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047272 阅读:5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5 0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冷却系统,能够可靠地将离泵较远处的冷却介质的悬浮物吸入泵中。储存从机床(10)排出的冷却介质的罐(50),通过分隔部件(52)将罐框体(51)内划分为外围冷却介质槽(53)和中央冷却介质槽(54)。在分隔部件(52)上形成有在深度方向延伸并能够连通外围冷却介质槽(53)和中央冷却介质槽(54)的狭缝(52a)。向过滤装置(70)送出的泵(60)的吸入口(61)配置在中央冷却介质槽(54)。从机床(10)排出的冷却介质,不通过外围冷却介质槽(53)而向中央冷却介质槽(54)被供给。通过过滤装置(70)过滤的冷却介质的至少一部分不通过中央冷却介质槽而向外围冷却介质槽(53)供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其过滤并循环机床中使用的冷却介质。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5中记载了各种冷却系统。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5598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75437号公报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8/035551号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45678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2-125909号公报在冷却系统中,从机床向罐排出冷却介质,通过泵将来自该罐的冷却介质输送到过滤装置。在罐内,通过泵吸入泵的吸入口附近的冷却介质向过滤装置输送。一方面,在罐内,位于离泵较远的冷却介质难以吸入泵内。但是,在上述冷却系统中,难以将罐内离泵较远处的冷却介质的悬浮物吸入泵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系统,能够确实地将离泵较远处的冷却介质的悬浮物吸入泵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具备:罐,其储存从机床排出的冷却介质;过滤装置,其过滤罐内的冷却介质;第一泵,其将过滤后的冷却介质向机床送出;第二泵,其将罐内的冷却介质向过滤装置送出。并且,罐具备:罐框体;分隔部件,其将罐框体内划分为外围冷却介质槽和中央冷却介质槽,并且形成有能够连通外围冷却介质槽和中央冷却介质槽的、沿深度方向延伸的狭缝。进而,第二泵的吸入口设置在中央冷却介质槽处,从机床排出的冷却介质不经过外围冷却介质槽而被供给到中央冷却介质槽,通过过滤装置过滤的冷却介质至少一部分不通过中央冷却介质槽而被供给到外围冷却介质槽。此外,可以通过从供给口向中央冷却介质槽供给的冷却介质,在中央冷却介质槽内产生回旋流,第二泵的吸入口配置在中央冷却介质槽的中心。此外,冷却系统可以具备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处于分隔部件的内周面,并且处于比狭缝靠中央冷却介质槽的回旋流的上游侧,将中央冷却介质槽的冷却介质的流动向径向内侧引导。此外,可以通过从供给口向外围冷却介质槽供给的冷却介质,在外围冷却介质槽内使回旋流产生,使中央冷却介质槽的回旋流和外围冷却介质槽的回旋流沿同一方向流动。此外,从供给口向中央冷却介质槽供给的冷却介质的单位时间相应的流量,可以设定为少于从第二泵的吸入口吸入的冷却介质的单位时间相应的流量。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通过分隔部件将罐内划分为外围冷却介质槽和中央冷却介质槽。将冷却介质从罐送入过滤装置的第二泵的吸入口,配置在罐内的内侧中央冷却介质槽。并且,从机床排出的冷却介质,供给到中央冷却介质槽。亦即,从机床排出的被污染的冷却介质,向第二泵的附近的中央冷却介质槽供给。进而,通过第二泵,被污染的冷却介质能够确实地送到过滤装置。但是,通过过滤装置过滤的冷却介质中有时会含有被污染的悬浮物。通过使该悬浮物再次通过过滤装置能够确实地将其除去。在此,根据本方式的冷却系统,将通过过滤装置过滤后的冷却介质供给到外围冷却介质槽。并且,由于在分隔部件上形成有狭缝,向外围冷却介质槽供给的冷却介质,能够从外围冷却介质槽通过狭缝向中央冷却介质槽移动。进而,狭缝以向深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进而,在外围冷却介质槽的深度方向的大范围内,将外围冷却介质槽的冷却介质向中央冷却介质槽引导。结果,通过将外围冷却介质槽的冷却介质中的悬浮物向中央冷却介质槽引导,利用第二泵从中央冷却介质槽向过滤装置被输送并过滤。通过在中央冷却介质槽产生回旋流,能够使中央冷却介质槽内的冷却介质的悬浮物朝回旋中心移动。在回旋中心配置第二泵的吸入口。因此,能够使中央冷却介质槽内的冷却介质的悬浮物确实地利用第二泵吸入,并向过滤装置送出。由于分隔部件的狭缝,存在冷却介质从中央冷却介质槽向外围冷却介质槽移动的危险。但是,由于设置引导部件,能够抑制其通过狭缝向外围冷却介质槽移动。特别的,在引导部件的配置上利用了中央冷却介质槽中的回旋流的方向。具体的,由于在狭缝的上流侧设置引导部件,在分隔部件的内周面附近回旋的冷却介质会冲撞到引导部件。与引导部件冲撞的冷却介质,被引导至径方向内侧、亦即第二泵的吸入口。通过这种方式,在狭缝的正前方形成向径方向内侧流动的方向,从而能够确实地抑制从狭缝向外围冷却介质槽移动的情况。通过在外围冷却介质槽产生回旋流,能够使外围冷却介质槽内的冷却介质的悬浮物朝回旋中心侧、即中央冷却介质槽侧移动。进而,中央冷却介质槽内的回旋流的方向和外围冷却介质槽内的回旋流的方向为同一方向。由此,狭缝附近的冷却介质的悬浮物从外围冷却介质槽侧向中央冷却介质槽侧移动。进而,确实能够使外围冷却介质槽内的冷却介质的悬浮物向中央冷却介质槽的回旋中心移动。结果,能够通过第二泵向过滤装置输送。向中央冷却介质槽供给的冷却介质的单位时间相应的流量(以下,单位流量),少于通过第二泵吸入的单位流量。进而,以使中央冷却介质槽内的冷却介质的储存量减少的方式动作。亦即,从机床排出的最污染的冷却介质能够确实地通过第二泵吸收。在此,通过狭缝,连通外围冷却介质槽和中央冷却介质槽。并且,由于使第二泵吸入的单位流量多于向中央冷却介质槽供给的单位流量,外围冷却介质槽的冷却介质通过狭缝向中央冷却介质槽移动。进而,中央冷却介质槽的冷却介质,以及外围冷却介质槽的冷却介质确实地通过第二泵被吸入。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图2为图1的一次罐的轴方向剖视图。图3为适用于图1的冷却系统的冷却单元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图6是图3的C-C剖视图。图7是图3的D-D剖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0:机床、30,60:泵、40:一次过滤装置、45:供给口、50:一次罐、51:罐框体、52:分隔部件、52a:狭缝、53:外围冷却介质槽、54:中央冷却介质槽、56:引导部件、61:吸入口、70:二次过滤装置、80:二次罐、81:温度调节装置、82:返还供给口、90:循环用泵具体实施方式(冷却系统的结构)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系统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冷却系统为用于净化在机床10使用后被污染的冷却介质的系统。被污染后的冷却介质通过实施两阶段的过滤而被净化,净化后的冷却介质返回机床10。冷却系统具备:回收罐20、泵30、一次过滤装置40、一次罐50、泵60、二次过滤装置70、二次罐80、循环用泵90。回收罐20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冷却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罐,其储存从机床排出的冷却介质;过滤装置,其过滤所述罐内的冷却介质;第一泵,其将所述过滤后的冷却介质向所述机床输送;第二泵,其将所述罐内的冷却介质向所述过滤装置输送,所述罐具备:罐框体;分隔部件,其将所述罐框体内划分为外围冷却介质槽和中央冷却介质槽,并且形成有能够连通所述外围冷却介质槽和所述中央冷却介质槽的、沿深度方向延伸的狭缝,所述第二泵的吸入口配置在所述中央冷却介质槽,从所述机床排出的冷却介质不通过所述外围冷却介质槽而向所述中央冷却介质槽被供给,经由所述过滤装置过滤的冷却介质至少一部分不通过所述中央冷却介质槽而向所述外围冷却介质槽被供给。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0.30 JP 2012-2385101.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
罐,其储存从机床排出的冷却介质;
过滤装置,其过滤所述罐内的冷却介质;
第一泵,其将所述过滤后的冷却介质向所述机床输送;
第二泵,其将所述罐内的冷却介质向所述过滤装置输送,
所述罐具备:
罐框体;
分隔部件,其将所述罐框体内划分为外围冷却介质槽和中央冷却
介质槽,并且形成有能够连通所述外围冷却介质槽和所述中央冷却介质
槽的、沿深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所述第二泵的吸入口配置在所述中央冷却介质槽,
从所述机床排出的冷却介质不通过所述外围冷却介质槽而向所述
中央冷却介质槽被供给,
经由所述过滤装置过滤的冷却介质至少一部分不通过所述中央冷
却介质槽而向所述外围冷却介质槽被供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伸充和田铁昭松元哲也龟井裕人加藤成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株式会社CNK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