梁总成包括横梁(11)、纵臂(12)、弹簧托盘(13)和轮毂支座(14),所述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对坯料进行加工,以得到所述横梁(11)、所述纵臂(12)、所述弹簧托盘(13)和所述轮毂支座(14);将所述横梁(11)与所述纵臂(12)、所述弹簧托盘(13)与所述横梁(11)和所述纵臂(12)以及所述轮毂支座(14)与所述纵臂(12)焊接在一起;对所述轮毂支座(14)上与车轮配合的端面进行面加工,以使所述轮毂支座(14)满足车轮装配要求。上述加工工艺能够保证后扭力梁总成与车轮装配时的定位精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以及一种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的加工工艺,所述后扭力梁总成包括横梁(11)、纵臂(12)、弹簧托盘(13)和轮毂支座(14),所述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对坯料进行加工,以得到所述横梁(11)、所述纵臂(12)、所述弹簧托盘(13)和所述轮毂支座(14);将所述横梁(11)与所述纵臂(12)、所述弹簧托盘(13)与所述横梁(11)和所述纵臂(12)以及所述轮毂支座(14)与所述纵臂(12)焊接在一起;对所述轮毂支座(14)上与车轮配合的端面进行面加工,以使所述轮毂支座(14)满足车轮装配要求。上述加工工艺能够保证后扭力梁总成与车轮装配时的定位精度。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以及一种汽车。【专利说明】汽车、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及其加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悬架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的加工工艺。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以及一种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悬架是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主要作用在于减轻由不平路面传来的动载荷,以保证汽车行驶时的平顺性,同时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或车身)之间的力(垂直力、纵向力和横向力)和转矩(制动转矩及反作用转矩)。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是扭力梁悬架系统的关键部件,其主要用于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保持车辆平稳,同时,后扭力梁总成本身兼具稳定杆的作用,可以提高车辆的侧倾刚度。传统的后扭力梁总成主要由纵臂、横梁、弹簧托盘、轮毂支座、减振器安装支架、套管和衬套组成,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普遍采用焊接。然而,在焊接该后扭力梁总成之前,用于连接车轮的轮毂支座的结构尺寸已经按照后扭力梁总成与车轮的装配要求确定,焊接过程中轮毂支座的结构尺寸将出现不同程度地改变,这一改变容易导致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与车轮装配时的定位参数无法保证。另外,上述后扭力梁总成中还存在以下缺陷:纵臂一般由无缝钢管经过冷弯成型加工而成,而无缝钢管的材料晶相不均匀,且其屈服强度较小,导致后扭力梁总成的强度较差;横梁由钣金件冲压成型,其扭转刚度相对较小;弹簧托盘亦采用钣金件冲压成型,其与纵臂和横梁拼接后焊接固定,三者连接后的强度不足,使弹簧托盘的整体强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的加工工艺,该工艺能够更好地保证后扭力梁总成与车轮装配时的定位精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以及一种汽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的加工工艺,所述后扭力梁总成包括横梁、纵臂、弹簧托盘和轮毂支座,所述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对坯料进行加工,以得到所述横梁、所述纵臂、所述弹簧托盘和所述轮毂支座;将所述横梁与所述纵臂、所述弹簧托盘与所述横梁和所述纵臂以及所述轮毂支座与所述纵臂焊接在一起;对所述轮毂支座上与车轮配合的端面进行面加工,以使所述轮毂支座满足车轮装配要求。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包括横梁、纵臂和弹簧托盘,所述汽车后扭力梁总成由上述加工工艺加工而成。优选地,在上述后扭力梁总成中,所述纵臂包括具有卷制间隙的钢板卷筒以及位于所述卷制间隙内,以连接所述钢板卷筒的相对两侧边的焊缝。优选地,在上述后扭力梁总成中,所述焊缝处于所述纵臂上与所述横梁相对的一侧,且所述焊缝的中心线位于所述纵臂的中轴面内。优选地,在上述后扭力梁总成中,所述纵臂的弯折段设置有纵臂加强板,所述纵臂加强板的内表面与所述纵臂的外表面上远离所述横梁的一侧贴合。优选地,在上述后扭力梁总成中,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板、与所述第一板成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二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的弯折板,所述弹簧托盘上具有与所述弯折板的外表面贴合的加强凸部,所述加强凸部与所述横梁焊接。优选地,在上述后扭力梁总成中,还包括横梁加强板,所述横梁加强板上具有与所述纵臂相固定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板相固定的第二侧边以及与所述第二板固定的第三侧边,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均自所述第一侧边向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的连接处倾斜。优选地,在上述后扭力梁总成中,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设置有扭杆,所述扭杆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横梁两侧的两个所述纵臂,且所述扭杆通过谐振块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连接,所述横梁加强板上具有供所述扭杆穿过的通过孔。优选地,在上述后扭力梁总成中,所述扭杆为空心杆。一种汽车,包括后扭力梁总成,所述后扭力梁总成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后扭力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的加工工艺,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对坯料进行加工,以得到后扭力梁总成的横梁、纵臂、弹簧托盘和轮毂支座;将横梁与纵臂、弹簧托盘与横梁和纵臂以及轮毂支座与纵臂焊接在一起;对轮毂支座上与车轮配合的端面进行面加工,以使轮毂支座满足车轮装配要求。显然,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所介绍的内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后扭力梁总成的加工工艺在各零部件焊接完成后,又对轮毂支座进行加工,以使其满足装配要求,从而保证后扭力梁总成与车轮装配时的定位精度。由于上述后扭力梁总成的加工工艺具有上述技术效果,由该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后扭力梁总成以及包含该后扭力梁总成的汽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扭力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后扭力梁总成的后视图;图3为图1所示后扭力梁总成的A-A向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纵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纵臂的正视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纵臂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纵臂加强板的B向视图;图8为图6所示纵臂加强板的C向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1-横梁,12-纵臂,121-焊缝,13-弹簧托盘,14-轮毂支座,15-减震器安装支架,16-制动拉丝支架,17-套管,18-衬套,19-纵臂加强板,20-横梁加强板,21-堵塞,22-扭杆,23-谐振块。【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的加工工艺,该工艺能够更好地保证后扭力梁总成与车轮装配时的定位精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以及一种汽车。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主要包括横梁11、纵臂12、弹簧托盘13和轮毂支座14,横梁11的两端均连接有纵臂12,弹簧托盘13与横梁11和纵臂12均连接,轮毂支座14与纵臂12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的加工工艺,该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对上述各零部件的坯料分别进行加工,以得到后扭力梁总成的横梁11、纵臂12、弹簧托盘13和轮毂支座14 ;将横梁11与纵臂12、弹簧托盘13与横梁11和纵臂12以及轮毂支座14与纵臂12焊接在一起;对轮毂支座14上与车轮配合的端面进行面加工,以使轮毂支座14满足车轮装配要求。此处的车轮装配要求意即轮毂支座14上与车轮配合的端面需要满足一定的尺寸要求时,轮毂支座14与车轮装配在一起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的加工工艺,所述后扭力梁总成包括横梁(11)、纵臂(12)、弹簧托盘(13)和轮毂支座(14),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对坯料进行加工,以得到所述横梁(11)、所述纵臂(12)、所述弹簧托盘(13)和所述轮毂支座(14);将所述横梁(11)与所述纵臂(12)、所述弹簧托盘(13)与所述横梁(11)和所述纵臂(12)以及所述轮毂支座(14)与所述纵臂(12)焊接在一起;对所述轮毂支座(14)上与车轮配合的端面进行面加工,以使所述轮毂支座(14)满足车轮装配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林林严刚夏顺礼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