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鲻鱼净化修复内陆富营养化淡水水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066831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3 02:12
海水鲻鱼净化修复内陆富营养化淡水水域方法,涉及海水鱼移殖、净化修复内陆淡水水域的方法,在内陆富营养化淡水水域围隔区域移殖和放流海水鲻鱼,采取禁渔措施,构建以鲻鱼为核心的腐屑性食物生物食物链,以吞食有机质和休眠期、萌发期的蓝藻协同滤食浮游藻类的方式进行净化修复,增加水域有机物转移流动途径,将水域沉积物有机质通过鲻鱼输出水体及底质,减少水域有机质和蓝藻本底值,让鲻鱼多年生长增殖,发挥鲻鱼的碳汇渔业价值,强化鲻鱼净化修复能力,达到控藻净化修复水域的效果;本案强化了鱼类移殖净水修复作用,提高水域净化修复能力,没有物种入侵风险,是适用于湖泊、江河、水库、景观水体、湿地系统特征水域的净水修复控藻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涉及海水鱼移殖、净化修复内陆淡水水域的方法,在内陆富营养化淡水水域围隔区域移殖和放流海水鲻鱼,采取禁渔措施,构建以鲻鱼为核心的腐屑性食物生物食物链,以吞食有机质和休眠期、萌发期的蓝藻协同滤食浮游藻类的方式进行净化修复,增加水域有机物转移流动途径,将水域沉积物有机质通过鲻鱼输出水体及底质,减少水域有机质和蓝藻本底值,让鲻鱼多年生长增殖,发挥鲻鱼的碳汇渔业价值,强化鲻鱼净化修复能力,达到控藻净化修复水域的效果;本案强化了鱼类移殖净水修复作用,提高水域净化修复能力,没有物种入侵风险,是适用于湖泊、江河、水库、景观水体、湿地系统特征水域的净水修复控藻方法。【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鱼类净化修复内陆富营养化淡水水域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近岸河口海洋鱼类一鲻鱼移殖到内陆富营养化水域、净化修复水域环境的方法,是适用于湖泊、江河、水库、景观水体、湿地系统特征的内陆富营养化淡水水域的净化修复控藻方法和活动。
技术介绍
2006年,我国七大水系(含国界河流)197条河流的40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V~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8%和26%。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主要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受到明显影响。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形成以氮、磷污染为基本特征的湖泊水环境问题。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V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9%;劣V类水质湖(库)13个,占48%。最近的调查表明,亚太地区54%的湖泊富营养化,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富营养化湖泊比例分别为53%, 28%,48%和41%,我国则是60%。太湖、滇池和巢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湖泊富营养化将直接导致水质下降,功能减退,水生态系统失衡;富营养的治理至今尚无一个湖泊实现水质和生态的完全恢复,即富营养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蓝藻水华频发,河流型水源地安全隐患多,极易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在我国,有1/4的城市自来水厂是以湖泊或水库为水源,污染和富营养化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匮乏,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对公共健康造成威胁,同时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也不容乐观。据环境保护部2011年对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显示,约35.7亿立方米水源水质不达标,占总供水量的 11.4%。由于过渡捕捞,天然渔业水域渔业资源衰退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明显,导致鱼类小型化,导致鱼类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破坏水域食物网络系统,形成富营养化物质的积累,逐步由外源性污染向超越水域净化能力的内源性污染演变,捕捞过度可能通过食物网形成稳定的,但却是人们不想要的新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水生动物转化利用天然渔业水域营养物质的能力逐渐下降,水生动物净化处理能力越来越不能满足污染排放的要求,经济建设使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输入天然渔业水域,自然水域富营养化积累越来越严重,水质恶化,公共水域生态系统失衡,这种情况下,改变富营养化状态将需要恢复栖息地,修补食物链或采取相对激烈的手法减少累积效应使系统回到之前状态。近年来我国已在大力整治湖泊环境,净化修复水域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打捞、底泥疏浚、人工曝气,这种方法需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适宜大面积水域;生物法是合理调整水生食物链,利用营养与捕食关系,以及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净化修复水域的目的。生物法具有无污染、低消耗、可持续性等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常开展包括:污水截流、生态清淤、退渔还湖、动力还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等的综合治理措施,是外源性的调控改善水质效果并不显著;而运用生物内源性手段,即利用鱼、虾、贝、藻为主要实验生物进行水生态修复,效果更为明显。自然水域生态修复的措施主要是:(I)以湿生植物为核心的湖滨带湿地处理技术:利用植被缓冲区对污染物进行阻截、吸收和转化;利用人工湿地使污染物沉淀、降解及被水生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吸收。(2)以增加浮游动物为基础的、直接控制藻类的生态技术。(3)以恢复水生植物,培植草型生态系统的浅水水域生态修复技术。以上生态修复技术措施显示,水生高等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修复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鱼类等水生高等动物正好能够克服水体深浅的限制,尤其是鱼类能够兼顾浅水区和深水区,在更大水域范围发挥修复的能力。忽视鱼类数量和种类的减少,鱼类食物链功能弱化和缺乏,漠视鱼类减少污染物累积效应的净水修复作用,正是近十年水体修复不成功的原因之所在。以渔治水,修复与重建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减少湖泊内源污染,实现湖泊水功能和服务价值,维持稳定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可以达到外源性手段所不能及的目的。因此,制订最佳渔业规模和生产方式,发展以“水为中心”的净水渔业是一项渔业和环保双赢的发展路径,确保水域良好生态环境和渔业持续利用。在内源性控藻和修复水体方法中,微生物法促进蓝藻在自然水体腐烂和被分解,但有生态风险;甲壳动物法在天然水域培养、形成和维持适当的种群密度困难;植物法在有机质腐败后降解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和鱼类法直接吞食消化蓝藻,在蓝藻和有机质腐败降解前加以转化和利用。目前主要的生物修复水体方法是水生植物净化修复方法,尤其是水葫芦圈养控藻修复方案是本控藻修复方案的竞争方法,该方案的严重缺陷是每年长成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收割处理耗费大量人力,收割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产品资源化处理困难,容易形成新的污染,开展入湖河流污染源与水体污染负荷削减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展湖库蓝藻水华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逐步改善湖区水环境质量。近年环境清洁工程得到迅速开展,其核心是以水生植物、滤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为清洁生物,强化环境清洁功能,降低天然水域和生存水体的污染物浓度。在公共淡水水域,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水体特定的环境条件,通过人工放养适当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以改善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组成,保障生态平衡,从而既达到保护水环境,又能充分利用水体的渔产力。淡水水域环境中净化修复控藻的多功能鱼类种类缺乏,至今只有鲢鳙、罗非鱼及斜頜鲴等少数鱼类作为淡水水域控藻鱼类的报道,鲻鱼(Liza haematocheila),又名赤眼鲻,是大型近岸河口海洋鱼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北多南少,性活泼,喜跳跃,栖息于河口及港湾内,并可进入淡水,幼鱼喜欢集群,有明显的趋光性及趋流性,鲻鱼适盐范围为O~38%。,能在水温3°C~35°C的水域中生活,最适水温为12°C~25°C。鲻鱼个体大,生长潜力和转化净水能力显著,它能够在淡水环境中生存,只能在海水里繁殖,海水鲻鱼在文献报道中至今未见作为淡水水域净化修复鱼类的报道,将鲻鱼用作净化修复控藻的多功能鱼类在湖泊、江河、水库、池塘、人工湿地特征的内陆富营养化淡水水域创新性应用的方法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大水面环境净化修复能力的不足,淡水水域环境中净化修复控藻鱼类种类稀少,净水鱼类食物链缺乏,鱼类转化有机质净化水域能力不足,提供一种海水鲻鱼净化修复内陆富营养化淡水水域环境的方法,强化水域净化修复控藻能力,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不存在二次污染;由于鲻鱼是海水鱼类,在淡水水域属于外来物种,所以增加了净化修复生物种类,但是它在淡水中只能生长而不能繁殖,不存在鲻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海水鲻鱼净化修复内陆富营养化淡水水域方法,在内陆富营养化淡水水域围隔区域移殖放流海水鲻鱼,采取禁渔措施,让鲻鱼多年生长增殖,增加鲻鱼净化修复的时间,在淡水水域发挥鲻鱼的碳汇渔业价值,达到控藻净化修复水域的效果;构建以鲻鱼为核心的腐屑性食物生物食物链,以吞食有机质和休眠期、萌发期的蓝藻及滤食浮游藻类的协同方式进行净化修复,增加富营养化淡水水域沉积物有机质通过鲻鱼输出水体及底质的转移流动途径,减少水域有机质和蓝藻本底值,削减水域内源污染;海水鲻鱼在淡水水域起到净水修复控藻三重功效,大幅提高水域净化修复能力,海水鲻鱼在淡水环境不能繁殖,没有物种入侵风险,是适用于湖泊、江河、水库、景观水体、湿地系统特征的富营养化淡水水域的水域修复方法。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清发陈洪斌马秋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能正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