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气液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56014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6 0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筒体,在筒体内安装有螺旋管,螺旋管与筒体同轴,筒体上设置有气液混合进口,在筒体的顶部开有出气口,在筒体底端的一侧上开有出液口,螺旋管的上端与气液混合进口连接,在螺旋管的下端连接有分流器,在螺旋管由上至下的第3、4圈的内上侧开有小孔,在螺旋管由上至下的的最后两圈的内上侧开有出气孔,还包括过滤机构,过滤机构安装在筒体内壁上;在螺旋管的前两圈中并未开设小孔,在螺旋管的第3、4圈上设置发的小孔,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绝大部分气体由小孔排除,通过过滤机构分离,气体由出气口排出,螺旋管最后两圈内上侧开有出气孔,可再一次对剩余气液进行离心分离,提高了气液分离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筒体,在筒体内安装有螺旋管,螺旋管与筒体同轴,筒体上设置有气液混合进口,在筒体的顶部开有出气口,在筒体底端的一侧上开有出液口,螺旋管的上端与气液混合进口连接,在螺旋管的下端连接有分流器,在螺旋管由上至下的第3、4圈的内上侧开有小孔,在螺旋管由上至下的的最后两圈的内上侧开有出气孔,还包括过滤机构,过滤机构安装在筒体内壁上;在螺旋管的前两圈中并未开设小孔,在螺旋管的第3、4圈上设置发的小孔,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绝大部分气体由小孔排除,通过过滤机构分离,气体由出气口排出,螺旋管最后两圈内上侧开有出气孔,可再一次对剩余气液进行离心分离,提高了气液分离效率。【专利说明】一种复合式气液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机构,具体是指一种复合式气液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在石油化工厂中制备天然气或是煤气时,这些气体通常是在低温条件下制成气液,而在制备的气液中通常含有油、水等杂质,从而需要使用气液分离器将需要制备的气体与这些杂质分离开来,使制得的气体纯度更高。但是,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气液分离器不仅结构复杂,不便于检修;而且成本较高,需要投入资金较多,从而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气液分离器不仅结构复杂,不便于检修;而且成本较高,需要投入资金较多,从而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使用,而且成本低廉的气液分离器。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一种复合式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筒体,在所述筒体内安装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与筒体同轴,筒体上设置有气液混合进口,在筒体的顶部开有出气口,在筒体底端的一侧上开有出液口,所述螺旋管的上端与气液混合进口连接,在螺旋管的下端连接有分流器,在所述螺旋管由上至下的第3、4圈的内上侧开有小孔,在所述螺旋管由上至下的的最后两圈的内上侧开有出气孔,还包括设置在螺旋管上方的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安装在筒体内壁上。本技术工作时,气液混合流体由气液混合进口进入到螺旋管中,在螺旋管中产生离心加速度,使得流体在离心力与重力的共同作用下,相对密度较大的液体在螺旋管的外下侧聚集,相对密度较小的气体在螺旋管的内上侧聚集,大部分聚集的气体通过螺旋管上开设的小孔流出螺旋管,气体利用离心加速后的惯性作用,进入通孔上的过滤机构,由过滤机构将气体中残余液滴清除,保证在出气口中气体的纯度;在螺旋管中流出的液体在分流器的分流作用下开始沉降,在沉降过程中,液体由于重力原因开始下沉至筒体底部,由出液口排出;由于气液的混合并不充分,在气液混合流体进入螺旋管时会存在段塞流,段塞流会降低流体的速度,使得流体产生较小的加速度,本技术在螺旋管的前两圈中并未开设小孔,当气液进过前两圈的快速运动后具有较高的流速和加速度,能够消除段塞流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在螺旋管的第3、4圈上设置有小孔,气液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绝大部分的气体由小孔排除,通过过滤机构的再一次分离后,气体由出气口排出,剩余的气液继续在螺旋管中做离心运动,在螺旋管由上至下的的最后两圈的内上侧开有出气孔,可再一次对剩余气液进行离心分离,大大地提高了气液的分离效率。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多个垂直并排设置的波形板和横杆,波形板固定在横杆上,横杆安装在筒体内壁上。在离心分离后,从螺旋管中流出的气体中会残留少部分的液滴,液滴被附着在波形板上,保证了从出气口中流出的气体的纯度。在所述筒体的底端开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上设置有止回阀。在长时间的分离工序后,筒体底部积累了较多的液体残留,通过设置在排污口上的止回阀,工作人员可快速对筒体内部进行清理,以提高分离机构的工作稳定性。所述小孔的个数为10个,所述出气孔的个数为30个。开设的小孔与出气孔可使得气液混合流体中的气体快速被离心甩出,作为优选,将小孔的个数设为10个,出气孔的个数设为30个,可使得在小孔与出气孔的开孔截面上的平均气体体积达到97%左右,提高的气液分离的效率。所述螺旋管的管径为20?30 mm。螺旋管的管径设置在20?30 mm范围内,能提高气液混合流体进入管内的流速。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一种复合式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筒体,在所述筒体内安装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与筒体同轴,筒体上设置有气液混合进口,在筒体的顶部开有出气口,在筒体底端的一侧上开有出液口,所述螺旋管的上端与气液混合进口连接,在螺旋管的下端连接有分流器,在所述螺旋管由上至下的第3、4圈的内上侧开有小孔,在所述螺旋管由上至下的的最后两圈的内上侧开有出气孔,还包括设置在螺旋管上方的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安装在筒体内壁上;在螺旋管的前两圈中并未开设小孔,当气液进过前两圈的快速运动后具有较高的流速和加速度,能够消除段塞流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在螺旋管的第3、4圈上设置有小孔,气液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绝大部分的气体由小孔排除,通过过滤机构的再一次分离后,气体由出气口排出,剩余的气液继续在螺旋管中做离心运动,在螺旋管由上至下的的最后两圈的内上侧开有出气孔,可再一次对剩余气液进行离心分离,大大地提高了气液的分离效率。2、本技术一种复合式气液分离装置,在离心分离后,从螺旋管中流出的气体中会残留少部分的液滴,液滴被附着在波形板上,保证了从出气口中流出的气体的纯度。3、本技术一种复合式气液分离装置,将小孔的个数设为10个,出气孔的个数设为30个,可使得在小孔与出气孔的开孔截面上的平均气体体积达到97%左右,提高的气液分离的效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筒体、2-螺旋管、3-气液混合进口、4-出气口、5-出液口、6-分流器、7_小孔、8-出气孔、9-过滤机构、10-排污口、11-止回阀、12-横杆、13-波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技术包括筒体I,在所述筒体I内安装有螺旋管2,所述螺旋管2与筒体I同轴,筒体I上设置有气液混合进口 3,在筒体I的顶部开有出气口 4,在筒体I底端的一侧上开有出液口 5,所述螺旋管2的上端与气液混合进口 3连接,在螺旋管2的下端连接有分流器6,在所述螺旋管2由上至下的第3、4圈的内上侧开有小孔7,在所述螺旋管2由上至下的的最后两圈的内上侧开有出气孔8,还包括设置在螺旋管2上方的过滤机构9,所述过滤机构9安装在筒体I内壁上;所述小孔7的个数为10个,所述出气孔8的个数为30个;所述过滤机构9包括多个垂直并排设置的波形板13和横杆12,波形板13固定在横杆12上,横杆12安装在筒体I内壁上;在所述筒体I的底端开有排污口 10,所述排污口 10上设置有止回阀11。本技术工作时,气液混合流体由气液混合进口 3进入到螺旋管2中,在螺旋管2中产生离心加速度,使得流体在离心力与重力的共同作用下,相对密度较大的液体在螺旋管2的外下侧聚集,相对密度较小的气体在螺旋管2的内上侧聚集,大部分聚集的气体通过螺旋管2上开设的小孔7流出螺旋管2,气体利用离心加速后的惯性作用,进入波形板13,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昶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科盛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