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制装置及压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1817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制装置,在可接近、分离的一对平板间设置热板,通过安装于热板上的加热器以及包含形成于前述热板内部的加热流路的热介质油循环回路内所循环的热介质油将前述热板加热,其即使于成形加工由成形温度甚高的树脂所构成的被加工物时,亦不需要提高配管系的耐压能力;其通过以硅系热介质油作为循环于前述热介质油循环回路内的热介质油的方式达到前述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形树脂制被加工物的压制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制造例如塑料制IC卡(集成电路卡)、印刷电路板(PWB)等,采用成形塑料制被加工物的压制装置。该压制装置,具有通过热板一边加热被加工物一边加压的热压固工序。前述的压制装置中,有一种压制装置具备分别通过隔热件安装着热板的上下一对平板。该压制装置中,热板的加热是通过安装在各热板上的加热器进行,其控制是用可控硅(thyristor)单元和控制器控制。另外,日本实公平6-27364号公报揭示的压制装置中,在加热器与热板之间形成加热流路,通过热介质油间接地将热板加热,前述热介质油在包含加热流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内循环。近年来,开发出成形温度达到400℃的各种树脂,这些树脂作为耐热构造材料使用。如前述公报的压制装置采用通过热介质油间接加热热板的压制装置成形该树脂时,需要将热介质油加热到成形温度、即400℃。但是,通常采用的有机热介质油被加热到400℃时,其蒸气压极高,达到1MPa以上。因此,必须充分确保配管的耐压性能,从而导致装置大型化。又,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压制装置中,因是在热板内藏电加热器的构成,因此需要在高热且上下运动的热板上安装高电压的配线,因此需要可安全地配置配线用的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制装置,该压制装置即使成形成形温度较高的树脂来成形被加工物时,也无须提高配管系统的耐压性能。解决课题的手段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压制装置,作为其热介质油采用是硅系的热介质油。与有机系的热介质油比较,硅系热介质油即使温度为400℃其蒸气压亦为1~1.5kPa的较低程度,因此即使于成形由成形温度高达400℃的树脂来形成被加工物时亦不需提高其配管系统的耐压性能。较佳者,前述热介质油的主成分为二甲基硅油。压制装置最好具有将热介质油的压力保持在热介质油蒸气压以上规定范围内的压力调节机构。通过把热介质油的压力调节为热介质油蒸气压以上,热介质油不气化,所以,在使热介质油循环的泵中不产生泵气蚀(cavitation)。前述压力调节机构,最好是通过惰性气体加压热介质油。由于硅系热介质油在高温状态与氧气等活性气体接触时会劣化,所以,通过惰性气体加压热介质油,可防止热介质油的劣化。前述惰性气体最好是氮气。另外,惰性气体最好通过从热介质循环回路分支的配管蓄积在与热介质循环回路连接着的膨胀箱内,在前述膨胀箱内,惰性气体加压热介质油。最好是前述压力调节机构将膨胀箱内的惰性气体的压力控制在预定范围内。压力调节机构最好具有惰性气体控制机构,该惰性气体控制机构,当前述膨胀箱内的惰性气体的压力低于第一压力时,向前述膨胀箱注入前述惰性气体,当前述膨胀箱内的惰性气体的压力高于第二压力时,从膨胀箱中放出惰性气体。前述第一压力是2kPa,前述第二压力是5kPa。另外,压制装置最好是具有把热介质循环回路中产生的气体排出的气体排出阀。硅系热介质油被长时间加热后,其一部分热分解而产生气体,所以,用气体排出阀把该气体从热介质循环回路中放出,防止泵气蚀。该气体排出阀最好安装在气体回收罐上,该气体回收罐设在热介质循环回路内,用于回收热介质循环回路中产生的气体。最好是当前述气体回收罐的气体压力超过第三压力时,前述气体排出阀打开,从气体回收罐中放出气体,当前述气体排出阀打开后,气体回收罐的气体压力低于第四压力时,前述气体排出阀关闭。前述第三压力是4kPa,前述第四压力是2kPa。具有热介质油冷却机构,该热介质油冷却机构,在前述压制装置将被加工物热压固后冷却时,调节热介质油的温度,使前述热板以规定范围内的冷却速度冷却。热压固时,热板的温度有时为高达400℃的高温,如果在该状态使热板急剧冷却,则在油压回路中产生温度不均匀,尤其是在配管的法兰部热梯度增大,会产生热介质油从密封垫泄漏的问题。另外,树脂也因温度不均匀而产生热应力,该热应力使树脂成形品变形而降低成形品的尺寸精度。因此,要调节热介质油的温度,以使热板以预定范围的冷却速度冷却,可避免蒸气的问题。热介质油冷却机构最好是备有旁通管路、油冷却器和隔膜阀,前述旁通管路从热介质油循环回路分支,并返回到热介质油循环回路;前述油冷却器设在旁通管路的中途,把通过旁通管路的热介质油冷却;前述隔膜阀安装在旁通管路的冷却器的上流侧,可调节流向冷却器的热介质油的流量。另外,压制装置可具有配置于热板外部的用于加热热介质油的热介质油加热装置,该热介质油加热装置由热介质油所通过的U形管与以与该U形管为同轴的方式穿插于U形管内的至少一部分的电加热器构成。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压制装置,因在热板未内藏电加热器,因此无需对高热且上下运动的热板安装高电压的配线,不需要将配线设置持安全状态用的机构。因此可降低压制装置的成本。另外,因设置压制装置的限制较少,因此可容易地设置对应于装置使用者的目的的装置。1…压制装置2…框架3…固定平板4…可动平板5…油压缸6…油压配管7…油压源8…控制单元9…隔热件10…上侧热板11…隔热件12…下侧热板13…热板本体14A~14F…贯通孔15A、15B…贯通孔16A~16F…电加热器17…切换阀18A~18F…法兰部21A~21D…螺栓22A~22F…配线23A~23F…支撑元件24A~24F…底孔25A~25G…闭塞元件26…入口27…出口28A~28F…加热流路29…热介质循环管30…泵34…温度传感器35…可控硅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一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压制装置1的整体。如图所示,压制装置1中,在框架2的上侧部位固定着固定平板3,在该固定平板3的下侧设有可动平板4。该可动平板4被油压缸5上下驱动。该油压缸5通过油压配管6与油压泵等的油压源7连接,由设在油压配管6中途的切换阀17进行油的供给、排出。切换阀17和油压源7的动作由控制单元8控制。在图一中,省略了这些控制用的配线等。前述压制装置1中,在固定平板3的下面通过隔热件9安装着上侧热板10;在可动平板4的上面上通过隔热件11安装着下侧热板12。图二表示固定平板3侧的上侧热板10的断面、和该热板的热介质循环回路及加热器控制电路。图三是前述热板的侧剖面图。另外,该热板中,虽然上侧热板10、下侧热板12的挤压方向等不同,但是,除了下侧热板12没有后述的温度传感器以外,两者的构造实际上相同。如图二所示,在长方体形状的热板本体13上,在其一边上以规定间隔形成平行的六个贯通孔14A~14F,在贯通孔14A~14F的两端位置形成分别与贯通孔14A~14F直交并连通的贯通孔15A、15B。因此,各贯通孔14A~14F在两端部分通过连通贯通孔15A、15B相互连通。在前述贯通孔14A~14F内分别插入比其直径小的小径电加热器16A~16F,由贯通孔内壁与加热器外周部之间的间隙形成环状断面的加热流路28A~28F,供热介质油L流过。入口26、出口27、连通贯通孔15A、15B的断面积是相同的。加热流路28A~28F的断面积也大致等于入口26、出口27、连通贯通孔15A、15B的各断面积,但是图中画得比连通贯通孔15A、15B等的小。图四和图五表示前述电加热器安装至热板上的构造。图四和图五中,各电加热器的安装构造实质上相同,所以,只表示电加热器16C的安装构造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制装置,在可接近、分离的一对平板间设置热板,由安装于热板上的加热器及循环于包含形成于前述热板内部的加热流路内的热介质油循环流路内的热介质油将前述热板加热,其特征在于:前述热介质油是硅系热介质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正毅冈崎静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川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