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聚光抗刮型增亮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92792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8 16:36
一种高聚光抗刮型增亮膜,包括基材层设于基材层表面的棱镜层,棱镜层的形状为:包括矩阵分布在基材层表面的呈矩阵分布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由正圆台和位于正圆台上端的半球体组成,半球体的底面与正圆台的上端面重合,相邻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的底面相切;第一棱镜结构单元之间插入正四棱锥,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切入正四棱锥四个侧面从而将正四棱锥四个侧面部分切除,从而形成第二棱镜结构单元,第二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小于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棱镜层具体结构可大大增强增亮膜的聚光效果;同时第二棱镜结构单元高度小于第一棱镜结构单元高度,因此第二棱镜结构的尖端不会被模组中的其它薄膜所刮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聚光抗刮型增亮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亮膜。
技术介绍
目前,增亮膜(BEF)被广泛的应用于背光模组,以集合增亮、改善视角、增加对比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来增加显示器亮度和降低显示器电力能耗。液晶显示器中,因为光源进入导光板均匀导光后,进入扩散板进行许多折射、反射及散射现象,将原本的线或点光源形成一个均匀的面光源,但通常光经过扩散板并不具任何指向性,所以需利用增亮膜修正光的方向,将光集中在正向±35°的范围内,并可以依据实际的需求管理屏幕可视角,将光线作最有效率的利用与回收。常见的增亮膜(BEF)是由多个汇聚光线的棱镜条所构成的,这些棱镜条按照一个方向排列,组成一个棱镜阵列。在实际应用中,增亮膜的尖锐棱角往往会被模组中的其它薄膜所刮伤,影响光学性能。现在的背光模组正在向薄化、轻化发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两张增亮膜呈一定角度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光学增益效果,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模组厚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增亮膜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聚光抗刮型增亮膜,可同时提高产品组装良率及单张薄膜光学高增益值。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聚光抗刮型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设于所述基材层表面的棱镜层,所述棱镜层的形状为:包括矩阵分布在所述基材层表面的呈矩阵分布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所述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由正圆台和位于所述正圆台上端的半球体组成,所述半球体的底面与所述正圆台的上端面重合,相邻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的底面相切;所述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之间插入正四棱锥,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切入所述正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从而将正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部分切除,从而形成第二棱镜结构单元,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进一步,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的底角α在20°~70°之间,正圆台的高度H1在20μm~100μm之间;正圆台上的半球体的曲率半径H2在5μm~30μm之间,相邻两个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半球体顶端之间的距离L在20μm~70μm之间;第二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H3在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的30%~60%之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中棱镜层的具体结构可大大增强增亮膜的聚光效果;同时第二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小于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因此第二棱镜结构的尖端不会被模组中的其它薄膜所刮伤;而且第二棱镜结构单元的头部呈圆形,也不会对模组或其他部件形成刮伤。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参照图1、图2、图3,一种高聚光抗刮型增亮膜,包括基材层1和设于所述基材层1表面的棱镜层2,所述棱镜层2的形状为:包括矩阵分布在所述基材层1表面的呈矩阵分布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所述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由正圆台3(即圆台的纵截面呈等腰梯形)和位于所述正圆台3上端的半球体4组成,所述半球体4的底面与所述正圆台3的上端面重合,相邻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3的底面相切;所述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之间插入正四棱锥,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3切入所述正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从而将正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部分切除,从而形成第二棱镜结构单元5,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单元5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3的底角α为60°,正圆台3的高度H1为40μm;正圆台3上的半球体4的曲率半径H2为20μm,相邻两个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半球体4顶端之间的距离L为50μm;第二棱镜结构单元5的高度H3在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的60%。所述的基材层1可选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氯乙烯、环烯烃、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推荐选用PET。棱镜层2选用紫外光固化树脂,可选择环氧丙烯酸树脂、氨基丙烯酸树脂、聚乙烯树脂、聚酯丙烯酸树脂、聚氨酯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在基材层1上涂覆紫外光固化树脂层,用具有与凹凸结构互补的模具轮对紫外光固化树脂进行压膜,可使紫外光固化树脂层形成所需棱镜层结构,随后再用紫外光照射,使已形成微结构的紫外光固化树脂层固化,从而将棱镜层2设置于基材层上。实施例二参照图1、图2、图3,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3的底角α为20°,正圆台3的高度H1为80μm;正圆台3上的半球体4的曲率半径H2为5μm,相邻两个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半球体4顶端之间的距离L为30μm;第二棱镜结构单元5的高度H3在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的50%。其余结构和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三参照图1、图2、图3,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3的底角α为40°,正圆台3的高度H1为70μm;正圆台3上的半球体4的曲率半径H2为30μm,相邻两个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半球体4顶端之间的距离L为20μm;第二棱镜结构单元5的高度H3在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的30%。其余结构和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四参照图1、图2、图3,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3的底角α为70°,正圆台3的高度H1为20μm;正圆台3上的半球体4的曲率半径H2为10μm,相邻两个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半球体4顶端之间的距离L为70μm;第二棱镜结构单元5的高度H3在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的高度的40%。其余结构和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五参照图1、图2、图3,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3的底角α为50°,正圆台3的高度H1为100μm;正圆台3上的半球体4的曲率半径H2为15μm,相邻两个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半球体4顶端之间的距离L为60μm;第二棱镜结构单元5的高度H3在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的40%。其余结构和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及BEF(90/50)辉度增益值对比辉度增益实施例一2.35实施例二2.39实施例三2.44实施例四2.49实施例五2.03BEF(90/50)2张叠加测试2.34BEF(90/50)单张叠加测试1.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高聚光抗刮型增亮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聚光抗刮型增亮膜,包括基材层设于所述基材层表面的棱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层的形状为:包括矩阵分布在所述基材层表面的呈矩阵分布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所述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由正圆台和位于所述正圆台上端的半球体组成,所述半球体的底面与所述正圆台的上端面重合,相邻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的底面相切;所述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之间插入正四棱锥,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切入所述正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从而将正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部分切除,从而形成第二棱镜结构单元,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聚光抗刮型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设于所述基材层表面的棱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层的形状为:包括矩阵分布在所述基材层表面的呈矩阵分布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所述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由正圆台和位于所述正圆台上端的半球体组成,所述半球体的底面与所述正圆台的上端面重合,相邻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的底面相切;所述的第一棱镜结构单元之间插入正四棱锥,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的正圆台切入所述正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从而将正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部分切除,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培栋罗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