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片状工件吸放装置,其包括装配在主体框架上并位于上述的一组吸头一侧的间距调整装置,该间距调整装置则包括调整头和驱动调整头沿垂直于所述给定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其中调整头在朝向吸头的侧面上设有一组转换槽,该组转换槽的起端间距相同,末端间距相同,其中起端间距相应于片状工件初始间距,末端间距相当于片装工件目标间距;相应地,吸头朝向调整头的侧面设有导向于相应转换槽的导柱。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转换吸盘或者吸头间距。(*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片状工件吸放装置,其包括装配在主体框架上并位于上述的一组吸头一侧的间距调整装置,该间距调整装置则包括调整头和驱动调整头沿垂直于所述给定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其中调整头在朝向吸头的侧面上设有一组转换槽,该组转换槽的起端间距相同,末端间距相同,其中起端间距相应于片状工件初始间距,末端间距相当于片装工件目标间距;相应地,吸头朝向调整头的侧面设有导向于相应转换槽的导柱。依据本技术可转换吸盘或者吸头间距。【专利说明】片状工件吸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片装工件拾取进而搬运的吸放装置,具体地,用于成组片状工件拾取进而搬运的吸放装置。
技术介绍
采用真空吸盘拾取或者说吸持片状工件,如玻璃、纸片、晶片、芯片,是当前比较常用的片状工件搬运方式。当前越来越多的采用成组的真空吸盘,一次性拾取多片工件的方式进行作业,可以大大提高工件搬运的效率。但成组拾取工件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情况下片状工件在初始位置上的工件间距与在目标位置上的工件间距并不相同,固定排列的吸盘组必然不能进行间距上的转换,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如果人工进行上料,虽然可以做到间距复合目标位置的要求,但由于人工上料又回 到了出发点,效率低,并与自动化生产的原始目的不符。具体如SMD (Surface Mounted Devices,表面贴装器件)元器件,其芯片间距与载带间距不同:I)导致半自动芯片包装设备效率低且需要操作人员数量较多多,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2)目前市场上的一次吸取多颗芯片装置只适用于在料盘和载带间距一样的情况下,如果料盘和载带间距不同,这种装置将不适用。【专利技术内容】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转换吸盘或者吸头间距的片状工件吸放>J-U ρ?α装直。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片状工件吸放装置,包括一组带有吸盘的吸头、装设吸头的主体框架,以及连接吸头的真空管路,每一吸头构成一个具有导向部的单体,而在所述主体框架上设有对所述导向部给定方向导向的导轨;该片状工件吸放装置还包括装配在主体框架上并位于上述的一组吸头一侧的间距调整装置,该间距调整装置则包括调整头和驱动调整头沿垂直于所述给定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其中调整头在朝向吸头的侧面上设有一组转换槽,该组转换槽的起端间距相同,末端间距相同,其中起端间距相应于片状工件初始间距,末端间距相当于片装工件目标间距;相应地,吸头朝向调整头的侧面设有导向于相应转换槽的导柱。从上述结构可以看出,依据本技术,吸头之间的距离不再是固定的,而是采用活动的结构配置,在相互的间距方向上被导轨进行导向;进而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有间距调整装置,通过槽把垂直与该方向上的运动转换为该方向的运动,实现起来非常简单,所增加的结构设计较少,但能够快速的进行间距的调整,并且受转换槽设置的直接约束,转换后的间距准确性高,从而满足当前片状工件工位转换所需要的间距快速且准确的调整。上述片状工件吸放装置,所述导向部为开设在吸头上的水平导孔,而所述导轨则为水平的导向杆。上述片状工件吸放装置,所述导向杆有平行设置的两根,相应地,水平导孔在每个吸头相应设有两个。上述片状工件吸放装置,所述驱动部件为单作用的驱动部件,而匹配于单作用的方向,间距调整装置则设有反作用的复位部件。上述片状工件吸放装置,所述驱动部件为竖直方向的提拉装置,该提拉装置包括一提手和连接于该提手的竖直的拉杆,主体框架则设有对拉杆导向的导向孔。上述片状工件吸放装置,所述复位部件为在复位方向上设置在调整头与主体框架之间的弹簧。上述片状工件吸放装置,所述弹簧的个数为2?4个,并在调整头上均匀分布。上述片状工件吸放装置,所述真空管路配有手动控制气流阀。【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依据本技术一种片状工件吸放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相应于图1的后侧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吸头的俯视状态示意图。图中:1、吸盘,2、吸头,3、主体框架,4、真空导管,5、真空排管,6、手柄,7、提手,8、拉杆,9、外接真空孔,10、弹簧,11、支撑块,12、导轨,13、转换槽,14、导柱,15、导向架,16、调整模块,17、水平导孔,18、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以一种常用的结构来说明本技术的基本上原理,对片状工件的拾取通常是竖直方向进行拾取,也就是吸头2 —般是通过竖直运动进行拾取,然后被搬运到其他工位或者输送机构上。参照说明附图3所示的吸头2的俯视剖开结构,突出吸头2内的气孔18,省略吸盘1,基体为一个长方体块,右侧上下的孔道表示气孔18,一端连接真空发生装置,或者自身构成真空发生器,另一端连接吸盘I或者其他真空吸附装置。在于气孔18正交的方向上,开有一对水平导孔17,而在吸头上相对于气孔18的一侧则设有用于间距转换的导柱14。再看说明书附图1,有一组吸头2,整齐排列,并被导轨12所导向,从而在导轨12的导向方向上,吸头2的可以被调整,从而,吸头2之间的间距就可以被调整。导轨12被装设在主体框架3上,在图中轨道12为固定设置,整体为导向杆结构,这样,吸头2就能够带着吸盘在轨道12上左右移动。下面的结构用于使吸头2在轨道12上的左右移动处于可控的状态,也就是通过装配在主体框架3上的兼具调整装置进行间距调整。图1中,吸头构成一排,在该排的一侧,也就是图面的法向内侧即为间距调整装置,该间距调整装置则包括调整头和驱动调整头沿垂直于所述给定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如图2所示,其中的调整模块16即为调整头,其在相对于吸头2的一侧开有一组转换槽13,如图2所示,图中,转换槽的斜度不相同,在于最终的调整需要,只需要考虑起点间距(即起端间距)和终点间距(即末端间距)即可。连接起点到终点的转换槽槽身为路径,显然直的路径更容易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分布的起点间距和分布的终点间距,通过构造转换槽即可形成,因此,其设计制作非常简单。同时应当理解,转换槽13受起点间距和终点间距的约束,由于转换本身所对应的间距变动量并不是很大,因此,所对应的转换槽13的倾斜程度也不可能太大,因此,产生摩擦角过大的可能性比较小,从而,磨损造成的失效相对较小。进而,如图2所示,通过转换槽13,导柱14被导向,受到转换槽水平方向分力的作用而产生水平运动,从而产生某一吸头与其他吸头的相对位置变化。图2进一步显示出了调整模块16为拉杆8所驱动的结构,其中还含有弹簧10,其实构成的是弹簧组件,显然此处需要配置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为了避免失稳,通常配有弹簧座,弹簧座可以构成调整模块16的导向结构,也就是柱形的弹簧座下端与调整模块16孔轴配合,形成导向结构,上端固定在如图2所示的导向架15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整模块可以直接导向于主体框架的边框,构成如推拉窗一样的边框部位的导轨结构,为了减小摩擦系数,边框导轨处还可以使用滚轮,构成滚动摩擦。图2所示的是单作用的驱动形式,显然,双作用的驱动形式也是可以使用的,如双作用气压缸,可以实现两个止点(或者说死点)的控制,恰好对应转换槽的两端。进而,关于驱动部件,图2表示的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可以手动控制的驱动部件,如前所述,可以采用气缸进行控制,并且当采用如气缸进行控制时,更容易实现自动控制。进而,还可以使用其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片状工件吸放装置,包括一组带有吸盘(1)的吸头(2)、装设吸头的主体框架(3),以及连接吸头的真空管路,其特征在于,每一吸头构成一个具有导向部的单体,而在所述主体框架(3)上设有对所述导向部给定方向导向的导轨(12);该片状工件吸放装置还包括装配在主体框架(3)上并位于上述的一组吸头一侧的间距调整装置,该间距调整装置则包括调整头和驱动调整头沿垂直于所述给定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其中调整头在朝向吸头(2)的侧面上设有一组转换槽(13),该组转换槽的起端间距相同,末端间距相同,其中起端间距相应于片状工件初始间距,末端间距相当于片装工件目标间距;相应地,吸头朝向调整头的侧面设有导向于相应转换槽的导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洋,蒋刚,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