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89528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8 00:08
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包括:一控制盒外壳,一感应外壳;菲涅尔透镜镶嵌在感应外壳上;所述感应外壳中设置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置PIR检测单元,该单元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S1和第二红外传感器S2。所述控制盒外壳上设置两个调节器件。所述PIR检测单元的输出端接第二级信号放大单元,第二级信号放大单元的输出连接MCU控制单元。所述线路板上设置一可控硅器件TR1,所述可控硅器件TR1控制照明灯具供电的通断。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方便,可以将感应外壳与照明灯具以及控制盒外壳随意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感应角度为220度,感应距离可通过调节器件任意调节。(*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包括:一控制盒外壳,一感应外壳;菲涅尔透镜镶嵌在感应外壳上;所述感应外壳中设置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置PIR检测单元,该单元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S1和第二红外传感器S2。所述控制盒外壳上设置两个调节器件。所述PIR检测单元的输出端接第二级信号放大单元,第二级信号放大单元的输出连接MCU控制单元。所述线路板上设置一可控硅器件TR1,所述可控硅器件TR1控制照明灯具供电的通断。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设置方便,可以将感应外壳与照明灯具以及控制盒外壳随意设置,本技术的感应角度为220度,感应距离可通过调节器件任意调节。【专利说明】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红外感应控制装置,特别涉及控制照明灯具的红外感应控制装置,尤其是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现有技术中的照明灯在采用红外控制时,可以控制的范围较小,感应距离无法调整,与灯具外形无法有效匹配。以上三个弊端使得产品的应用效果大受影响,迫切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红外感应控制装置体积较大,如果设置在壁灯之上,会对壁灯的外观设计的美观性造成破坏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本技术是独立的红外感应控制装置,有独立的控制盒和独立的感应外壳,可以分别独自安装在需要监控的地方或壁灯上,因他体积小从而不影响壁灯的美观。本技术有220度的感应角度距离可调。本技术是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设计制造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包括:一控制盒外壳,一感应外壳;菲涅尔透镜镶嵌在感应外壳上;所述感应外壳中设置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置PIR检测单元,所述PIR检测单元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SI和第二红外传感器S2。所述控制盒外壳上设置两个调节器件。所述PIR检测单元的输出端接第二级信号放大单元,第二级信号放大单元的输出连接M⑶控制单元。所述M⑶控制单元连接大功率负载控制环路。所述线路板上设置一可控硅器件TRl,所述可控硅器件TRl控制照明灯具供电的通断。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设置方便,可以将感应外壳与照明灯具以及控制盒外壳随意设置,本技术的感应方向为220度,感应距离可任意调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电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原理方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控制盒外壳结构外形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感应外壳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控制盒外壳和感应外壳组合后的示意图。标号说明1:调节器件2:控制盒外壳5:菲涅尔透镜9:感应外壳11:PIR 检测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尽的描述:设计制造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包括:一控制盒外壳2,一感应外壳9 ;所述菲涅尔透镜5镶嵌在感应外壳9上;所述感应外壳9中设置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置PIR检测单元,所述PIR检测单元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SI和第二红外传感器S2。所述控制盒外壳2上设置两个调节器件I。所述PIR检测单元的输出端接第二级信号放大单元,第二级信号放大单元的输出连接M⑶控制单元。所述M⑶控制单元连接大功率负载控制环路。所述线路板上设置一可控硅器件TRl,所述可控硅器件TRl控制照明灯具供电的通断。如图1所示,交流电源经雷击保护单元后,经由Rl进入由C1,R2组成的RC降压单元,再经ZD1,Dl,D2整流单元,再经C2,C5滤波单元,然后进入由Ul稳压单元,C3,C4滤波单元,电源进入M⑶控制单元U2,给U2、功能调节单元、距离调节单元、时间调节单元光照度检测单元、第二级型号放大单元供电,U2第七脚输出PWM信号到经R8到Ql,Ql控制TRl使可控硅输出,主电源经TRI,NTCl给Load灯泡供电。两个调节器件1:VR1为时间调节,VR2为距离调节,Sffl为TEST, OFF, AUTO, PC选择开关,Ql, TRl, NTCI, R6, R7, R8组成Load负载控制切换单元。PIR检测单元“开”状态工作原理简述:SWl控制MCU输入输出端口 U2第12脚为低电位,运行TEST的子程序,Load灯泡半亮(30%亮度),红外线控制模块进入侦测状态,TEST模式设定相应的延时时间,此时如有人体进入红外线侦测控制区,人体红外线感应头触发M⑶工作,U2第7脚输出高电位到R8加在Ql的基极上,Ql导通,经过R7触发可控硅TRl,使Load灯泡点亮(100%全亮),其点亮延时时间由M⑶延时设定,不受光控模块控制,白天黑夜均可工作。PIR检测单元“关”状态工作原理简述:从新型壁燈用感應器 PIR控制电路原理图说明,SWl控制MCU输入输出端口 U2第11脚为低电位,光控模块使U2第5脚为高电位时,运行OFF的子程序,红外线控制模块进入侦测状态,OFF模式在时间调节模块设定相应的延时时间,此时如有人体进入红外线侦测控制区,人体红外线感应头触发MCU工作,U2第7脚输出高电位到R8加在Ql的基极上,Ql导通,经过R7触发可控硅TRl,使Load灯泡点亮(100%全亮),其点亮延时时间由时间调节模块设定相应的延时时间。如果U2第5脚为低电位时,红外线控制模块不侦测人体红外线信号,U2第7脚不输出高电位,Load灯泡不点灯。受光控模块控制,黑夜可工作。PIR检测单元“AUT0”状态工作原理简述:从新型壁燈用感應器 PIR控制电路原理图说明,SWl控制MCU输入输出端口 U2第8脚为低电位,光控模块使U2第5脚为高电位时,运行AUTO的子程序,Load灯泡半亮(30%亮度),红外线控制模块进入侦测状态,AUTO模式在时间调节模块设定相应的延时时间,此时如有人体进入红外线侦测控制区,人体红外线感应头触发MCU工作,U2第7脚输出高电位到R8加在Ql的基极上,Ql导通,经过R7触发可控硅TRl,使Load灯泡点亮(100%全亮),其点亮延时时间由时间调节模块设定相应的延时时间。如果U2第5脚为低电位时,红外线控制模块不侦测人体红外线信号,U2第7脚不输出高电位,Load灯泡不点灯。受光控模块控制,黑夜可工作。PC功能工作原理简述:由从新型壁燈用感應器PIR控制电路原理图R11,PT1,组成的光控电路,PTl为光感元件,Sffl控制MCU输入输出端口 U2第10脚为低电位,当环境光亮度为暗照度时,光感元件为阻抗变大,使U2第5脚为高电位,U2第7脚输出高电位到R8加在Ql的基极上,Ql导通,经过R7触发可控硅TRl,使Load灯泡点亮(100%全亮)。直到强光照到光感元件为低阻抗时,使U2第5脚为低电位,程序延时一分钟结束,U2第7脚不输出高电位,没电压电流使Ql不导通电流没法形成回路,TRl不工作,被控负载Load灯泡失电不工作,从而实现电路光控目的。本技术已经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了本方案性能可靠。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体红外感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一控制盒外壳(2),一感应外壳(9);菲涅尔透镜(5)镶嵌在感应外壳(9)上;所述感应外壳(9)中设置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置PIR检测单元,所述PIR检测单元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S1和第二红外传感器S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恩旺杨涛聂行费叶龙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邦达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