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32795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0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抗震体系,属于结构工程抗震技术领域。格栅金属结构(7)固定在由复位梁(1)和摇摆柱(2)组成的框架单元中,格栅金属结构(7)的外侧是两个砌体墙(3);自复位梁(1)通过角钢(16)与摇摆柱(2)固定连接,预应力钢筋(17)采用后张法预埋在自复位梁(1)中,其两端通过锚具(5)锚固在摇摆柱(2)的外侧。摇摆柱(2)放到基础底座(4)上,在柱脚与基础底座(4)接触处铺设一定厚度的橡胶垫(6)。在地震作用下,摇摆柱(2)和自复位梁(1)发生转动,带动格栅金属结构(7)变形,三者协同工作,分步耗能,以达到减小结构的水平位移、增强结构的消能减震能力的目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抗震体系,属于结构工程抗震
。格栅金属结构(7)固定在由复位梁(1)和摇摆柱(2)组成的框架单元中,格栅金属结构(7)的外侧是两个砌体墙(3);自复位梁(1)通过角钢(16)与摇摆柱(2)固定连接,预应力钢筋(17)采用后张法预埋在自复位梁(1)中,其两端通过锚具(5)锚固在摇摆柱(2)的外侧。摇摆柱(2)放到基础底座(4)上,在柱脚与基础底座(4)接触处铺设一定厚度的橡胶垫(6)。在地震作用下,摇摆柱(2)和自复位梁(1)发生转动,带动格栅金属结构(7)变形,三者协同工作,分步耗能,以达到减小结构的水平位移、增强结构的消能减震能力的目的。【专利说明】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体系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抗震
,是一种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抗震体系。
技术介绍
目前,在自复位梁和摩擦墙体方面,国外学者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在自复位技术方面。所谓“自复位”是指放松约束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首先发生一定的弯曲变形,超过一定限值后发生摇摆,通过预应力使结构回复到原来的位置。自复位技术能够有效的消除结构的残余变形,使结构在地震作用后经过简单的修复继续使用,节约了生产成本。“自复位”的思想最早来源于预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研究。通过预应力钢索,可以很好的控制结构的变形,并且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鉴于自复位技术的上述优点,自复位技术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应用,如梁柱节点、钢结构以及新兴的摇摆结构体系坐寸ο在耗能墙体方面。墙体是建筑结构中基本构件之一,因为墙体(主要是剪力墙)具有增强结构的抗剪强度的功能,在许多超高层、大跨度等大型复杂结构中的电梯间、消防通道等部位常设置剪力墙,而填充墙由于其结构形式的灵活性,使其成为分割建筑空间的的最为常用构件。然而,剪力墙虽然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但是其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较差;填充墙体可提高建筑使用功能以及具备一定的初始刚度等优点,但是,其承载能力低,延性差。为此,近年来以墙体为研究对象的消能减震技术不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阻尼墙体、带缝剪力墙、新型钢板剪力墙。传统的抗震理念是一般通过新材料、新体系来增强结构的刚度,这种结构在地震作用时导致相对薄弱的环节破坏。而如果能够通过降低某些部位的刚度,如放松某些部位的约束等,并在这些部位引入耗能装置,如加耗能墙体等,实现消震与隔震的联合应用,必能有效防止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从而达到变被动型抗震为主动性防震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体系,由自复位梁、摇摆柱和格栅式摩擦墙组成;多个自复位梁由下而上地固定在其两侧的摇摆柱上,用橡胶板将两根摇摆柱与基础底面隔开,使其在水平力作用下能够发生摇摆;自复位梁与摇摆柱之间用角钢和螺栓固定连接;预应力钢筋采用后张法埋在自复位梁中,其两端穿过摇摆柱的预留孔洞,通过锚具锚固在摇摆柱的外侧;格栅式摩擦墙是自复位梁和摇摆柱组成的框架单元中的三层墙体,中间为格栅金属结构、外侧为两个砌体墙;格栅金属结构的顶端和底端的外水平杆件长度等于柱间距,位于格栅金属结构中间的内水平杆件的长度略小于柱间距;用角钢和螺栓将格栅金属结构顶端和底端的外水平杆件分别固定于上层自复位梁和下层自复位梁上;在格栅金属结构的四角,外水平杆件与摇摆柱接触部位用角钢和螺栓将外水平杆件和摇摆柱固定连接;外侧两个砌体墙主体由砌块砌制而成,其四周包裹足够厚度的橡胶板,使其与摇摆柱、自复位梁隔离开,形成独立的个体。格栅金属结构包括四条外水平杆件、多条内水平杆件、多条竖直杆件和多条长短不一的斜支撑杆件;外水平杆件长度等于柱间距,内水平杆件的长度略小于柱间距;格栅金属结构的竖直杆件长度略小于层净高;四条外水平杆件的两条并列位于格栅金属结构的顶端,另两条并列位于格栅金属结构的底端;将外水平杆件、内水平杆件和竖直杆件按照在框架单元墙体均布的形式相互连接,形成包括内节点和外节点的多层多列的矩形杆件框架结构;第一组相互平行的多个斜支撑杆件斜向连接相应斜度的内节点和外节点;第二组相互平行的斜支撑杆件与第一组交叉斜向连接相应斜度的内节点和外节点。在外水平杆件、内水平杆件和竖直杆件的节点处留有圆形孔洞,第一组斜支撑杆件和第二组斜支撑杆件的节点处开有轴向滑槽,槽宽略大于节点紧固螺栓直径;格栅金属结构的顶端和底端外节点的杆件叠加顺序为:用节点紧固螺栓顺序穿过一侧外水平杆件的节点圆形孔洞、第一组斜支撑杆件滑槽、竖直杆件的节点圆形孔洞、第二组斜支撑杆件滑槽和另一侧外水平杆件的节点圆形孔洞,所有杆件在节点处均用节点摩擦垫片相互间隔,用节点螺母拧紧固定;其他节点只布置单层内水平杆件,其节点杆件叠加顺序为:用节点紧固螺栓顺序穿过第一组斜支撑杆件滑槽、竖直杆件的节点圆形孔洞、第二组斜支撑杆件滑槽和内水平杆件的节点圆形孔洞,所有杆件节点处也均用节点摩擦垫片相互间隔,并用节点螺母拧紧固定。在自复位梁和摇摆柱的接触面加设摩擦垫板。摩擦垫板和节点摩擦垫片可采用不锈钢制成,且表面经磨砂处理。根据墙体空间的大小,格栅金属结构可以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增加或减少相应杆件的数目。外水平杆件的宽度是内水平杆件宽度的1.5倍,竖直杆件和斜支撑杆件的宽度与内水平杆件的宽度相同。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与阻尼墙相比,尽管阻尼墙可以为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阻尼,且具有足够的耗能能力,但从力学角度并未体现“墙体构件”刚度大的优势,仅在形式上和外观上占据墙体空间,本说明提出的格栅式摩擦墙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备足够的侧向刚度;(2)与已有的摩擦阻尼装置相比,本说明提出的格栅式摩擦墙充分利用摩擦特性,实现多点摩擦,多机构耗能,耗能与隔能相结合,耗能能力强,杆件易于更换,并且与自复位梁协同工作可实现震后的有效自复位;(3)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体系构造简单,方便灵活,构件易于更换。总之,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体系实现了自复位技术与摩擦耗能技术的完美融合,体现了消震与隔震思想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是结构工程抗震领域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格栅金属结构示意图。图4是自复位梁与摇摆柱连接示意图。图5是格栅金属结构上端外节点连接示意图。图中,I自复位梁,2摇摆柱,3砌体墙,4基础底座,5锚具,6橡胶板,7格栅金属结构,8螺栓,9竖直杆件,10外水平杆件,11内水平杆件,12斜支撑杆件,13外节点,14内节点,15垫板,16角钢,17预应力钢筋,18节点紧固螺栓,19节点摩擦垫片,20节点螺母,21滑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技术方案和附图详细叙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体系,由自复位梁1、摇摆柱2和格栅式摩擦墙组成;多个自复位梁I由下而上地固定在其两侧的摇摆柱2上,用橡胶板6将两根摇摆柱2与基础底面4隔开,使其在水平力作用下能够发生摇摆;自复位梁I与摇摆柱2之间用角钢16和螺栓8固定连接;预应力钢筋17采用后张法埋在自复位梁I中,其两端穿过摇摆柱2的预留孔洞,通过锚具5锚固在摇摆柱2的外侧;格栅式摩擦墙是自复位梁I和摇摆柱2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钢朱立华李宏男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