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联轴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050133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5 2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柔性联轴器及其制造方法。该柔性联轴器在扭矩传递和适应位置偏差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性能并且高度耐用。在第一联轴器部件(20)的第一爪部(32)和第二联轴器部件(50)的第二爪部(62)之间沿周向插设有具有相对较高橡胶硬度的第一弹性体部件(82),并且在第一联轴器部件(20)的表面部(端面)(30)和第二爪部(62)之间和/或在第二联轴器部件(50)的表面部(端面)(60)和第一爪部(32)之间插设有第二弹性体部件(84,86),所述第二弹性体部件的橡胶硬度比所述第一弹性体部件的橡胶硬度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柔性联轴器及其制造方法,并且具体地,涉及一种使用橡胶部件或弹性体部件作为其中间元件的柔性联轴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一些已知的柔性联轴器包括:固定至第一轴部件的端部的第一联轴器部件、固定至第二轴部件的端部的第二联轴器部件,以及用作将第一联轴器部件和第二联轴器部件相互连接的中间部件的弹性体部件(弹性橡胶部件)。请参照JPS48-25939Y、JPH10-331863A、JP2004-286181A、JP4315453B和JP4621728B。与此类柔性联轴器相关,已经提出了通过适当地选取回弹弹性模量和弹性体元件的橡胶硬度来改进扭矩传递效率,承受重复压缩的能力和吸收振动的能力(例如参照JP10-331863A),通过合适地选取弹性体部件的厚度将弹性体部件在旋转方向(周向方向)的扭转弹簧常数提高至适当的程度以改善响应能力(例如参照JP4315453B),以及通过将弹性体部件在轴向方向(推力方向)上延伸至联轴器部件的端面,从而允许轴向方向上的振动得到缓冲(例如参照JP2004-286181A)。即使当彼此联接的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相互径向偏移,当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的轴线彼此成角度,和/或当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的相对端部之间的轴向距离是变化的,柔性联轴器也能够通过弹性体部件的弹性变形来适应此偏差。为了使弹性体部件能够通过其弹性变形来适应如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之间的径向偏移、角度偏移和轴向偏移的位置偏差,弹性体部件优选地由具有低橡胶硬度的软橡胶材料制成。另一方面,弹性体材料越软,当在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之间传递指定的扭矩时,弹性体部件的径向弹性变形则越大。因此,当为了适应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之间的位置偏差而将软橡胶材料用于弹性体部件时,不仅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之间的旋转角度差可能会提高至不能接受的程度,而且弹性体部件的耐久性可能会降低并且联轴器的使用寿命可能会减少。如果弹性体部件由硬橡胶材料制成,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之间的旋转角度差可能不会提高至不能接受的程度,并且弹性体部件的耐久性可能不会降低。然而当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之间存在明显的位置偏差时,即通常需要柔性联轴器的情况,除由正常的扭矩传递引起的应力外,位置偏差引起对弹性体元件的持续应力。具体地,由于两个联轴器部分之间的位置偏差引起的应力可能会产生在弹性体部件的高度局部化的部分中,并且这会引起不可预料的疲劳或对弹性体部件的其他损害。也可以将弹性体部件仅安置在柔性联轴器的一部分中,在该部分中,弹性体部件仅通过待被传递的扭矩加载,而不通过柔性联轴器的第一联轴器部件和第二联轴器部件之间的角度偏差和其他位置偏差加载。例如,每个联轴器部件可以设有以有规律的角度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朝向另一个联轴器部件突出的多个爪部,从而使得两个联轴器部件的爪部相互交错。如果弹性体材料仅填充至相邻爪部之间的周向间隙中,则弹性体材料完全接收由扭矩传递引起的荷载,但基本上不经受由两个联轴器部件之间的位置偏差引起的荷载。然而,制造此类柔性联轴器所需的成型模具是复杂的,从而需要相对高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这些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消除柔性联轴器中相互矛盾的要求所带来的问题,并且提供这样一种柔性联轴器,其在扭矩传递和适应位置偏差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并且高度耐用。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目标可以通过提供一种柔性联轴器(10)来实现,该柔性联轴器包括:固定至第一轴部件(100)的端部的第一联轴器部件(20);固定至第二轴部件(110)的端部的第二联轴器部件(50);以及将第一联轴器部件和第二联轴器部件相互连接的弹性体部件(80),其中第一联轴器部件和第二联轴器部件设有彼此相对的表面部(30,60);第一联轴器部件设有从其表面部朝向第二联轴器部件的表面部突出的第一爪部(32);第二联轴器部件设有从其表面部朝向第一联轴器部件的表面部突出的第二爪部(62);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彼此角移位,使得它们彼此沿周向间隔开,并且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分别与第二联轴器部件和第一联轴器部件的相对表面部沿轴向间隔开;并且在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之间沿周向插设有具有相对较高橡胶硬度的第一弹性体部件(82),并且在第一联轴器部件的表面部和第二爪部之间和/或在第二联轴器部件的表面部和第一爪部之间插设有第二弹性体部件(84,86),该第二弹性体部件的橡胶硬度比所述第一弹性体部件的橡胶硬度低。根据该结构,第一轴部件(100)和第二轴部件(110)之间的位置偏差能够由相对较软的第二弹性体部件(84,86)适应。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所使用的术语“软的”和“硬的”指的是弹性材料的“柔性的(低刚度)”和“刚性的(高刚度)”属性。因此,由于第二弹性体部件相对较软,其针对指定的应变或指定的变形产生较小的应力,与之相对,由于第一弹性体部件相对较硬,其针对指定的应变或指定的变形产生较大的应力。并不要求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均为常规的轴部件。例如,其中一个轴部件可以包括用于提供扭矩或接收扭矩的装置的一部分,正常来讲,其可能不会被认为是轴部件。第一轴部件(100)和第二轴部件(110)之间的扭矩传递受相对较硬的第一弹性体部件(82)影响。因此,第一弹性体部件(82)不是持续地经受由于第一轴部件(100)和第二轴部件(110)之间的位置偏差而引起的初始弹性变形,并且可以避免第一轴部件(100)和第二轴部件(110)之间沿旋转方向的角度偏差的过度增加,从而提高第一弹性体部件(82)的耐久性。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的柔性联轴器中,第一联轴器部件(20)的表面部(30)与第二爪部(62)的端面(64)并且第二联轴器部件(50)的表面部(60)与第一爪部(32)的端面(34)均借助于相互平行且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平面而相对,并且将所述第二弹性体部件(84,86)作为层插设在彼此相对的所述平面之间。根据该布置,即使由于在第一联轴器部件和第二联轴器部件(20,50)之间传递扭矩而在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和第二联轴器部件(20,50)之间沿旋转方向产生相对的角位移,第二弹性体部件(84,86)也几乎不承受扭转变形,并且不经受任何明显的轴向压缩变形。因此,在与第一联轴器部件(20)连接的第一轴部件(100)和与第二联轴器部件(50)连接的第二轴部件(110)之间不产生轴向荷载。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的柔性联轴器中,第一弹性体部件(82)被结合至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32,62)的周向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柔性联轴器,该柔性联轴器包括:固定至第一轴部件的端部的第一联轴器部件;固定至第二轴部件的端部的第二联轴器部件;以及将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和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相互连接的弹性体部件,其中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和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设有彼此相对的表面部;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设有从其所述表面部朝向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的所述表面部突出的第一爪部;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设有从其所述表面部朝向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的所述表面部突出的第二爪部;所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二爪部彼此角移位,使得它们彼此沿周向间隔开,并且所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二爪部分别与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和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的相对的所述表面部沿轴向间隔开;并且在所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二爪部之间沿周向插设有具有相对较高橡胶硬度的第一弹性体部件,并且在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的所述表面部和所述第二爪部之间和/或在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的所述表面部和所述第一爪部之间插设有第二弹性体部件,该第二弹性体部件的橡胶硬度比所述第一弹性体部件的橡胶硬度低。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0.31 JP 2012-2408581.一种柔性联轴器,该柔性联轴器包括:固定至第一轴部件的端部的第一联轴
器部件;固定至第二轴部件的端部的第二联轴器部件;以及将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和
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相互连接的弹性体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和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设有彼此相对的表面部;
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设有从其所述表面部朝向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的所述表面
部突出的第一爪部;
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设有从其所述表面部朝向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的所述表面
部突出的第二爪部;
所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二爪部彼此角移位,使得它们彼此沿周向间隔开,并且所
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二爪部分别与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和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的相
对的所述表面部沿轴向间隔开;并且
在所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二爪部之间沿周向插设有具有相对较高橡胶硬度的第
一弹性体部件,并且在所述第一联轴器部件的所述表面部和所述第二爪部之间和/或
在所述第二联轴器部件的所述表面部和所述第一爪部之间插设有第二弹性体部件,该
第二弹性体部件的橡胶硬度比所述第一弹性体部件的橡胶硬度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联轴器,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立弥服部成亨里见孝行梶山纯平
申请(专利权)人:三木普利日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