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它包括前车架、后车架、上拉杆球头、下拉杆球头;所述的前车架与后车架通过上拉杆球头和下拉杆球头连接起来。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前、后车架上的中间是通过上拉杆球头、下拉杆球头进行连接,上拉杆球头和下拉杆球头分别通过固定在前、后车架上的锥套进行连接,实现锥面配合,前、后车架的摆动范围通过限位板加以限制。故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简化、成本低廉、车架障碍通过性好、转向角度大、转弯半径小且能在狭小空间内作业等优点,能适用于小型装载机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载机,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的小型装载机铰接结构主要由前车架a、上铰接销轴b、后车架c、摆动架d、下铰接销轴e;前车架a与后车架c是通过上铰接销轴b和下铰接销轴e连接的,这样就实现车架的相对左右摆动,车架的左右摆动是通过摆动架d来实现,而摆动架d与后车架c上的付车架c1通过销轴连接的。通过前后车架上的中间铰接架进行连接,上下铰接分别采用销轴与轴承配合来进行装配,车架的转向通过中间铰接来实现,车架的越障摆动需通过连接于后车架的摆动架来实现。此种车架结构复杂,工艺性不好,成本也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其能适用于小型装载机上,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简化、成本低廉、车架障碍通过性好、转向角度大、转弯半径小且能在狭小空间内作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它包括前车架、后车架、上拉杆球头、下拉杆球头;所述的前车架与后车架通过上拉杆球头和下拉杆球头连接起来。所述的下拉杆球头由摆动杆和销轴构成,摆动杆的内端可旋转的套接在销轴的顶端,摆动杆的自由端和销轴自由端垂直相交;所述的上拉杆球头由两个摆动杆和两个销轴构成,两个摆动杆的内端分别可旋转的套接在两个销轴的顶端,摆动杆的自由端和销轴自由端垂直相交,两个摆动杆的自由端固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还包括锥套、前上铰接扳、前下铰接扳、后铰接板和限位扳;所述的前上铰接板和前下铰接板焊接固定在前车架的内端壁上,后铰接板和限位板焊接固定在后车架的内端壁上,在前上铰接板、前下铰接扳、后铰接板的连接孔内固定套置锥套;上拉杆球头的两端销轴分别穿置在固定套置于前上铰接板和后铰接板上的锥套孔内,形成锥面配合,销轴穿出锥套的穿出端与螺母螺接固定,上拉杆球头摆动杆的中部穿设于限位板的U形槽内且被U形槽的两侧壁限位;下拉杆球头的销轴穿置在固定套置于前下铰接板的锥套孔内,形成锥面配合,在销轴穿出锥套的穿出端与螺母螺接固定,下拉杆球头的摆动杆穿入后车架。所述的上拉杆球头和下拉杆球头中摆动杆的内端与销轴顶端的连接为球关节连接,内部为自润滑结构。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专利技术前、后车架上的中间是通过上拉杆球头、下拉杆球头进行连接,上拉杆球头和下拉杆球头分别通过固定在前、后车架上的锥套进行连接,实现锥面配合,前、后车架的摆动范围通过限位板加以限制。故,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简化、成本低廉、车架障碍通过性好、转向角度大、转弯半径小且能在狭小空间内作业等优点,能适用于小型装载机上。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装载机铰接结构的轴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轴测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下拉杆球头的轴测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上拉杆球头的安装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它包括前车架1、后车架2、上拉杆球头3、下拉杆球头4、锥套5、前上铰接板6、前下铰接板7、后铰接扳8和限位板9。所述的前车架1与后车架2通过上拉杆球头3和下拉杆球头4连接起来。如图4所示,所述的下拉杆球头4由摆动杆41和销轴42构成。摆动杆41的内端可旋转的套接在销轴42的顶端,为球关节连接,内部为自润滑结构,摆动杆41的自由端和销轴42自由端垂直相交。如图3所示,所述的上拉杆球头3由两个摆动杆31、32和两个销轴33、34构成。两个摆动杆31、32的内端分别可旋转的套接在两个销轴33、34的顶端,为球关节连接,内部为自润滑结构,摆动杆31、32的自由端分别和销轴33、34自由端垂直相交,两个摆动杆31、32的自由端固接在一起,形成双球头结构。如图2、图3所示,所述的前上铰接板6和前下铰接板7焊接固定在前车架1的内端壁上,后铰接板8和限位板9焊接固定在后车架2的内端壁上。在前上铰接扳6、前下铰接扳7、后铰接板8的连接孔内固定套置有锥套5;上拉杆球头3的两端销轴33、34分别穿置在固定套置于前上铰接板6和后铰接板8上的锥套5孔内,形成锥面配合,销轴33、34穿出锥套5的穿出端与螺母10螺接固定,上拉杆球头3焊接在一起的摆动杆31、32的中部穿设于限位板9的U形槽91内且被U形槽91的两侧壁限位(参考图5所示),从而限制了前车架1与后车架2的摆动角度,实现大角度转向。下拉杆球头4的销轴42穿置在固定套置于前下铰接板6的锥套5孔内,形成锥面配合,在销轴42穿出锥套5的穿出端与螺母10螺接固定,下拉杆球头4的摆动杆41穿入后车架2的通孔21内。本专利技术的重点就在于:前车架与后车架通过上拉杆球头和下拉杆球头连接起来。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专利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前车架、后车架、上拉杆球头、下拉杆球头;所述的前车架与后车架通过上拉杆球头和下拉杆球头连接起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前车架、后
车架、上拉杆球头、下拉杆球头;所述的前车架与后车架通过上拉杆球头和下
拉杆球头连接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下拉杆球头由摆动杆和销轴构成,摆动杆的内端可旋转的套接在销轴的
顶端,摆动杆的自由端和销轴自由端垂直相交;所述的上拉杆球头由两个摆动
杆和两个销轴构成,两个摆动杆的内端分别可旋转的套接在两个销轴的顶端,
摆动杆的自由端和销轴自由端垂直相交,两个摆动杆的自由端固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它还包括锥套、前上铰接板、前下铰接板、后铰接板和限位板;所述的前上铰
接板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文君,傅稼浩,刘浩,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鲁达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