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间接片的内联离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17721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8 15: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在外片支架上安置包括第一输入摩擦片的第一输入片组和包括第二输入摩擦片的第二输入片组,第一输出片组在第一内片支架上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第一输入片组与第一输出片组通过第一激活单元被置于传递转矩的作用关系中,第二输出片组安置在第二内片支架上,第二内片支架与第二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同轴心,第一输入片组与第一输出片组通过激活单元被置于传递转矩的作用关系中,两个激活单元布置在所述输入片组之间,两个激活单元的操纵力的作用线通过由输入片组和输出片组确定的直径区域,激活单元具有公共的中间件,所述中间件在第一外片支架安装区段与第二外片支架安装区段之间布置成将它们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在外片支架上安置包括第一输入摩擦片的第一输入片组和包括第二输入摩擦片的第二输入片组,第一输出片组在第一内片支架上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第一输入片组与第一输出片组通过第一激活单元被置于传递转矩的作用关系中,第二输出片组安置在第二内片支架上,第二内片支架与第二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同轴心,第一输入片组与第一输出片组通过激活单元被置于传递转矩的作用关系中,两个激活单元布置在所述输入片组之间,两个激活单元的操纵力的作用线通过由输入片组和输出片组确定的直径区域,激活单元具有公共的中间件,所述中间件在第一外片支架安装区段与第二外片支架安装区段之间布置成将它们连接。【专利说明】具有中间接片的内联离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离合器,例如湿运行的双离合器,具有外片支架,在其上安置径向向内指向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输入摩擦片的第一输入片组,并且在其上安置径向向内指向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输入摩擦片的第二输入片组,其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输出摩擦片的第一输出片组安置在第一内片支架上,其中,第一内片支架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连接、优选齿啮合,第一输入片组与第一输出片组通过具有第一活塞的激活单元可被置于传递转矩的作用关系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输出摩擦片的第二输出片组安置在第二内片支架上,第二内片支架与第二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同轴心地构成,并且第二输入片组与第二输出片组通过具有第二活塞的激活单元可被置于传递转矩的作用关系中。激活单元也可以称为激活装置。摩擦片组指的是这样的构造,它包括至少一个摩擦片。因此,输入片组具有至少一个输入摩擦片,而输出摩擦片包含在至少一个输出片组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经常构造为实心轴,而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经常构造为空心轴。所述双离合器在双离合器变速器中使用,双离合器变速器安装在驱动系中并且在汽车、例如小轿车或商用车中使用。这种双离合器可以构造为湿式的或干式的双离合器,其中,一般将具有摩擦片的双离合器构造为湿式双离合器,即湿运行的双离合器。
技术介绍
由现有技术已知不同的双湿式离合器和双离合器变速器。由DE3819702A1已知这样的液压操纵(可操纵)的双湿式离合器,具有轴向上前后布置的单个离合器,其中,液压操纵装置在轴向上设置在两个单个离合器的前面或者后面并且布置在与单个离合器相同的直径上或者说相同的直径区域中。在此,不仅离合器壳体的驱动侧“盖”、而且其变速器侧“盖”都具有、即“构造了”通到活塞-缸单元的液压油引导装置。由此产生轴向延伸且复杂的构造。替换装置构造,由DE9114528和DE3838865已知,液压操纵装置与单个离合器在径向内部且轴向叠置地(即在摩擦片组下方)布置。由此得到轴向更短的结构空间。通过操纵装置和摩擦片组的径向嵌套,摩擦片组位于相对大的直径上,对于结构空间、重量和惯性矩都是不利的。此外,在不同的方案中增加了引导油通过旋转部件的结构设计费用以及各种不同部件的复杂性。如由US3,424,033或者EP1195537已知的那样,通过在两个单个离合器与两个活塞-缸单元之间设置一共同的、与离合器壳体固定连接的离合器接片,可以实现更加紧凑的结构形式。但在由这两个文献已知的结构中,由于共同利用单个离合器的接合力通过该离合器接片来支承,该共同的接片引起单个离合器之间的串扰。此外,由于外置的从动罐,带来相对高的惯性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改进迄今已知的双离合器并且克服现有的缺陷。在此,作为具有离心油补偿的轴向结构应实现小的变速器侧输出转矩。按照本专利技术,该任务由此解决:所述两个激活单元这样布置在所述输入片组之间,使得两个激活单元的操纵力的作用线通过由输入片组和输出片组确定的直径区域延伸,其中,所述激活单元优选具有一公共的中间件,所述中间件优选在第一外片支架安装区段与第二外片支架安装区段之间布置成将它们连接,并且,所述中间件优选具有一可选的延长接片,所述延长接片与一离心油补偿装置连接。该“内联”结构特别节省空间,与当前已知的变型相比更轻,由于极短的力锁合而达到高刚性并且可以良好地再备。通过由此允许的、包括中间接片的双活塞室,可以实现对外力中和地作用的结构。这种结构与传统系统相比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和安装空间优势。它尤其适合用于安装在仅能耐利用小安装空间的变速器中,例如以横向前置布置。这种设计结构也可以用于任何时候,尤其在串联应用中。由于使用相同部件,可以简化装配、生产、维护和拆卸。在此在所有这些领域中都节省成本。避免了串扰。在这里串扰指的是在一个摩擦离合器闭合时引起的另一摩擦离合器的部分闭合。由此产生的另一摩擦离合器的牵引力矩在避免串扰的情况下可以被避免。在利用具有延长接片的中间件的情况下各个力相互平衡,使得无需轴向支承装置。结果是只有小的从动侧惯性矩。可以减小径向和轴向尺寸。无需直接干预,但能够直接控制。无需抱怨处于力矩流中的有间隙的连接部位。此外,在实现短的定子且实现短的转子的同时还给出可拆卸性。附加地可以在两个传动轴之间与在摩擦片区域中一样地实现冷却。所述中间件也可以称为活塞中间件,其中,所述延长接片也可以称为中间接片。该中间接片使所有力,驱动力,通过旋转产生的动态力,以及使离心油补偿能够在结构内部转向,从而不产生外部反应力。该设计结构没有轴向力并因此无需轴向轴承。如果双离合器的特征是,两个摩擦离合器的活塞-缸单元在双离合器的轴向方向上布置在摩擦离合器之间并且在摩擦离合器的径向方向上布置在摩擦片的或者说摩擦片组的直径区域中,使得一个活塞-缸单元的操纵力方向指向驱动装置而另一个活塞-缸单元的操纵力方向指向变速器方向并且操纵力的作用线在单个离合器的摩擦片的或者说摩擦片组的直径区域中,则可以避免或者很大程度上减小各个离合器之间的串扰,并且与已知设计方案相比使惯性矩最小化。在此也这样构造双离合器,使得轴向前后布置的且液压操纵的、用于一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各个离合器组合在汽车的驱动系中。该驱动系也具有一个在轴向上布置在驱动侧的摩擦离合器和一个在轴向上布置在变速器侧的摩擦离合器、一个被驱动的离合器壳体和两个活塞-缸单元,其中,所述离合器壳体就摩擦离合器而言与外置的输入摩擦片支架连接或者说与该输入摩擦片支架组合地构成,其中,所述离合器壳体通过第一摩擦离合器的内置的输出摩擦片支架能够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连接,并且,所述离合器壳体通过第二摩擦离合器的内置的输出摩擦片支架能够与第二变速器输入轴连接。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要求保护有利实施方式并且在下面详细解释。有利的是,两个激活单元围绕一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布置,所述两个激活单元与该旋转轴线在径向上间隔相同距离。由此在双离合器内部不产生或者几乎不产生倾翻力。如果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这样布置,使得第一活塞作用于第一摩擦离合器的第一输入片组和第一输出片组上而第二活塞作用于第二摩擦离合器的第二输入片组和第二输出片组上,则也被称为第一离合器Kl和第二离合器K2的两个离合器可以被相互独立地操纵、即闭合。有利的是,所述中间件构成用于容纳控制流体、例如压力油的第一压力室和第二压力室,其中,第一活塞贴靠在第一压力室上并且第二活塞贴靠在第二压力室上。由此能够高效地实现液压操纵。两个压力室可构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具有中间接片的内联离合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离合器(1),例如湿运行的双离合器,具有外片支架(2),在该外片支架上安置径向向内指向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输入摩擦片(15)的第一输入片组(16),并且在该外片支架上安置径向向内指向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输入摩擦片(17)的第二输入片组(18),其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输出摩擦片(19)的第一输出片组(20)在第一内片支架(23)上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27)连接、优选齿啮合,第一输入片组(16)与第一输出片组(20)通过具有第一活塞(13)的第一激活单元(30)能够被置于传递转矩的作用关系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输出摩擦片(21)的第二输出片组(22)安置在第二内片支架(24)上,第二内片支架(24)与第二变速器输入轴(28)连接,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27)同轴心地构成,并且第一输入片组(16)与第一输出片组(20)通过具有第二活塞(14)的激活单元(31)能够被置于传递转矩的作用关系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激活单元(30,31)这样布置在所述输入片组(16,18)之间,使得两个激活单元(30,31)的操纵力的作用线通过由输入片组和输出片组(16,18,20,22)确定的直径区域延伸,其中,所述激活单元(30,31)优选具有一公共的中间件(5),所述中间件优选在第一外片支架安装区段(3)与第二外片支架安装区段(4)之间布置成将它们连接,并且,优选一离心油补偿装置(32)的壁(33)在轴向上不仅包围第一活塞(13)、而且包围第二活塞(14)。...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E·洛伦茨A·鲍姆加特纳
申请(专利权)人: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